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佳 杨建军 孟红宇
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高校教育服务职能,已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南大学在校研究生为样本,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优化研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择业教育、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依据。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985、211”综合性重点大学,其调查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其他同类型高校研究生择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生就业指导优化研究新时期以中南大学在校研究生为样本,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优化研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择业教育、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同类型的高校研究生择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市场意识不足。自从就业市场实行用人单位与择业者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以来,人才的供求关系已经由市场来控制。就业市场情况将直接反映某一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程度等。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摇篮,担负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们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进步的快慢。如果对市场上人才的需求缺乏全面而有效的认识,对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和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高等学校将难以为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高校的培養机制落后。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备受社会关注。从表面上看,培养单位师资、教学设施、科研设备、人文环境等还没有跟上招生规模是主要原因。实际上,研究生培养机制才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说,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社会亟需大量研究生学历人才的现实。例如我校,各个培养单位均实行导师制。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范围和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工作。在研究生作为精英教育的情况下,确实有利于导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培养出能独立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这一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局面。
(三)研究生的自身存在限制。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与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1)研究生择业存在误区,期望值普遍偏高,个人理想主义严重,功利倾向明显。(2)研究生对自身认识不足。整体来说,我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较高,具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但也不可否认,一些缺乏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和非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学历虽然高,但工作经验不足,难以适应中高层技术、管理岗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四)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改变。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增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相应的水涨船高,提供的待遇却呈下降趋势。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毕业研究生的“稀缺性”在下降;人才高消费将导致高学历人才被放到不合适的工作岗位,人员跳槽严重,得不偿失;硕士与学士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与其用高工资养一个硕士或博士,倒不如用低工资招几个优秀的本科生。
二、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理论优化
(一)树立市场主体意识。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顾客是商家的上帝,商品好不好完全由顾客来评定。高校及其它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研究生的培养者、教育者,研究生就好比他们加工出来的商品,这个商品的质量如何应该由市场来评定。面对这种局势,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保持协作,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保证为他们输送合格和紧缺的人才。
(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刚入校的研究生如果能适时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讨论学习、科研经验和面临的就业形势,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开展模拟面试、模拟职场等,邀请事业有成的杰出校友或人事经理现身说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将是十分有利的。主动开展研究生职业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摒弃各种理想的或过于悲观的想法,对研究生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无法要求每个研究生无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还是在学术上,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我们有必要教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认清自己的目标。个人的远大理想应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流相一致,应认清国情,了解国家的困难,不要一味强调个人的利益。尽力培养研究生更为敏锐、理性的思维和对真理、真知的自觉的追求意识,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抛弃“眼高手低,目空一切”的自以为是的心理。
三、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由于研究生具有特殊性,意味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专业、兴趣和能力。针对一年级研究生新生,为其建立职业生涯档案,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相关教育工作,以便学生对自己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针对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全面开展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建议学生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在研究生三年级全面开展就业推进工作,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求职咨询与辅导活动,从简历制作、着装礼仪、面试技巧等各方面进行点评,训练毕业研究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着重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法、择业技巧、用人单位要求及未来成长空间等方面进行教育。
(二)建立专业的就业服务机构。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就业服务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条件,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把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纳入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采用“学校—学院—系所—专业”运作模式,形成“学校总负责—学院总负责人—就业工作专员—就业指导老师—就业信息员—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网络制度。专业负责人及年级工作负责人制度的建立也为加强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高效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是从研究生辅导员中培养一批有志于就业指导的骨干力量,参加职业咨询培训;二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安排导师与学生座谈,提升同学们的专业信心,利用导师的社会资源,联系单位,积极做好研究生社会实践等工作;三是向社会聘请优秀的职业咨询师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就业培训,帮助毕业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就业技能,迎接来自职场的挑战。
(四)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途径。首先,学校和学院充分发挥网络阵地,有效利用校友资源,成立专门属于自身的网络发布平台,建立畅通的用人单位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同时建立规范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其次,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调动起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建立“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就业工作理念,积极帮助广大研究生联系用人单位,开拓市场、收集信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再次,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积极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校友的关心和帮助,前来学校、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便利的就业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程方平.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6,(25).
[2]王丹平,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3]徐英华.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4]李蓉,卢杨,蒋秀卿,杨晶.影响研究生就业状况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