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舞蹈的生成与教学

2014-11-21 18:23:38王娅娜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花鼓舞蹈动作

■王娅娜

一.花鼓灯的渊源

花鼓灯最迟起于宋代,经过发展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地区。花鼓灯舞蹈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其动律、速度、节奏、调度、身段各个方面,具有广场上演出特点,花灯寓意着喜庆,歌声和鼓声像海浪一样飘荡,故叫“花鼓灯”。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确认为我国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

(一)表演形式

花鼓灯多在农村秋收完毕到来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庙会、春会为最盛。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后场小戏、锣鼓演奏四部分,主体是舞蹈;舞蹈中又包括“大花场”(或“大场”)、“小花场”(或“小场”)、“盘鼓”等部分;“大场”是一种集体的情绪舞,由数人到十多人表演;“小场”是双人舞或三人舞,主要表现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玩乐嬉戏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兴发挥表演,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形式。后场小戏是一种歌舞结合的小歌舞剧。

(二)风格特点

1.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贯穿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在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因此花鼓灯得以兼容南北文化之悠长,具有吴歌楚风的风韵。

2.青年豪放表现。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表现的既豪放又秀丽。在豪放的表演中又不失温情细致的处理,秀丽并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

3.戏曲武术兼备。艺术来源于生活,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也来源与劳动生活中,并从武术、戏曲中吸取了动作元素。花鼓灯女角称“兰花”,兰花使用的折扇也源于戏曲,成为花鼓灯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

4.锣鼓特色伴奏。锣鼓伴奏是花鼓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边舞蹈一边演奏,舞者与伴奏配合非常默契,带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花鼓灯课程中,常用的锣鼓点近30个,节奏丰富、音色多彩,能够充分表演人物不同的感情和变化。

三.花鼓灯的课堂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不同理念、不同处理方式而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从实践方面,我们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舞蹈中狠抓身体的“拧倾”。“拧倾”是指在舞蹈中以腰部为中心轴,上身头、颈、肩、胸部和下半身胯、腿、膝、脚部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呈现对抗的力量。在教学中,学生腰部容易松弛,为此教师要想着各种方法去启发学生领悟“拧倾”的技术要领,启发学生“拧倾”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洗完脸的“拧毛巾”的动作,“拧毛巾”时双手紧握毛巾的两头,向相反的放心拧动。这个原理很容易理解,学生马上联想到了一种童年时喜欢的游戏叫“麻辣豆腐”,学生问我“老师你喜欢吃麻辣豆腐吗?”我说“很喜欢!”学生用双手紧紧握住我的胳膊,用力的向相反的方向拧动,我的胳膊是又麻又辣,忍不住尖叫了出来,整个课堂生动有趣。这个游戏带动了学生对舞蹈动作拧倾的理解和把握,它使学生掌握动作的发力点更加准确、舞姿更加优美。

2.训练动作的突发力的自然与优雅。要狠抓动作的“突然发力”,首先是“紧收”,而后是“积蓄”力量,最后才是“突射”动态,周而复始。在教学中,起初学生脚下动作完成的比较慢,出脚后身体重心控制的不稳。我启发学生完成这个舞蹈动作就如同生活中的“开自来水”,当打开时,水流很强很急,流出来后很快就自然的和其它水融合,并且流动柔和。接着我让学生去开水龙头,用心感受这个动作的感觉和用力方法。通过反复的训练,锻炼脚下的灵活性。

3.要狠抓脚下的快捷流动,并能在极其快捷的流动中突然使动作停止。舞蹈中要求“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意先行”体现在动作上,就是体态的外倾;“不断线”体现在动作上,就是动态的延伸。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快捷流动时就如同手中握一把豆子,突然放手,它会自然的在地面上有序的跳动,跳动的很均匀,就如同我们脚下的步伐速度很快也很有节奏,启发学生感受快捷流动和突然停止,使得动作把握更加准确。

4.准确把握训练动态所产生的不同情绪、情感。在花鼓灯舞蹈中,“顽”、“逗”是极其重要的情绪、情感特征,鼓架子舞蹈处处体现着这种感情。当鼓架子舞蹈时,大多是同兰花的对应,表达青年男女活泼、健康的感情。课堂中的生成教学有时是教师的启发或者一个提示,有时是学生的一句话,或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这些都能够在学习动作中发挥意向不到的效果。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面镜子,它的艺术力和生命力充满了活力,经久不衰。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紧紧抓住花鼓灯舞蹈的根元素,把理性的总结贯穿在动态的训练之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真正的发扬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跳好花鼓灯,才能真正掌握花鼓灯舞蹈。

1.《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2005年版,作者:潘志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年5月。

2.《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作者:赵铁春、田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者:罗雄岩,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

4.《淮河沿岸花鼓灯“灯歌”研究》,兰州大学,作者:朱惠娟,2009年。

5.《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与保护途径》,艺术百家,作者:陈菁,2011(06)。

6.《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作者:赵铁春、田露,2004年版;

7.《中国花鼓灯艺术》,作者:谢克林,2007年版;

猜你喜欢
花鼓舞蹈动作
小花鼓
淮岸花鼓情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幸福花鼓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2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