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云
(德州市德城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山东 德州 25301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鼻腔、咽、喉部发生急性炎症的统称,呈自限性,该症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上感是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30%由细菌引起,如: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诱因多见于:抵抗力低下、受凉、冷热交替、过度疲劳等诱发存在上呼吸道的病毒或细菌侵入,以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为易感人群[1]。抗生素是治疗上感的有效消炎药,但抗生素滥用远远高于实际细菌感染的比例,不仅给患者身体带了影响均不良反应,更给经济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本文通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来进行诊断,现分析如下。
选择自2012-01~2013-05检查的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80例,根据细菌检查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40例,非细菌感染组40例。均符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细菌感染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0~75岁,平均34岁;体温37.5~40℃,病程1~3d,平均1.5d,非细菌感染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2~70岁,平均32岁;体温37.6~40.2℃,病程1~2d,平均1d,上述患者均排除心、脑、肾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对孕产妇排除在外,检查前通过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并行胸片确诊,两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细菌检验法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日本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通过免疫比浊法,试剂由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白细胞临床正常值为(4.0~10.0)×109/L,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为50%~70%。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结果为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40例细菌感染患者感染溶血性链球菌15例,肺炎链球菌10例,流感嗜血杆菌6例,金黄葡萄球菌6例,卡他莫拉菌3例。
细菌组感染组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值比较(±s,n=40)
表1 两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值比较(±s,n=40)
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检测结果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单项及联合检测值通过曲线绘制成图,数据显示,单项指标的C-反应蛋白的曲线面积较大,远远超出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联合检测指标,显著提高诊断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数据显示,面积更大,研究证明,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更能有效提高诊断效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的最佳诊断界定范围分别为11.5×109/L,75%和28mg/L。见表2。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自诉及临床检查的诊断情况,对细菌感染组及非细菌感染组共8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作出分析,根据症状体征统计细菌感染率。见表3。
表2 最佳诊断界定值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诊断率及阴性诊断率。
表3 两组不同主诉及诊断对比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冬春交际时期,伴随着抗生素滥用在我国的广泛性,在未被诊断明了前,抗生素大多以被错误地应用着,给患者带了身心损害。病原学检测是诊断细菌感染的主要依据,但实验条件要求高,标本采集相对困难,且所需时间偏长,不利于临床快速诊断治疗。临床血液学检测中,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基本检查项,常用作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依据,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当白细胞结果>10×109/L或中性粒细胞>70% 时对病症进行初步诊断,判定为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中,若红细胞增多临床多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或烧伤、肺源性心脏病,红细胞锐减多见于失血、贫血、出血性疾患,白细胞升高多见于炎症、白血病等,白细胞降低多见于病毒感染、白细胞减少症等;而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多见于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降低多见于病毒性感染。CRP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是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之一,能激活补体,在肝脏内合成,促进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正常人血液中含量较少,任何伴有侵袭性细菌感染、炎症或组织受损机体感染引发炎症时,浓度显著增高[2],因此,C—反应蛋白能伴随病变的消退降至正常水平。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患者的C-反应蛋白明显上升,当机体发生病毒性感染时,变化不大,若持续不降,甚至反复升高,则表示有感染的情况。本组研究显示,细菌感染组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据曲线分析显示,机体在发生炎症和感染时,单项指标的C-反应蛋白的曲线面积较大,远远超出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联合检测指标,C-反应蛋白的数值变化较血常规更为敏感和迅速,用于预测细菌感染更具优势。采用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更能提高细菌感染诊断率,有效划分细菌性感染及病毒性感染,降低临床误诊率及抗生素的滥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较为迅速,不受年龄、性别、贫血等因素影响,能在几小时时间内突然增高,当机体病变消退后,又能立即恢复将至正常水平,而白细胞不能用来判断临床治疗疗效的有效性,也不能用来判断炎症的早期变化,因此,临床检查时对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的最佳诊断界定范围分别为11.5×109/L,75%和28mg/L,均高于一般临床参考值[3]。根据上述研究显示,CRP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正比关系,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的曲线均可用于临床预测细菌感染,因此,在当今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对那些细菌感染不易判定的患者,尤其是门诊不明原因所致发热或高度怀疑伴有感染的患者,应将C-反应蛋白列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可根据临床主诉及诊断进行判断,如患者伴有咽部疼痛、不适,咳黄色痰的患者,相应细菌感染阳性率相对较高。从临床诊断方面分析,急性咽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的者中,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约占50%以上,其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的细菌感染阳性率高达80%。上述研究阐述出,临床医生仅仅靠病人主诉、临床诊断是不能完全判定细菌感染的,因为该症状、体征的细菌感染率不是100%,仅占大多数,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的误判,从而误用抗生素。临床医生应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对咽痛、咳黄痰的患者,应高度重视。而采用C-反应蛋白作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兼作血常规和CRP检测更具价值,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做到合理检查和合理用药,从而避免抗生素滥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当检查结果仅轻度升高,应根据临床谨慎做出解释,必要时,采用细菌培养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可明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情况,提高诊断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1]姜天俊,张秀,范荣,等.口服补液盐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脱水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2239-2241
[2]赵琪彦,王培昌.甲型H Nl流感确诊病例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意义[J].河北医药,2011,33(1):43-44
[3]叶萍,胡昭宇,赵德军.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