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涵,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系教授
摄影所赋予纪录片人文价值及其功能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所拍摄影像本身所呈现的人文价值及人文关怀,其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性的拍摄方法进行导演创作意图上的影像阐释。
第一种拍摄方法所呈现出的纪录片人文价值是题材和拍摄内容自身所赋予的。也就是说,拍摄对象一旦呈现于画面,它的人文价值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观念复苏。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产生诸如人民英雄壮烈牺牲或中华民族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自觉式的观念,但一旦通过纪录片《抗战》拍摄画面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京剧》所拍摄的戏曲演出唱段,相应的文化自觉感受就会自觉呈现于意识之中,这种人文价值的呈现方式,即是纪录片摄影所带来的联想性思维,而产生联想性思维的基础则在于长久时间以来所进行的传统文化及观念的熏陶。如果离开这个前提,直接依靠拍摄画面所呈现出的影像,是很难引起受众对人文价值观念的共鸣的。
纪录片中人文价值功能实现的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带有一系列技术性的拍摄方法对所拍摄画面进行“强制性”人文价值功能赋予。例如在纪录片《故宫》中,经常会出现仰拍故宫建筑的镜头,通过这种非常规意义角度的拍摄,体现了皇家建筑所带来的权威性、庄重性及仪式感。
为了使纪录片人文价值及人文关怀功能顺利得以实现,注重每一个画面的表意功能,使每一个所拍摄的画面都具备相应的意义承载,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受众对纪录片所拍摄内容的主动性解读行为及想象力,传达语言或文字无法体现的具象性内容。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纪录片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及所传达内容、意义的丰富性,就需要在有限的影像叙事时间内尽可能获取充分的、同人文价值相关的信息含量,因此每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不仅需要承担一定量的信息传递职责,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价值情怀,而不能成为某种为了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视听呈现载体。
纪录片所拍摄画面除具象性的拍摄内容以外,景别、角度、运动三大要素共同建构了纪录片在拍摄技巧上的人文价值实现途径。在这三大要素中,不仅体现了纪录片的纪实美学意义,还将纪录片的人文价值、人文关怀以及社会精神力量充分地通过摄影机所拍摄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
在纪录片拍摄画面的各个要素中,景别能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纪录片主题所具备的人文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以中景为主的拍摄画面同人类日常生活视觉所观察的景别最为接近,它所带来的是一种真实性的叙事氛围,这样,观者能够通过这种与日常生活之间零距离的景别拍摄,产生一种对纪录片叙事的信任空间,这是对观者的尊重,也是赋予观者的一种纪录片特有的人文主义价值。
特写及远景则能够赋予纪录片叙事一种情感上的力量,或者是特写带来的细节的冲击,或者是远景带来的宏大情感,这两种情感上的力量也是纪录片影像所带来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是创作者和观赏者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例如纪录片《山与水》中全景的大山所带来的恢弘,会让受众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美,爱国的人文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不同角度的应用,能够间接体现出纪录片所拍摄画面的形式美感以及创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不论是仰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是俯瞰航拍的长江黄河,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中必然包含创作者的意图和纪录片主题的人文价值,这种人文价值可以体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壮美景观,也可以体现人类自身面对所拍摄事物时的立场与情怀。
摄影机运动在强化纪录片应具备的真实主义情怀功能上,显得最为突出和直接。正因为纪录片的存在基础是纪录真实的客观事物或历史,而在纪录的过程中,又需要视听语言介入二度创作,蒙太奇手段就成为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蒙太奇的介入固然强化了纪录片的艺术效果,但却淡化了其真实性呈现,因此运动着的拍摄镜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长镜头呈现于纪录片的基本条件,这使得纪录片的真实主义情怀大大加深,也让受众对纪录片所带来的纪实美学产生极大的思想共鸣。
尽管当下纪录片的种类和面貌所呈现出的状态愈加多样和复杂,但其创作宗旨却是用画面和声音去反映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真实事态,不仅传达了创作者的审美意图,还帮助受众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文化,从而探寻自身生存的真正价值及意义所在。
从受众审美的角度来看,纪录片需要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就要在尽可能的叙事范围内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历史之间的和谐精神,只有符合这样创作意图的纪录片,才能够体现出纪录片应有的人文主义价值关怀。
在影像记录中,镜头构图与剪辑之间所带来的形式上的和谐美感,镜头所拍摄内容元素所体现的沟通、争论、斗争以达到和谐的这一历程,都是影像中的和谐价值的充分体现。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思辨与探索精神就一直贯穿着整个影像拍摄进程中,摄影师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把握住纪录片的人文主义思辨与探索精神,才能将纪录片拍摄的终极意义呈现出来。
镜头所揭示的不仅是所拍摄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需要通过镜头的拍摄,将所叙述事物的哲理、抽象的理念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拍摄与思辨同在,影像与探索精神同在。
例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美食的拍摄不仅要在画面上呈现美食的视觉美感与味觉震撼,还要拍出韵味、拍出中华民族悠久的美食文化传统,并体现出中国人将食物与哲理、与生活、与美学相结合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
对崇高美德的追求,是纪录片影像创作的又一内在驱动力,不论是当下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呈现还是对过去的思索,人类无限的智慧和力量是发掘自身美德的最大动力。
影像在拍摄纪录作品的同时,也要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贯穿其中,使受众感受到崇高的价值所在。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摄像机拍摄了生活艰难困苦的山区的物资贫乏,同时也拍摄了当地的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从大自然汲取营养,制作美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与积极行动,这就是人类崇高的美德与生命价值的意义彰显。
影像的拍摄是纪录片创作的最重要的过程,在这一创作过程中,摄影师的创作理念需时时具备一种人文主义情怀与价值理念,这样才能将纪录片的终极创作意义彰显出来,才能使纪录影像在传达一种真实美学的同时,给予人类社会最丰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