赵伟
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的根本手段,是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推翻儒家经典,倡导白话文等语言文字革命都是语文教育为中国语文现代化,乃至社会的现代化做出的探索。小学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如何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现代化关系小学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在历史发展、教育技术等方面对中国语文的现代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而通过历史的梳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一、名词变更下的主体转移
早在“戊戌变法”之后,部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新式学堂,这种新学模式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御史黄瑞麟奏请成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政府学部在斗公府旧址建校,宣统元年(1909)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建成,开始培养能够从事明显区别于传统私塾教育的新学教育人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以后,撰写的半文言、白话文为表达语言的小说、杂文、时政评论纷纷出版或见诸报端,对儒家传统予以批判,私塾教育的经典被质疑,新式语文教育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使新教育得以开展。民国以降,语文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之为“国文”,在中小学开展以语言文字使用为目的的教学,区别于私塾教育中利用儒家经典既进行语言培养,又进行人格与世界观培养的无分科模式。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在语文教育中,借鉴西方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形式,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利用拼音发音的标准化制定“国语”,推行全国统一的的语言文字教育,利于文化传播,也便于使汉语扩展到中华文化圈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加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1948年,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自此,现代教育中有了“语文”一词。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949年下半年起,“语文”一词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取代了“国语”和“国文”这些名词。新的汉语拼音方案使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进程迈出了更重要的一步。
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变革不仅仅是从没有统一学科称呼,到国文,再到语文的变化,伴随改革而改变的是课堂教育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私塾先生带领学生以念、讲、背、考、打的单一手段教学为主体,逐步发展到以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为主体。这个主体的改变,直接反应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发生的质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尊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民主国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基础之一,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进程所必备的,是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带来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地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大量使用动画、幻灯演示文稿(PPT),甚至是交互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呈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盯着教师本人,变为紧跟教学课件本身,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分配到实际要学习的内容上。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科化,使民族语言文字从人文社会科学异化到用自然科学的模式进行了解构,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出现了模式化、程式化、规范化。这些程式化的影响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套价值评判体系,影响到教师教案的编辑、课堂组织模式,隐形地规定了必须如何开始引入课文,如何解释文章结构,如何模仿范文再创作,将语文课堂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局限在工具性学科的层面上,而阅读课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思想内涵、文化要义、语境解读,或者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理解和把握,缺少适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技术手段、评价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别。
语文的现代化过程,势必是传统文化与“去民族性”之间矛盾共生的过程。尽管“课程标准”反复提到传统文化,但在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语言工具教育,而把传统文化、审美趣味分解到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也与成绩评定、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久而久之,传统人文素养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现代化成长而消失。因为,母语教育已经不再用经典文本提供中国民族传统思维模式,依靠语言文字传播的民族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中断。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却不会品读诗歌,分不清对联的上下联,读不出文章层次,不能清晰断句等问题,都与语文的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的丧失,使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迷失状态,失去自我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目标,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冲击。作为母语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在完成基本的识字、语法、应用教育之外,还应当注重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并与考核实际挂钩,切实完成新课标与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使教师发生了异化。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是依靠师生沟通、交流来实现的。现代技术手段使师生课堂的沟通发生了转变,课件、幻灯片演示的教学手段使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产生了依赖性,面对面的沟通成为人与图像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信息量的同时,也削弱了信息获取程度的判断。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从以组织课堂为基础发展教育技术,演变为通过技术手段组织课堂。在各大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几乎逢新课文必有PPT,大量的备课时间和精力,花在制作演示课件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训练。演示文件能够通过图像生动地演示笔顺,但无法取代教师讲解书写的板书时,学生通过实际观摩书写方法得到的间架结构、用笔的起承转折、顿笔收笔的力度。在信息媒体技术普及的当下,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
教师依靠自身组织课堂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但在现代化模式下,各种基本功测评却极少涉及这个能力的测试。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教学手段、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民族性和文化自觉也在经受严峻考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启蒙阶段的教育,更应该把握现代化的“度”,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文化进步,切合民族传统的个性发展模式。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教育工作目标本身是否顺利完成,还关系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44.
本文系2012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参评论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