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na
“会”这个常用字太常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上学时考完试有家长会,每逢节庆有联欢会、茶话会;
进入大学有学生会、班级聚会、实验室组会;进入职场后开始面对每周例会、视频电话会、议题讨论会等等。
会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正式,而处于过渡期的大学新生也好,职场新人也罢,
要学会如何避免害羞内敛或是锋芒太露的极端,
除了自己细心摸索,从过来人那里寻求些经验也不失为一种捷径。
虽然会议种类之多,但变化的大多还是议题,作为成员参与的态度和方式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且大致分为两类:一为校园会议,二为职场会议。
校园会议:敢露锋芒,锻炼信心,交友为主
作为在校生,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那么参与各类会议就是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途径,以此为目标若还是慎言谨行唯唯诺诺,便有些丧失了初衷。况且虽说社团中也有主席、理事之称,但大家总归都还是同龄人,开会的内容也大多是社团活动的企划、执行安排等内容,并不会有“自毁前程”这种威胁,所以要多想敢说。
记得我刚进入北大,参加了学生会文化部,协助组织北大品牌活动“剧星风采大赛”。因为流程复杂,每周都要有团队内部的例会和与参赛队的碰头会,作为新生成员仅仅是记录并完成安排的工作就已经很费功夫了。但当年恰逢剧星发展进入中期,部长团希望能让这个活动有所改进、更上一层楼,便在例会上鼓励新成员提供建议。才进入社团,我们都担心自己对活动对学校还一知半解,提出的建议会不会太小儿科,但事实是,因为学生流动的可预见性,社团的发展也很少会有长期的计划,对于新想法有很大的接受度和灵活性,正是一个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甚至不妨将其作为一个创业团队的尝试,或许你的一个想法会改变整个社团的风格也不一定。
记得当时我提出了将剧星办成“北大奥斯卡”的想法,在评比剧目和剧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参与演员的奖励和曝光度。其实在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并未过多考虑过可行性的问题,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不曾想会后部长团采纳了我的提议,并指派我来负责为参演团队做宣传事宜。如今,增加的演员奖和决赛期大型的宣传展板已经成为了剧星的保留项目。要不是鼓起勇气提出心中所想,我自然也不会成为执行负责人承担更大的责任,也不会在后续工作中发现自己想法的不足,从而学会如何更完善地思考。
所以不要小看在学校社团会议中你的发言,或许和职场比起来算是小打小闹,可正是在看似轻松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细心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发言以及清晰表达的能力,这都是之后自己职场中所不可或缺的积累。
职场会议: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快速适应
因为出国留学的缘故,我并未在国内做过实习,虽然对国内的职业环境不甚了解,但想必大的“指导方向”不会有过多偏差。
我曾在一家咨询公司做过半年的实习,客户主要是欧洲的各大奢侈品牌。因为案子多人手少,经常需要同时准备好几个案子的跟进会议。在开会过程中,不仅要做好他人发言的记录以便之后生成报告,还要完成自己负责项目的发言,同时要注意把控时间,防止延迟影响后面客户的会议,真是一心十用都不为过。刚开始的时候,有过找不着对方电话号码让团队干等的窘况,也有过忘记准备发言内容只能临场发挥,或者是会议内容漏记被同事提点,这些尴尬如若发生,小则是降低自己的可信度,大则有可能干预到项目的进程。
所以,比起大学社团想则言之的果敢而言,职场中的会议更要时刻注意细节。比如在某次比稿过程中,我们拿到了广告公司三个方案需要帮助客户选择其中之一,在展示过程中我甚至记下了客户看到每个方案抿嘴、挑眉、搓手的表现,以致最终我们的选择让客户有种“正得我心”的感觉。
但并不是所有的职场会议都要这么小心翼翼,很多时候行业的氛围和公司的文化也是有很大影响因素的,能够快速适应公司的文化,以最舒服的方式成为公司的一员,也是初入职场的必备能力之一。我现在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品牌客户发展,比起金融和咨询争分夺秒来说,这里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任务。尤其对于强调文化的奢侈品行业,会议不再是针锋相对丁是丁卯是卯,甚至部门例会也没有个固定时间,有时候老板叫着同事一起吃个午餐聊聊天就算开会了。大家除了汇报自己手头的项目之外,更多的是交换对行业近期发展的看法这些比较宏观的问题。不过虽然看似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实则也考验你对时事的关心和对工作的投入,同样不可轻视。
如何以最佳的状态参与会议自然不可一概而论,隔行如隔山也不能以经验套经验,妄下断言。但历经校园如今走入社会初进职场,我想保持自信和对他人谦虚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争得一个个出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