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霜红
文化民生工程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各文化单位分工协作,共同承建的重要文化工程。作为担负着创作、辅导、组织、培训等群众文化职能的基层文化馆,是否能够圆满地完成所担负的责任,从目前所显现的一些现象来看,令人不容乐观。
文化馆当下最热衷举办的一些大中型文化演出活动,莫过于重大的节庆活动、纪念活动、专题活动。承办这类活动,第一、上级部门有拨款,不差钱;第二、年终总结可以大书一笔,显政绩;第三、创作相对容易,可图解政治,主题先行,对那些思想僵化、才华枯竭的主创们来说最为驾轻就熟。此类演出大多形式奢华、内容空洞、乏善可陈。小品就是颂扬政策说说变化,舞蹈就是绸子扇子满台打架,歌曲更滥,很不悦耳的原创曲调,配以“科学发展,和谐小康”之类的流行语录就敢登台亮相。有些时候,前排就坐的领导都看不下去,郁闷无奈,早早溜号,更遑论其他观众。但主管部门为了电视台能录下整台节目和群众观看的 “热闹”场面,还硬性规定,不到演出结束,各单位组织来的人员不得随便离场。前几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各地为此举办了多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文艺演出,但耗费巨资搞出来的节目,如今还有哪个观众记得一个影子,说得出一个名字?即便当初电视台辛苦录制下的,也就放了个首播,之后再也不肯拿出来重播了。反观海派清口得力传人周立波,仅凭一张嘴皮子,就演绎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优秀节目——《笑侃三十年》,从剧场演出的爆满,观众一票难求,到电视、网络上的传播和反响,两相比较,令我们这些文化馆人无地自容,我们的大投入、无影响与周立波的小投入、大影响,形成鲜明的对比,实乃天壤之别。
作为基层文化馆,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是本职工作所在,只要有益于群众的文化生活,只要深受群众的喜爱,当然多多益善。但一些同志热衷于组织某些活动的目的却值得思量,他们似乎并不在于为群众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粮,为嗷嗷待哺的群众文化进献乳汁,输送营养,而是借集体的牛挤自己的奶。近几年凡遇重大节庆、纪念活动,大合唱比赛每每粉墨登场,就那么几首国宝级的老歌唱了又唱,能唱出什么新花样来?参加演出的单位,其职工多半叫苦连天,因为要抽出不少的业余时间来参加排练,大家上有老下有小,谁有这份闲工夫?看演出的群众也甚觉无趣。演唱形式也十分单调,不是分唱,就是合唱,几十号人立在台上,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让人感到很是无趣,但那些群文干部却觉得大有意思,他们极力倡导这样的活动自有个人的打算,什么教唱费、指挥费、评委费,都绝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们当中有人去教唱,有人去指挥,有人做评委,利益均沾,皆大欢喜,苦的是群众演员徒耗精力,受损的是文化馆的自身形象,这样的活动最没有创意,最不需要智慧,机械呆板毫无新奇之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现在的基层文化馆,每年都要为“出精品,获大奖”花费不菲的人力物力,并把获奖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年初必开创作会,召集群文作者座谈,定调子,下任务。半年又开文艺沙龙,交流,筛选节目,总有一两个本子深得领导看重。接下来,邀请省市专家前来审稿、改稿。定稿后,再请省市专家前来导演编排,经过数道程序,层层包装完毕,然后送到省市参赛,其中,有获奖的,也有落选的。落选的就不用说了,无论从思想性到艺术性,好比是“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但当初拍板决策的人就是不这么看:咱选送的本子多好啊,句句都在夸现在的好生活,绝对的主旋律,为啥就不获奖呢?想想不服气,来年又请另一拨专家来把这本子修一修改一改,导一导排一排,演员换人,服装重买,新瓶旧酒再去冲刺某某奖,结果又落第,从此才不再折腾了,但其间所产生的诸多费用,依旧是单位买单,文化馆又一次做了个冤大头。然而,那些获奖之作的确是有其新颖闪光之处,但能让群众看后印象深刻,交口称赞的仿佛又不多见,很少有获奖的节目在台上是唱了又唱,演了又演,大都数是获了奖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再有那些获奖的作者,借助获得的奖项谋得职务上的升迁,从而在创作上反倒不肯再下功夫了。一位评论家说过:把文艺当事业的人,受众是他们的标尺;把文艺当企业的人,市场是他们的标尺;把文艺当进阶的人,获奖是他们的标尺。以此来对照我们的基层文化馆,打造精品,争取获奖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上述三种现象,在基层文化馆实属工作中的常态,大家见怪不怪,早已安之若素了。以这样的素质,去改善文化民生,岂非越改越糟?上述的演出办得越盛,活动搞得越繁,精品出得越多,与改善文化民生的要求相距甚远。群众会青睐那些虚假空洞的文艺演出吗?会乐意参与那些乏味的只图牟利的文化活动吗?会认同那些丝毫不能反映自己情感和诉求的文艺精品吗?即使增大供应数量,扩大供应范围至最偏远的乡村,人民群众会来共享这样的文化成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即便是最基层的群众,也不是可以随便糊弄忽悠的,基层文化馆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然,怎能在改善文化民生的征程中站稳脚跟?那么究竟如何改,从哪里入手,笔者略叙己见。
基层文化馆出现上述几种不良现象,说到底是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虽然不缺乏大学生、研究生,但我们缺乏是既善于表达,又精于传授;既具有品位,又富有趣味;既精通制作,又懂得包装;既迎合大众口味,又深谙艺术市场的业务骨干和行家里手。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领军人物,导致文化馆的工作现状长期处于智不能及,力不能逮,甚至是上下不讨好,左支右绌,精于眼前,不计长远,急功近利,花钱买奖的种种窘困境地。
一个赵本山救活了东北二人转,文化名声和经济效益喜获双丰收。一个周立波盘活了海派清口,成为主流城市群众文化的盛宴。此二人带给百姓的愉悦和欢乐、精见和智慧,胜过多少倡导改善文化民生的口号?这样的人才我们有吗?肯定会有,我们期待,要善于发现。
也许有人会说,不要对我们基层文化馆要求太高,我们就是搞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的。但不要忘了,赵本山正是从基层群众文化起家的,周立波的起点也不高,也是来自草根艺术。但他们奋发向上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今天令人仰望的高度:赵本山打造的“本山快乐营”,周立波打造的“壹周立波秀”已成为双峰对峙的文化品牌,南北争雄,风靡全国。我们的基层文化馆难道不希望群众喜欢我们推出的文化产品吗?不希望在带给他们无限欢愉的同时获得丰厚的报酬吗?如果希望,我们就必须拿出自己响当当的魅力四射的产品来,而不是拿出像杂货店、地摊,甚至跳蚤市场上的那些让人看不上眼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很难。那不妨先试试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兴盛皆在于实,找到一个亮点,不断开凿,也许光明与黑暗仅一墙之隔。
改善文化民生是政府倡导的社会性公益事业,我们要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吸纳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要力争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包括青少年和老年,将他们逐步协调起来,来共同设计和策划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社区文化统一贯穿起来,通过提升文化民生形式的覆盖性,达到服务全社会的目的。
对于改善文化民生,是我们文化馆人不懈的追求。我们要把丰富文化民生的内涵、坚持公益性的道路、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我们文化馆工作的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