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话剧《枫树林》的道具设计
■汪勇
2013年春节刚过,我团就开始排演大型话剧《枫树林》,本剧是由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策划和投资打造,总政话剧团原团长孟冰担任编剧,总政话剧团一级导演宫晓东执导,省话剧院和市话剧团两家院团联合排演的一幕反映当代“村官”题材的话剧。讲述了一个南京郊区枫树村村官向南生命最后九十天的故事:枫树村党支部书记向南得知自己患了绝症,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回顾一生,其任上二十多年的得与失,有引为自豪的,也有难以启齿的,更令其惊讶的是:自己最最亏欠的则是至亲至爱的人——母亲,兄弟,妻子……向南不愿背负着沉重的感情包袱离开人世,于是开始争分夺秒地为过去“还债”。主人公向南虽是一个艺术形象,但他的身上凝聚了吴仁宝、常德盛、郁全和、李元龙和张雅琴等江苏大地上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村官的影子,这些看似普通的共产党人正用他们如枫叶一般的火热点染着这一片土地。向南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人性上的弱点,但敢于正视“过失”,敢于承担后果,敢于真诚忏悔,并在生命的尽头追求真、善、美,要留美好在人间。正因为如此,向南才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临终前,向南还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该剧于2013年11月赴青岛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最高奖“文华大奖”。从排练到演出,我都与此剧同行同息,面对这样一个由省文化厅亲自主抓、剧组成员上百的大型话剧,作为本剧道具设计,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认真聆听导演的阐述,制作之余尽量多地观看排练,搜集信息、激发灵感,在滚烫的“文华大奖”后面,有我太多的感悟和体会:
这是一台令人感动而又令人难忘的戏剧,剧组建立之初,我首先通读了剧本,仔细设想每一个戏剧场景,揣摩编剧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观点,领会导演的用意,揣摩导演的表演手法和风格样式。收集素材做好前期的案头工作,根据舞美设计风格的要求,用设计者的经验与智慧制作符合剧情和场景所需要的道具,并且要突出样式、色彩、风格与时代相呼应的特点,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合情合理的支点。
一走进剧场,就好像一副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那一片大晒场,既是召开村民大会的场地又是纵横交错的田埂、还是农家的院落。呈现在观众眼前的除了几十棵枫树外,主要陈设道具还有一口大钟和一面铜锣,这两者的出现既体现出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世态民俗,又可以让观众准确地分辨出该剧所要表达的时代感。可以真切地感受那个年代和大背景下的生活场景,并且也能拉近角色和观众之间的距离。锣与钟的陈设,不仅仅是乡村样貌的体现,而且锣与钟敲响那一刻,还是一种权力和号召力的象征。当向南第一次敲响它的那一刹那,村民看着向南的,是一种不屑的眼神,是一种不信任的眼神,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抵触的眼神,这种眼神在告诫向南,村民们不相信你。向南扪心自问,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支书,在要求乡亲们做好的同时,作为领头人的自己更是要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只有这样做实事,才能让乡亲们信得过自己。政府提倡计划生育时,向南亲自带着自己的弟媳去医院做了流产,还气死了自己的老父亲、导致母亲自此耳聋数年不愈,亲生弟弟拿着锄头,疯狂地向自己的哥哥挥去,不仅让观众切身体会到属于特殊年代的狂热和偏执,也看到人性中的暗角。
看过《枫树林》的观众都会发现,该剧在舞台场景的设计上,与传统话剧舞台设计截然不同,没有过多繁琐的饰品与场景搭建,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把笤帚以及一个矮凳。通过这两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道具,充分地体现出整个场景中屋内外的区别,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区分该剧的空间转变,对于舞美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节省了成本与制作时间,也同时明白了与传统舞美设计完全不同的全新理念,善于留白,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虽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变动,却可以在今后其他剧目演出时充分地利用与结合,给观众简洁明了的视觉认识。
向南的身世是错综复杂的,因为要追溯到民国时期,所以必须要有具有时代特征的道具进行体现,否则观众无法在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情况下了解其来历。在进行道具制作的时候,我们想过很多有关于那个年代的物品,但均被否决,有的太过牵强,有的太过浮夸,我们采集众多演员的参考意见,最后确定为一个蓝色的大方巾,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用大方巾包裹婴儿是最常见的,而蓝色较为鲜艳,也是农村最为常用的颜色之一。这样的搭配,从排练到正式演出,不管是后台工作人员、参演人员,还是观众,都通过这块简单的蓝色大方巾,真切感受到国民党时期的那种时代差距感和农民应该具有的朴实性。
向南的母亲从头到尾,一直拿着一个放满着纸钱和元宝的篮子坐在自家院中,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为了突出“农村”二字,我们特地设计此场景,一个农村的且丧偶的聋哑老妇手持装满纸钱的竹篮,眼神空洞无神的坐在自家小院中的矮凳上,口中似乎在念叨着什么,却又听不清,配以灯光的辅助,让观众切身体会到这个农村老妇一辈子的艰辛和对已逝老伴的思念,但是却不失那一丝仅存在骨子中的尊严与傲气。
其实《枫树林》这部话剧无论从舞美的角度还是从演员表演的角度上来看,都是很具有新意和创意的,选择了生命倒计时这种独特的切入点,把人物的行动和对生命的思考贯通融和到一起,成为剧情发展的主线,而导演别出心裁地将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摒弃了以往话剧舞台场景的复杂化、实景化。简单的铁锹翻动,就可以代表着水渠和稻田劳动,一张张纸钱抛撒,就可以代表对逝者的哀悼,在这样广阔而虚拟的空间下,无限的放大与想象,也使演员在舞台上可以更加酣畅淋漓的进行表演释放。该剧从始至终都出现着一把极为普通的红伞,伞的作用就是挡风遮雨,但本剧中的红伞不仅如此,它还象征着一面旗帜,而这面旗帜就是党旗,一方面体现向南在生命仅剩90天的情况下,依旧坚持高举党的旗帜,带领本村老百姓贯彻党的一切思想方针与发展方向,同时又寓意着在当今时代更需要具有“向南精神”的人出现在社会上。
话剧承载了近百年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当今戏剧舞台已呈现出的科技化发展趋势,现代声、光、化、电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令人耳目一新。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戏剧舞台艺术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呢?这是值得每位戏剧工作者深思和探索的问题。随着观众审美观的提高,道具制作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这些道具工作者不断开拓思维,创新手法,从而制作出更多高水准的道具,并且以剧本为依托,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行动和戏剧的进程去揭示指定的戏剧环境,准确表达人物情感,以此传递特定的戏剧语汇,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做坚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