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龙 陈荣钟 陈淑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广州,510405;2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深圳,518033;3广东省中医院科研处,广州,510180)
慢性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其临床发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80%,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内服外敷中药、针灸、推拿、理疗和微创手术等方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7]。但是以上诸多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见效慢、费用高、设备及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容易复发等弊端。龙氏治脊手法和圆利针斜刺法是近年来针灸推拿科临床使用较多的治疗方法,它们融合了解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运动生理、病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然而关于它们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的资助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临床观察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并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腰背部推拿+针灸阿是穴+拔罐、腰背部推拿+干扰电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明确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对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进行时间是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受试对象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门诊患者,共64例进入临床试验,分为3组:龙氏治脊手法+圆利针斜刺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平均49.2岁,平均病程2.9年;腰背部推拿+针刺阿是穴+拔罐治疗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9~70岁,平均50.7岁,平均病程2.4年;腰背部推拿+干扰电治疗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23~72岁,平均51岁,平均病程2.5年,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例受试者均符合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1998年)中有关内容。主症:1)腰冷痛或刺痛;2)活动不利。次症:1)得热痛减;2)静卧腰痛不减或加重;3)遇阴雨天腰痛发作或加剧;4)痛有定处,拒按。舌脉象:1)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2)脉沉迟缓或沉紧,或脉涩。以上主症必备,并符合次症中1~4项中之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象,即可诊断本证。
1.2 方法
1.2.1 龙氏治脊手法+圆利针斜刺治疗组 龙氏治脊手法的操作步骤[8]:根据三步定位诊断法,即神经(临床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和X线照片定位诊断确定病变错位的关节或节段,合理选用以下手法进行整复:俯卧摇腿揉腰法:是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的常规手法。摇按揉5~8 min/次。此法常配合其他正骨法进行复位。单人侧卧斜扳法:本法适用于左右旋转式腰椎后关节错位者,其余错位类型作复位辅助手法。牵抖冲压法:适用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根据腰椎变形情况此法亦可仰卧进行(腰椎前滑脱者)或双下肢同时牵抖进行。双向间接分压法:适用于腰椎前滑脱或倾位仰位错位者。圆利针斜刺的操作步骤:根据患者的主诉、对于主要运动障碍的肌肉工作分析和触诊的结果,确定主要劳损肌肉最痛点的位置、主要劳损肌肉的走向、层次的深浅,沿肌肉的长轴,根据最痛点的位置及其层次的深浅,选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针尖快速过皮后,持针手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沿进针方向略向前推动针柄,改变进针方向,再向前推进豆许,略向后拉动针柄,改变进针方向,向前推进豆许,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使针尖刺破筋膜进入损伤的肌束。针尖刺入劳损的肌束后继续保持针体倾斜程度继续推进,刺入劳损肌肉的最痛点,随即留针。留针时,不提插捻转,不附加任何手法。留针时间长短,视针感消失快慢而定。当针刺入肌肉后,酸胀针感消失后即可退针。要等“针感”完全消失或显著缓解后,才可以出针。疗程: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6次。
1.2.2 腰背部推拿+针刺阿是穴+拔罐治疗组 腰背部推拿的步骤[10]:患者取俯卧位。1)术者用滚法或双手掌推、按、揉腰脊柱两侧的竖脊肌。时间约5 min。2)继上势,用拇指点按或按揉、弹拨竖脊肌数遍。再用拇指端重点推、按、拨揉压痛点。时间约5 min。3)继上势,用双手指指端或指腹按、揉、振肾俞、命门、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等穴,每穴各半分钟。4)继上势,沿督脉腰段及两侧膀胱经用直擦法,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疗程: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6次。针刺阿是穴:选用30号毫针,在腰部压痛点上垂直进针,直刺至劳损的肌肉病灶处,以局部出现酸胀重为度,留针30 min后出针。拔罐:在腰部压痛点局部及周围区域拔罐,留罐5~10 min。
1.2.3 腰背部推拿+干扰电治疗组 腰背部推拿操作同前所述。干扰电治疗:采用日本产电脑干扰电治疗仪,按照仪器面板所提示的电极输出方向,将电极按顺序依次固定在患者腰部,以包围主要疼痛部位为宜,然后调整输出旋钮,开启仪器后,以16~18次/min的频率抽吸,其最大输出电压为90 V,最大输出电流85 mA,输出波形为正弦波,脉冲波,治疗频率为0~200 Hz,基频2 500 ~5 000 Hz,扫描周期为 5 ~60 s,使用 4通道,30 min/次,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积分 腰部疼痛:采用0~10数字强度分级法(VAS):0为不痛,10为极度疼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10表示重度疼痛,由患者把疼痛级别圈在相应的数字上。无腰痛(0)0分;轻度疼痛(1~3)2分;中度疼痛(4~6)4分;重度疼痛(7~10)6分。得热痛减:无,0分;有,2分。静卧腰痛不减或加重:无,0分;有2分。遇阴雨天腰痛发作或加剧:无,0 分;有,2 分。
1.3.2 临床体征积分 活动不利:腰椎活动正常0分;腰椎活动略受限,脊柱略有侧弯或无,腰部屈伸活动略有受限2分;腰椎活动受限,脊柱略有侧弯,腰部屈伸活动有一个或两个方向明显受限,某一方向活动度在40度以下4分;腰椎活动明显受限,有明显脊柱侧弯,腰部屈伸活动有一个或两个方向明显受限,某一方向活动度在20度以下6分。腰部压痛:无压痛0分;轻度压痛1分;中度痛2分;重度压痛3分。痛有定处,拒按:无0分;有2分。
1.3.3 中医伴随症状积分 舌象:舌象正常0分;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2分。脉象:脉象正常0分;脉沉迟缓或沉紧,或脉涩2分。
1.3.4 观察时点 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观察记录一次。
