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劲丰
舞台灯光运用浅谈
■高劲丰
在舞台艺术展示期间,为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模拟自然环境与时间推移、舞台灯光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我们对舞台灯光的运用,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最常用的手段,就光位的不同,有面光(主光)、侧光(辅助光)、顶光、逆光(轮廓光)、脚光、天排光、地排光和延伸空间的装饰光束(效果光)。面光,从前方平打来的灯光直接照射到演员的脸上,并且使其特征趋于平淡,看起来相当平面。尽管如此,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光还是有用的,这样可消除由来自更高角度的光投射到演员脸上所产生的很强的投射阴影。侧光,有助于塑造演员的外形,并且当演员转向台侧面是作为面光使用。顶光,指直接向下照射的光,突出被照对象最隆起部分,向下有阴影,淡化其他部位。逆光,从演员背面投射的光,利于与背景分开,能产生一些有趣的效果。脚光,由地面向上打光,易扭曲演员的特征,故特殊场合使用,能起到戏剧性的效果。天排光、地排光是固定来渲染背景幕的布光,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用电脑灯,可以灵活应用,加强舞台灯光效果。舞台布光直接影响舞台颜色与光强、光色、光区、光影、光束的质量,以及对灯光节奏、舞台气氛和空间气势的影响。
舞台灯光具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双重性质。在空间艺术方面显示出光的绘画性与雕塑性。在时间艺术方面显示出光的音乐性。前者主要表现在光的造型作用,后者主要表现在光的节奏感,造型与节奏是舞台灯光的实质内容。离开了造型和节奏,舞台灯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艺术价值。因为若没有节奏,光的造型假使能成立的话,充其量也只能表现若干互不关联的静止画面。而没有造型,光的节奏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只能是一句抽象的空话。戏剧的基本单元——戏剧场面,不是静止的。而是以演员为活动焦点的连续变化的动态画面。灯光要在画面中起协调、统一、调整、美化的作用,就必须要求造型与节奏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缺一不可。
设计一个成功的舞台灯光节奏变化需要设计者考虑很多因素,其中,舞台布景风格非常重要。在光的作用下,舞台上所呈现的视觉图像与舞台布景的风格样式紧密相联,灯光设计者在确定照明样式与节奏演变之前,应该认真研究舞台布景的设计风格,以及各种装置在舞台上相互构成的特定空间关系。舞台布景装置主要由具象或抽象两种不同的形象构成:具象构成的舞台空间通常以写实视觉效果的布景装置呈现在观众面前,一目了然,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抽象构成的舞台空间往往以几何形体的视觉效果组合出现。初看时没有明确的意义,当演员的表演介入到此空间后,才能真正体现出该舞台空间的艺术功能。
在具象构成的舞台空间内组织灯光节奏演变,会因布景装置写实性效果的制约而受到影响,即使以想以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也不能超越自然规律的变化因素,灯光的变化既要合乎情理,又要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
如沪剧《雷雨》中各种闪电的形象,以明暗强弱的变化,配合剧情发展,烘托表演的作用。故而设计有远闪、近闪、天边闪、云层闪、金线闪等艺术效果,来制造必要的气氛,激化矛盾冲突,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在舞台艺术中,场景借助模拟自然现象的氛围效果来描写戏剧情感氛围的不在少数,有时一景多次出现,有时一景贯穿全场。对于一个场景只需完成一个时间氛围的灯光艺术处理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面对在一个场景中,灯光必须进行多种氛围的描写,并且还要让它们完成前后平稳过渡的照明艺术处理时,应该结合戏剧事件,时空转换等多个因素合理安排各种广大的不同组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视觉图像。
如《星星草》第三场叙述的是“挽救李海龙”情节。林老师冒着风雨交加的晚上寻找、挽救学生李海龙。灯光、音响效果结合制造出:雷声、雨声、风声、闪电等大自然现象,渲染出剧中的黑暗、压抑、恐布的舞台效果。这段戏在场景氛围:天幕由天排碘钨灯蓝色加橙色、逆光浅蓝、侧光深蓝和浅粉色叠加完成,操作时注意:黄昏时分用柔光灯以逆光方式投以蓝色光,同时透出天幕的暖紫色,形成蓝紫色调;转夜时柔光灯的逆光渐暗,树林形成剪影融入到天幕蓝色之中。整体表达剧情中需要的灯光氛围。其中老奶奶在偏上场门表演区域向老师叙述孙子的身世;老奶奶与孙子在偏上场门表演区域内注视着老师缝补衣服。从视觉构图方面来看,情况适合从上场门向下场门投射夕阳的模拟光源,从下场门向上场门投射月亮的模拟光源,阳光与月光的相对方向的选择要符合自然规律。制造出不同氛围来描写人物心理变化与人间真情。
