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出乎其外

2014-11-22 22:18沈润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定位目标

沈润

[摘 要] 时下,小语课堂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同时也有着不少问题。笔者多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本文旨在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和思索,“入乎其里,出乎其外”,就低年级文本的另类解读浅谈一二。

[关键词] 入乎其里 出乎其外 另类解读 目标 定位 切入

低年级语文教材大多是语言规范标准,内容浅显易懂,便于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和口语交际等语言学习的优秀范本。不过,如今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早智,使其在面对简单的文本时兴趣寥寥。另一方面,许多常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面对文本已再难迸发出新的火花,教学出现瓶颈。

王国维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大师说的是文学欣赏,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过程?对文本“入乎其里”,看到学生所看不到的,想不到的,或者看得到、想得到却表达不出来的。而后“出乎其外”,以更高的视野、新颖的角度关照文本的解读、教学的掌控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引。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见:

一、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一切新奇的切入点和教学方法,最后都应服务于文本和学生本身。而不应是为了达到搏人眼球的课堂效果,置文本和学生不顾的任意拔高。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的阅读自尊受到伤害,个性得不到发展,阅读体验丧失,思维受阻。

笔者曾执教《黄山奇松》一课,在进行板书设计时注意到了课题的价值,“黄山奇松”反之即“松奇黄山”。笔者决定先引导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特”之美,然后升华认识,引导学生体悟“奇松”使黄山显得更“神奇”。但最终的整个教学设计却完全架空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阅读文本如同走过场一般。一味想着标新立异,却不管学生的阅读体验,造成学生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谁的本领大》,也是一篇特别简单的课文。教者往往是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读读讲讲,最后水到渠成理解人物特质,挖掘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的课文主旨来。这次,笔者以风和太阳的比赛内容为切入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师:太阳要和风比什么?

生:比谁能先脱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谁赢了。

师:那你们知道太阳为什么要和风比这个吗?

(出乎意料的追问让课堂多了一大片举起的小手,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生:因为太阳知道只要自己发出强烈的光,就能让那孩子热得把外衣脱下来。

生:太阳很清楚自己的本领。

生:太阳觉得自己一定能赢,所以和风比这个。

生:太阳要用自己的长处战胜风。

生:(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平时也会挑自己最有把握的和好朋友比试。

生:太阳一定得意极了。

生:……

师:谁再来读读太阳的话?

(学生兴致盎然,都抢着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表现出来)

不一味地拔高难度,而是不动声色地调整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制造出新的思维生长点,借此即能达到理想的课堂实效。两个案例的对比更让笔者体会到:“创新”的第一步不是反文本,“另类”应建立在透彻地理解文本、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只有服务于文本和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另类解读”。

二、找准切口,准确切入

如何能做到对文本独到、新颖、又有实效的解读呢?关键还是要反复独立钻研文本,找准切口,准确切入,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阅读见解,才能够找到师生视角下文本解读的交汇点,架起由教师解读到学生解读的桥梁。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木兰从军》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文中第三段写道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中“披”、“跨”、“渡”、“过”四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雄。不少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教学时,选择了欣赏豫剧《花木兰》的经典唱段。但二年级的小朋友除了感到新奇有趣外,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并没有更加深入,难懂的唱词又为他们的理解增添了新的障碍。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初读感知语言铿锵之美

师:作者是怎么描写战场上的花木兰的?请读一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师: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些词组都是三个字的,第一个字都是动作。

师:听老师来读这一句。(师读)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生:我觉得木兰威风凛凛,很神气。(生读)

生:木兰十分的英勇善战。(生读)

生:真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啊!(生读)

齐读感悟。(铿锵的短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初步感知了语言之美。)

2、对比解读文本用词之妙

师:作者在第四段中又是如何描写回到家中的花木兰的?

生: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

师:老师把这两处稍作变动,你们看好不好?

出示: 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木兰披上了战袍,跨上了骏马,渡过了黄河,越过了燕山……

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

木兰胜利回乡后,脱战袍,穿女装。

师:(不少孩子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小朋友们为什么都笑了?

生:用三个字的词组更能显示出木兰有多么的英勇善战。

生:如果用三个字的词组来写回乡后的木兰,就看不出她的文静俊美了。

(男女生分别朗读两处描写,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3、侧面解读加深理解感悟

师:木兰从军多年,为何将士们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位姑娘?(学完全文追问)

生各抒己见。

师:再看看插图一,再读读第三自然段。

(稍一点拨,学生立刻恍然大悟,此前各种不着边际的猜想立刻被文本中找到的现实的依据所否定,他们更为自己阅读后的二次发现感到雀跃)

小结:是啊,木兰如此的飒爽英姿,和将士们同甘共苦、驰骋沙场,甚至更胜于其他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别人又岂能看出她是一个姑娘家呢!学贵有疑,小朋友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把文本解读的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感知木兰英勇善战的人物形象,扎扎实实地从感知语言文字,对比解读前后文描写,以及侧面解读人物经历三个角度准确切入,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于是,最终有了与既定目标一致,甚至超出既定目标的课堂实效。

综上所述,即使我们面对的是既简单又熟络的教材,只要能用心去解读文本,做到“入乎其里”,就一定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最终“出乎其外”。我们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乎文本之里,得到出乎文本之外的更高的体会。

猜你喜欢
定位目标
定位的奥秘
我的新目标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基于RFID的室内无线定位识别系统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