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有质量的传记电影
——影片《王荷波》

2014-11-21 07:30:21张旋波
剧影月报 2014年1期

■张旋波

拍一部有质量的传记电影
——影片《王荷波》

■张旋波

南京,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名城、文化名都,又是近代革命先烈辈出的城市。南京有责任发掘好、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在江苏省纪委指导下,南京市建成了王荷波纪念馆。这是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有效举措,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为王荷波纪念馆开馆拍摄的反映中纪委诞生的历史题材电影《王荷波》在南京浦口,曾经创建与领导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工会旧址南京浦镇机厂区及周边实景拍摄。该片导演惠娟艳南京市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执导,王荷波的扮演者经过导演组认真研究决定由我们南京市话剧团演员张旋波担任男主角。出品单位有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纪委。江苏省泰极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完成。汇聚了南京电影制片厂及其他艺术制作人才组成了一个精诚协作和不懈努力的团队,大家都铆足劲要做一部好电影,因此从剧本、导演、表演、美术、摄影、音乐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反复研磨,真正做到了小电影大风范。

影片《王荷波》讲述了一九二七年,中华大地血雨腥风,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考验,建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机构,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等其他同志,向大会提出议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影片《王荷波》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和纪检战线的革命先驱,忠于党的事业,一心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

革命历史是一座富矿,如何选择,如何开采,主要源于现实的需要和照应。王荷波的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只念了两年私塾就协助父亲分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1901年,不安于现状的王荷波告别了父母,只身出外谋生。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他在海军当过水手,在东北做过苦工,受尽了虐待和压迫。1916年夏,王荷波到了扬子江畔的浦口,在浦镇机车车辆厂当钳工。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不断传入中国,开始接触新思想,他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只有斗争才能求解放。王荷波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重要创始人。在王荷波的领导下,南京地区的工人阶级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逮捕。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被杀于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

王荷波经历丰富感人,但受小制作电影的片幅限定,没法大而全地借助太多艺术形式来完成内容,如何恰当定位片中历史人物的地位和关系是本片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我们选择了其中四个经典片段,第一篇:在南京王荷波等领导的浦口党小组正式成立并选为组长。第二篇:在王荷波的统一部署与指挥下,水陆两路工人同时罢工,坚决声援京汉铁路的兄弟们。第三篇:王荷波面对信仰和人性的弱点需要战胜自我的矛盾,由此提升了革命者的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纯真的爱情、为了理想和信仰献身的豪情、难以割舍而又不得已的悲情。第四篇: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存组织,始终没有暴露北京党的组织和机关地址,使敌人的阴谋彻底破产。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牺牲前惟一的嘱托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

成功的电影给人留下的永远是真实可感的人物和故事,为了能拍出精品,我们的主创人员必须在二度创作上做出超常努力。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朴实大气,不故作高深,真实感人,不做作,直击观众心灵。要让这部影片吸引人,首先要有典型台词,就像一首主题歌一样,我们在片中多次运用了名言:“品重柱石”,这句话果敢坚定,很有美感,很具诗意,带有英雄主义情结。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可能显得文学化,但运用到那个红色革命年代,很符合当时的氛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于是在片中,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景多场重复这句话,观众不仅能够接受,而且会自然融入人物场景,共同感受共产党人激情澎湃的革命信仰。因此,这句话成为这部电影的题眼,或者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更让现代人领略到共产党的浪漫情怀。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由于我是王荷波的扮演者,肩上的担子显得更沉更重,初接剧本时我对主人翁的命运很陌生很迷茫,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已经很遥远了,从读剧本到开机也就是一星期时间,尽快了解历史、熟悉人物是当务之急,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了大量养分,看书上网查资料收罗情报,在不分日夜的学习中,王荷波的人物形象慢慢树立起来,腥风血雨的历史在我脑海中逐渐地呈现起来。人物的状态,肢体的语言,故事的情节在我脑海有了立体的画面,并彰显着内在的魅力。纪实风格,质感画面,更需要强调无表演的表演,所以我力争达到原生态的境界,台词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做到不拖沓,语法准确,表情达意。要在考虑镜头角度的基础上准确地找好自己的内心依据,找到并定位好人物的细节。我认为演员既要研究历史又要敢于突破,要做到“我就是”,要认真研究并体察人物关系,要揣摩环境、服装、道具、化妆的综合造型因素。境界、高度和状态有张力才能使演员达到唯美。由于该片有会议、有家庭、有街道居民、还有监狱,人物的造型随着场景和年代气氛的变化,人物形象造型也随着改变,除了形似,人物内心的感觉和细节也要有恰当的刻画,我对细节的要求是尽力剔除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的语言、细节,甚至挑剔到每一个字。现代人的审美具有很多时尚、多元化的倾向,我尽量做到不罗嗦、快节奏,不强说大道理,一针见血,力争融入人物到灵魂高度。

在摄影上,我们除了强调年代的质感、尽可能多地追求记录风格,在小制作投资上,尽力克服条件的局限,拍摄中尽可能多地加大信息量,尽可能多地捕捉细节,尽可能去扩展视觉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镜头内在的张力。用光上除了强调自然光效、突出层次,也强调对比、唯美和刻画心理,甚至上升到节奏的高度。在美术造型上,虽然经费投入是小环境,不可能有大的场景氛围,但也要求尽可能有时代地域特色,场景效果要有年代感和典型特质,环境造型既要有整体要求又要有不露痕迹的细节设计,能为演员和人物关系提供可靠而又恰当的氛围依托。

影片的目的是为王荷波纪念馆开馆拍摄独家馆藏人物史料电影,为展馆提供生动感人的视觉画面,目前纪念馆已接待了全国各地参观者十多万人,王荷波的人物形象也得到了中央纪委、省纪委各级领导的赞赏认可。我想这部影片应该是多义的,有情怀的人从中读到信仰,人都要有信仰,共产党的信仰是高尚的;热爱历史的人从中看到真实的历史;浪漫的人从中理解那个时代的爱情;喜欢故事的观众能看到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总之一样的小电影一样的小制作,可我们的团队投入了不一样的热情,不一样的精力,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