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4-11-22 18:06:53郑毅敏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郑毅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1

摘 要 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大学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教育

学校体育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4]。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

一些大学生在中学里是佼佼者,成功和表扬在其心目中根深蒂固,由于环境的变迁,心理上的期望值与现实产生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障碍。

(二)学习带来的压力

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由于各地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成绩不佳,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三)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

大学生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他们对自己普遍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的期望值达不到统一,往往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

大学生由于心理上不够成熟,经验不足,阅历浅,往往在感情问题上缺少严肃性,而多盲目性,很容易进入感情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心理冲突和情绪不稳,甚至行为异常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家庭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的虚荣、攀比、歧视和自卑,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对体育与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讯在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为16%-25%[1],如果此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致使部分大学生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在学校体育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影响。体育活动可对消除大学生心理中的抑郁、焦虑、急躁、敌对恐慌、偏执等情绪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中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才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和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这给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由于大多体育教师在高校读书期间也没有受到专门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工作后也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培训,所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此类知识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繁重任务,而且单位、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在不同程度的鞭策和感染,如果体育教师不树立正确的认识和具备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拥有不健康心理的体育教师难免在教学和生活中,让自己不健康的心理产生的观念和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才能使学生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理论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理论的教学是使学生认识了解体育并能指导体育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对体育兴趣爱好的重要过程。理论课教学能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掌握体育锻炼方法的有效途径,可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理论教学中,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并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并明确增进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技术教学同时实施健康教育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积极要求学生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有效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健身的积极性;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并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例如,当要求学生达到某一比较大的目标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个完成,再逐渐提高动作难度,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最终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 白莉.大学生不良心态与心身疾病的归因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74.

[2] 蒋明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6):111.

[3] 牟艳娟.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引导[J].东南亚纵横.2003.

[4]王鼎华.学校体育如何面向新世纪[J].新华文摘.199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