舞台灯光的运用不能单纯的以现场氛围为主,也要兼顾到拍摄效果。以备留下影像资料,以保证最好的现场演出效果在电视录像做到最大的还原,给观众最美的享受。拍摄灯光一般对灯光明暗光比的要求是:光比要小,光线要柔和且均匀,不能像舞台灯光那样靠拉大光来制造灯光效果。舞台灯光在现场演出时可以用大的光区、小的光区,只要灯光设计能做到,观众就能看到,电视灯光更注重细腻、微妙的光比层次的丰富和变化,需要细细观察和慢慢品味。由于摄像机对灯光的照度还有一定的要求,即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照度基础。
以吴中区第二届运动会闭幕式为例:这次闭幕式的表演区域大,舞台宽64m、深24m,部分表演还要进入观众区域。在舞台上没有常规的布景,而是在位于舞台正后方(约30m处)的体育中心建筑物的墙壁上,悬挂了一个60m★20m的LED作为背景。
拍摄区域大。为渲染整场晚会的气氛,拍摄将包括舞台区、观众区,以及现场周边等区域。
气势由于没有常规的舞美布景,本场运动舞台气氛的营造基本上依靠灯光,结合本场运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灯光设计的定位是:以舞台为主,兼顾周边环境,首先确保电视拍摄的基本照度;以各种效果光配合单一节目的创意,营造一个动感、热烈、喜庆的氛围。为此,我们按照电视拍摄的布光手法并根据现场特殊环境条件,在舞台前方两侧搭建了两个面光灯架。
下面按照拍摄布光的几个基本要素:主光(面光)、辅助光(测光)、轮廓光(逆光)、效果光等,介绍本场闭幕式的布光。
主光(面光),我们在距离舞台前约50m的两侧,各设计搭建了一个长19.2m、宽4.8m、高18m的面光Layer灯架。每个面光灯架上,分3排安装了64台2kw回光灯,其中32台分两排排列用作辅面白光;16台加粉红色片,一排排列用作铺粉红测面光;另外16台加蓝色片,一排排列用作铺蓝侧面光。
由于面光灯架距离舞台接近50m,为保证电视拍摄的基本照度,选用了光线强度够、易于布光控制的回光灯作为面光灯,布光方式采用了最适宜发挥2kw回光灯效的“一字排列”面光平光法。64台2kw回光灯都采用正焦的方式投射舞台,其中32台白回光灯两排均匀投射在舞台的前后区,本场晚会大型舞蹈节目的演员基本在舞台前区表演,因此,我们根据节目的不同内容给舞台铺上暖调光或冷调光,即可以保证演员的照度,也不会对舞台后区各种效果光造成影响。(16台粉红回光和16台蓝回光各种效果配合单一节目的创意,营造一个动感、热烈、喜庆的氛围。)
辅助光 (侧光),在舞台两侧各设计搭建了一个长24m、宽4.8m、高18m的侧光layer灯架。在每个灯架上,采用多排纵线条排列的方式安装了180台LED变色灯,作为舞台颜色的辅助光,而且将地址码分为两组,以方变不同的颜色;同样是采用双排纵线条排列的方式安装了一排12台MartinMac2000 Profile图案电脑灯和一排20台FINE250WASH颜色电脑灯,用以实现侧面的运动特殊光束效果;还有48支AC灯用以实现侧面的固定光束效果。侧架采用多排纵线条排列的方式布光,在电视拍摄时,不仅可以增强的纵深感,而且PAR64筒灯和电脑灯产生的光束也可以强化空间透视感,并增强画面的高度感,使得电视画面显得更加丰满。另外,设有4台八头灯用作观众光。
逆光,在二楼顶面的两侧各摆放了一台2.5kw的氙朗追光灯用作主要演员的逆光。加滤色片校正为3100k色温后,每台追光灯投射到舞台的照度为1200lux。由于没有搭建逆光灯架,摆放在舞台正后方会展中心二楼与三楼之间的24台摇头染色灯(WASH)根据节目的需要,既可以用作逆光,也可以用作效果光。
在舞台演出中,舞台灯光需要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场景,有时,不仅需要光来创造戏剧环境的空间,而且还要显示剧情发生的时间。这时,主要表现的光源迷茫笼罩着整个舞台空间,舞台画面被统一在这种光源的影响下而形成某种特定氛围的色调。灯光设计需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照效果,确定主光源的性质以及舞台上最佳的灯具设置方位,强调光感与色感,当然还要注意整个舞台空间、背景和主要表现光源在照明效果上的呼应。灯光设计应该根据剧本主题及剧情、导演等诸多因素的要求,在运用色光时做到有明有暗,有冷有暖,有繁有简,具有起伏变化以配合烘托剧情及人物的表现,要全面考虑全剧色调的运用,通过场次间主调的变化,获得全剧光色的起伏变化。合理的光色运用与色调选择,对一个成功的舞台灯光设计作品来说是必备的,但也不是唯一的。在灯光设计的过程中,即使是在表现自然场景的灯光运用中,色调的确立不应当是仅仅冷漠地客观记录,更不应当是盲目地崇尚颜色的绚烂。这种选择理应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戏”,在灯光色调上体现出“戏”和“人”的客观物象和主管情感的统一。如此,作为灯光语汇的色彩的运用才真正具有艺术性,真正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笔粗浅,敬请读者和老师指正。
1.蔡体良.突破传统的当代舞台美术创作,1998.
2.伊路.创造没有边界的舞台空间.舞美艺术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