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梅
简论声乐艺术中的情感先行
■杜娟梅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我们常常会提到“以情带声”,但是面对声乐演唱中所追求的情感先行,许多人无从着手,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歌唱者仅仅强调歌唱的情感以忽视技巧从而导致缺失音乐的审美感,或是过度地追求技巧又导致情感的流失,使歌曲显得苍白与空洞。
如何能做到声情并茂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如何把作品的情感通过声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歌唱是以歌声为媒体、各种题材为内容,以传达词曲作者以及歌唱者思想与情感的艺术活动。想要更好地表达歌曲的艺术内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歌唱者必须认真体会作品的创作思想、创作背景和情感。唱歌时,既要注重发声的质量,又要讲究歌唱的感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对于观众的活生生的人的机体来说,没有什么比演员本身活生生的情感更有感染力了。”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只有声情并茂,声与情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歌唱,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
我们歌唱的目的就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优美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听众。托斯卡尼尼说:“任何一个学音乐的人,不管他在音乐演唱上的技巧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他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艺术匠人,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万人中难找一个”。的确,许多知名的歌唱家的演唱水平是一流的,而他们的情感表现更是一大亮点,他们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互相推动,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
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
在声乐表演中,具备歌唱的激情是艺术处理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个不爱唱歌或歌唱的人能学好声乐吗?歌唱的欲望能使各部分机能充分调动、兴奋起来,歌唱者想到的是表达音乐、思想感情,而不是声乐的技巧、技术。有许多声乐工作者孤立地研究声音,尤以学美声者为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练声开始就要有音乐表现的欲望,在无词练习时,像乐器演奏一样,都要用一种平静、欣喜、幸福的感情去唱,一定要结合一定的感情准备去吸气,去打开。根据感情的强烈程度、深刻程度做时间长短不等的延留,在歌唱时前有感情先现,后有感情延留。感情线长于声音线是自然规律。在歌唱中,满怀激情无疑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激情会使你忘了纯技术性的、生理的东西,激情会使你进入你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教你忘了观众,而观众所看到、听到的是一个音乐所表现的人物,而非演唱者自己。
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是歌唱中最主要的奠基石,气不动则声不响,正确的呼吸也是声音技巧的能源。歌唱中,强、弱、快、慢、欢乐与悲伤、幽默和愤怒等音乐和情绪的变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与呼吸的正确运用和气息的控制是分不开的。除了呼吸,歌唱的语言也是发声技巧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只有唱准字,才能把思想感情确切地表达出来,让听众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歌曲的思想感情。因此声乐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围绕咬字、吐字进行。咬字是利用唇、齿、舌、牙、喉等器官的运动把字音发清楚。吐字是把字清楚地吐出来,也就是把歌曲的每一个字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清晰而又准确地唱出来,传到听众的耳朵里,并有着丰满的共鸣和良好的艺术表现。
所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声乐在内,都是以生活为依据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同时还要丰富和加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尽可能地接触和学习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体裁的艺术作品,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能较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结合艺术实践的磨练,才能在演唱中通过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容,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借助自己的丰富经验与艺术修养来演绎作品,实现艺术的二度创作。
在声乐艺术练习中,不但要进行声音技术层面的训练,还要进行歌曲演唱情感的艺术处理,两者互为因果,互为表里。 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应该遵循声情并茂的基本原则。
声乐艺术必须做到情感先导,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我国自传统的歌唱理论《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的艺术处理,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故而,白居易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所以,在接触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当发声技巧与情感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声情并茂,这才是声乐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