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选明 杨 茹 郭建春 高乃荣 程小宁 郑文博 黄培林 王樱茹 郭景瑞 谢海燕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咸阳712000)
我科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通过采用观察吴茱萸贴双涌泉、大椎穴与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退热疗效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发热提供安全、副作用更轻、疗效更好的退热疗法,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计100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0.5~11岁,平均年龄2.12±1.6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3例,下呼吸道感染17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0.6~12岁,平均年龄2.23±2.1岁,上呼吸道感染22例,下呼吸道感染18例。两组患者入院测腋下体温均≥38.5℃。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吴茱萸穴位贴((由地道药材吴茱萸等醋制组成,由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制剂中心制备),将吴茱萸穴位贴敷至患儿涌泉、大椎穴位处。对照组采用口服给药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20mg/mL)。两组均给予合理的抗生素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不再同时使用其他退热方法。
疗效标准观察给药治疗前和首次用药后1h、2h、4h、6h内退热的情况。均采用腋下测量体温,每次测量5min。按体温下降幅度作为判定标准。显效:用药后体温下降≥2℃,有效:体温下降1℃~2℃;好转:体温下降0.5℃~1℃;无效:用药后体温未下降或下降<0.5℃或上升者。起效时间:从给药开始到体温下降0.5℃需要的时间;解热时间:从给药开始到体温下降致37.3℃以下需要的时间。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总有效率、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比较两组的显效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给药后退热效果比较
两组不同时间段退热比较 1h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h、4h、6h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给药后不同时间段退热效果比较
两组给药后退热作用比较 在治疗起效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在给药后1h体温下降度数、最大作用时间、退热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给药后退热作用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依从性评价 治疗组出现腹泻2例,哭闹不安1例,多汗1例,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轻度皮疹2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哭闹不安2例,发生率为15%。两组均停止给药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依从性评价: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满意度95%,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满意度89%。
讨论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是将药物捣烂,或研末,或成膏药,加入酒、醋、蜜等调和均匀,贴敷于人体体表某一部位,通过皮肤吸收或借助穴位、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还能刺激神经末梢及特殊感受器,从而促进神经、体液的调节。目前临床上应用于儿科。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具有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
吴茱萸(Evedia rutae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伏辣子等,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及其变种石虎和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果实可入药,味苦、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散寒、疏肝止痛的功效。因其性偏燥烈,气味俱厚,适宜外治。《别录》及《药性论》皆称之“大热”,不论是内服还是穴位贴敷的刺激作用都比较明显。其中《本草纲目》言“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故此乃吴茱萸不同其他温热药物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我科针对吴茱萸此特点,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将道地药材吴茱萸等研末醋调敷贴双涌泉、大椎穴,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等症。现代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表明,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碱和苦味素。吴茱萸碱和去氢吴茱萸碱在环境温度20°C能引起无热大鼠低温,呈剂量依赖关系,体温35°C时不能影响体温调节,而能降低大鼠的发热反应,呈剂量相关性。这种作用与散热和产热的减少有关[1]。
涌泉穴又名地冲,属足少阴肾经。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正如《针灸资生经》所记载:“针灸于诸穴皆分主之,独膏盲、三里、涌泉特云治杂病是三穴,无所不治也”。《黄帝内经》云“病在上者下取之”,中药贴敷涌泉可清火退热,引火归元。大椎穴[2]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会穴,文有“泄大椎退热”的记载[3]。布洛芬混悬液[4]为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炎症反应、发热及疼痛,得到公认的临床疗效肯定。
[1]Tsai TH,et all Thermoregulatory effeet of alkaloids isolated from WU-Zhu-Yu in afebrileAnd febrile and febrile rats[J].Pharmacol Bioehem1Behav,1995,50(2):2931.
[2]袁志太.灸百会、点刺 大椎穴治疗 杂 病 [J].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3,23(8):466.
[3]王晓波,潘巧红,李丽娟.石膏贴敷曲池、大椎穴治疗小儿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3):53-54.
[4]施 文.布洛芬临床药理学及在儿科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