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军,李 慧
在影视文化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中,摄像已成为视频制作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管是专业的纪录片、电视新闻,还是民间业余的婚庆拍摄、生活记录,视频画面作为承载信息量最大的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也使得影视制作行业的从业人员需求量激增,而摄像这一工种更是一个核心关键。电视摄像既是一门技术专业,又是一门艺术专业,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它是电视编导,电视后期编辑,新闻摄像等影视传媒专业的核心能力,也是一门注重理论知识,更强调实践应用的专业。据调查,随着传媒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但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非传统传媒类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制约使得该专业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普遍面临技能人才的缺乏,专业技能人才更为紧缺。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出高职电视摄像专业的人才技能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加强电视摄像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在目前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宗旨下,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先后建立起了摄影实训室,广电网络实训室,数字高清演播室等一批影视制作传播类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资金和理念等因素,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
一些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投入重金购置的实训设备,但由于工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落伍,难以同步更换设备。缺乏进一步投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既不能上规模,也不能上水平;社会人士对培养高职人才的成果有偏见态度,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大差距,使得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动力。
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方式大多是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老师先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构图、用光方式等知识逐一讲解,学生再使用摄像机逐一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合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但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认识,并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缺乏生产性实训场地,与企业、行业的沟通缺乏联系。在教学建设过程中,缺乏行业专业人士来指导。学院专业教师应深入行业、企业学习实践,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带入到教学过程中,为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学校教授的知识大多用来考试,很难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如老师教给学生专题摄像的技能,不仅用语言去描述它们的特征,用电视画面直观地呈现,而且手把手地教学生们该如何操作,学生们也能很好地掌握技术要领。但当有一个真实的项目需要学生拍摄时,他们会无所适从或是拍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因为他们不知道所学的那些技能该如何合理地使用。
上述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电视摄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教学与实训一体化”,落实学生基本知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实训与项目制作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的定岗实习性的生产性学习,学生能掌握市场行业动态,积累实际项目制作的经验,学习综合技能的应用;“技能提升与资格认证培训一体化”,联系行业带头人与业界专家定期指导培训,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引入国际级技能认证培训,完成对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技能认证培训,使得学生能完成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创新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以教学实训一体化,实训项目一体化为出发点,配套运作设备,提供项目机会,建立起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行业企业带头人,专家,强化实训指导师资教学队伍;以技能提升为支撑,与企业共建工作室,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实训基地良性运作体制。
电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拍摄经验的积累。摄像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不一定能熟练使用摄像机,更不一定能拍摄好片子。摄像技能的真正获得不在于教室里的抽象学习,而在于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环境、任务或活动中的拍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摄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提供各种拍摄实践,让学生在熟悉摄像机的使用和操作的同时,体会不同的拍摄经历,从而积累拍摄经验,真正提高拍摄水平。
1.课内实践及时点评。电视摄像课程随着理论的讲授,要求学生及时进行一些指定内容的实践,是为学生将来拍摄高质量成品打基础。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编写实践指导书,每一次的实践都按照要求完成,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其次,可利用课内时间和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践时间及实践设备,由任课教师指导或专职实践员指导。第三,实践中拍摄与观看交替进行,实践拍摄后及时到演播室播放,学生自己观看拍摄效果。每次实践需交指定的作品,教师及学生要共同点评。
2.以“小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制作电视节目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的努力。在安排学生实践时采取“小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一般以4至5人为一小组最佳。这样的人数安排能够使小组成员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各有其职,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积极为小组共同的目标主动工作。在小组成员安排上,通常是由教师安排,这样可以使平时不太接触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进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重视实习与社会实践机会。电视摄像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实习环节。除常规的将学生分组独立策划、拍摄、编辑、制作电视成品之外,还需积极联系校外媒体单位实习,能够亲身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与电视摄像能力,同时在与专业摄像师接触过程中能够学习很多在校园学习不到的经验技巧,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除积极参与校外电视媒体实习之外,注重在本校内部电视媒体开展实习,借助校内电视媒体安排学生实习。
好的教学成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学院人事制度的大力支持,引进来自行业企业领域具有较高威望的专家以及具备丰富拍摄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并积极鼓励现有学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建立一支优秀的实训指导师资队伍。
总之,以实训中心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倡导教师和学生参与研究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等创新素质方面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利用实训中心的设备优势,参与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任务,有效地促进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