1.3.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中有关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痊愈:腰痛基本消失,证候疗效指数≥90%;显效:腰痛明显改善,证候疗效指数≥60%,<90%;有效:腰痛有所改善,证候疗效指数≥30%,<60%;无效:腰痛无明显改善,证候疗效指数<30%。证候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00%
1.3.6 不良反应记录 腰背部推拿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治疗中出现晕厥、皮肤破损、皮下肿胀等。圆利针斜刺的不良反应包括金属过敏反应、皮下血肿、瘀青等。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应详细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终止试验,而且这类病例应纳入统计。
1.3.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的差别和2组间计量资料的差别以One-way ANOVA进行分析。
2.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自身前后比较,经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与腰背部推拿+针刺阿是穴+拔罐、腰背部推拿+干扰电组比较,龙氏治脊手法+圆利针斜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腰背部推拿+针刺阿是穴+拔罐、腰背部推拿+干扰电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积分的比较 经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与腰背部推拿+针刺阿是穴+拔罐、腰背部推拿+干扰电组比较,龙氏治脊手法+圆利针斜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积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体征积分的比较
2.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伴随症状积分的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伴随症状积分的比较
2.4 各组疗效评定 龙氏治脊手法+圆利针斜刺治疗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0例;腰背部推拿+针刺阿是穴+拔罐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例;腰背部推拿+干扰电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2.5 不良反应记录 研究过程中,有1例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组的患者由于用圆利针斜刺时不慎刺中病变肌肉中的小血管而出现血肿瘀青的现象,嘱其压迫止血,并于24 h后用热敷,经及时处理后,该患者的血肿瘀青于1周后消失,未对其生活造成影响或不便。
慢性腰肌劳损是由于脊椎的退行性变,腰椎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经轻微扭挫伤、过度疲劳、睡眠姿势不良或工作、生活姿势不正、感受寒湿、内分泌失调或遭受外伤后,使脊椎的内外平衡失调,引起椎间小关节错位、后关节紊乱,使脊髓神经、血管等受刺激或压迫,继而产生相关症状和体征。在其致病因素的组成中,即有腰部周围软组织劳损或退变,又有椎间小关节的错位或紊乱,病因的多重性决定了其治疗方法必须软硬兼顾,筋骨并重。龙氏治脊手法具有纠正脊椎解剖位置异常、解除痉挛和松解粘连、缓解和消除疼痛、改善血循环,促进受伤组织修复等作用[11-12];而圆利针斜刺能很快地调节肌细胞内部的平衡,使肌纤维迅速地恢复到正常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其临床疗效优于推拿+针灸阿是穴+拔罐、推拿+干扰电等传统方法,说明两者合用能增强治疗效果。腰部疼痛、得热痛减、静卧腰痛不减或加重、遇阴雨天腰痛发作或加剧是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采用目测数字强度分级法可以相对客观且量化地评价患者腰肌劳损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分值均下降,但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推拿+针灸阿是穴+拔罐和推拿+干扰电,而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除了临床症状以外,腰椎活动不利、腰部压痛和痛有定处、拒按等临床体征也是反映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病情的另一关键指标,本研究表明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对患者临床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推拿+针灸阿是穴+拔罐和推拿+干扰电。然而在改善中医伴随症状方面,3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采用外治法的同时,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能否改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中医伴随症状,是下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外治法,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能更好地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安全系数高,值得推广。
[1]马志杰,吴锦才,吴晓鹏,等.辨证分型配合六步手法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7):40-41.
[2]刘志良,潘清洁.浮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2-33.
[3]吕东,关春林,焦瑛.推拿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48-149.
[4]户玫琳,张润萍.温通针法治疗腰肌劳损[J].中国针灸,2011,31(7):622-623.
[5]刘强,赵彬元,赵中亭,等.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2,44(11):90-92.
[6]陈仁年,陈永斌.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腰肌劳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8):13-14.
[7]高岚,张辉,肖雷.针刺加灸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增刊):40.
[8]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27.
[9]卢鼎厚.肌肉损伤和颈肩腰臀腿痛—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M].CA 91744,USA:TCM PRESS,2000:29-31.
[10]范炳华.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2.
[11]范德辉,刘刚,王廷臣,等.腹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11):909-912.
[12]尹伦辉,沈彤,章瑛,等.针药配合龙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1):23-25.
[13]马福彦,李箭.超微针刀配合圆利针、微波治疗腰肌紊乱症10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8):24.
[14]刘建民,田文海,田建刚,等.新九针圆利针与芒针齐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5):422-424.
[15]谢定邦.圆利针结合刺血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中国针灸,2013,33(10):956.
[16]吴晓东,褚振东.圆利针结合牵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