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和电影是同胞兄弟

2014-11-21 04:15高易冰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动画

■高易冰

动画和电影是同胞兄弟

■高易冰

动画与电影的诞生相隔不远。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的 《水浇园丁》(L'arroseur arrosé)等几部影片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咖啡馆首次售票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的历史正式开始书写。而不久之后的1906年,J·斯图尔特·布莱克顿 (J Stuart Blackton)创作的 《滑稽脸的幽默像》(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则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动画片。

电影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让我们上溯电影诞生的历史:17世纪时“魔术幻灯”已经出现,它类似现今的幻灯机,能够投射玻璃幻灯片;1824年彼得·马克·罗杰特(Peter Mark Roget)的《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作为视觉属性的早期杰出理论1,令活动影像成为一种可能;1826年,第一张静态图片拍摄成功,1878年瞬间曝光获得成功;19世纪80年代赛璐珞胶片的使用和 90年代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活动电影摄影机、活动电影放映机观影箱的发明,使得电影诞生的技术条件全部具备。但卢米埃尔兄弟、乃至爱迪生,都不是试着将活动画面连续成像的第一人。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为此做了海量的尝试。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建造的投影活动视镜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是用手工绘制的图画组成的又长又宽的带子,用活动视镜投射到银幕上,这些公开表演是活动影像最早的公开放映。虽然这种早期的表演呈现的效果是笨拙的,但所有这些尝试都成为将单张画面进行连续以形成动态影像的开始。从使用绘制的图画、到使用拍摄的画面,电影对动画方式的利用从一开始便存在;但若无电影技术作为基础,动画的巨轮也难以起航。

动画和电影的发展关联紧密,每一次电影技术的革新都意味着动画与之相应变化,而动画的技术革新同样也会影响电影。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于1927年诞生后的第二年,第一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就出现了。而1932年迪斯尼运用特艺彩色公司的新系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动画 《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s)后,电影人也更加积极地研制色彩拍摄技术,从最早的往胶片上着色逐渐发展为直接拍摄彩色画面,这才有了1935年的彩色真人歌舞短片 《蟑螂舞》(La cucaracha)和长片《浮华世界》(Becky Sharp)。这么说来,动画与电影根本只能称之为“同胞兄弟”再无其他!

二者彼此密不可分。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囊括文学、美术、音乐等诸多方面,经过百余年来的发展成为了拥有自身特色的“电影艺术”。而动画,虽然其与美术的联系比起影视的其它门类来说更多更广,但依旧脱不开电影所涉及的范畴。传统的二维手绘动画、实拍定格动画、电脑动画(三维、FLASH),乃至由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要而诞生的新兴门类“数字媒体”2,制作手段可以千变万化,但都是需要连缀成画面进行播放的视听作品。“视”“听”,是电影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毫无疑问,动画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电影涵盖的理论与动画涉及的理论终归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关联。二者的生产模式是一致的,制作流程是相似的:前期的剧作和设计、中期的拍摄制作、后期的剪辑合成,都如同打一个娘胎出来似的类同。他们都隶属于电影工业这一产业类型。从艺术角度来说也是同样:电影的视听语言理论几乎完全适用于动画、尤其是影院动画(动画电影),后期剪辑的过程和艺术需求也几乎一模一样。

由于电影和电视的互通,电视动画与影院动画在艺术原理上是近似的。内地动画的整体制作水平都只能维持在较低的电视动画水平上,而无法达到影院动画的高层次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动画作品一向欠缺优秀的代表作,无论是前些年红火了一把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是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获得良好声誉的《秦时明月》,都无法使内地动画的整体情势得到改善。影院动画近年来确实推出了几部“大片”,在一些技术方面也达到了较好水平,并且由于2012年底电影业的复苏初现端倪,影院动画也开始逐渐为观影者青睐。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动画电影的影片质量依旧被观众和业界质疑或诟病。内地的动画教育亦如是,不断增加的动画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最终所得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院校并不能向业界输送高端人才,而业界自身也无力获取高端人才。于是乎产生了一种观点,认为影院动画就是时间较长的电视动画,只要用电视动画的制作水准去制作就行。粗制滥造的“加长版电视动画”作为影院动画上映,被评论人诟病,大大影响了影院动画在国人意识中的定位。前些年因制作粗劣态度蛮横而被批惨烈的《戚继光英雄传》应当算是“个中翘楚”了。

这种观点当然大错特错。动画电影的剧作、美术、画面、声音等,都应当遵照电影的要求来对待,以高标准为前进方向。首先,电视连续剧是多集的、而电影是单部的,二者叙述故事的方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好比讲一节40分钟的课是一种讲法,而讲4个小时的讲座是另一种讲法,绝对不可能照着40分钟一节、数节课算作一个内容计量单位的课程来讲。再例如美术设计。电影和电视也有美术设计,包括影片美术风格、场景的设计、角色的服装发型道具设计等。通常电影的美术设计所耗费的精力和资金要更多:专门制作的服装、道具以及搭建的场景,而一般的电视剧则常常直接去租借这些物品。动画的美术设计与之相同,都需要经历收集整理素材、寻找灵感并创作的过程,最终从一方白纸中变化出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是需要扎实的技术和对剧本的高度感悟才能获得的成果。而很多国内的动画美术设计,由于做惯了粗劣的电视动画,掌握几种风格便将它们稍加改动用到一切能凑合的影片中。于是没有了设计、没有了贴合、没有了创意,只是不停地炒同一种菜。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诸多。仅就动画作品而言,将动画剥离电影而强硬地依附于美术,使得动画失去了本应从诞生之日起便存于自身的剧作规律与视听基础,着实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动画和电影本是一双兄弟,相互照应、扶持成长。但于今日的中国内地我们却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常被错误割裂。动画圈和影视圈被分离开,动画人不懂得影视制作的原理和技术,而影视制作人也不了解动画制作的方式和原理,甚至两个行当间互相敌视轻视。其实这二者应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如之前所说,动画制作的流程与电影制作基本相同,只不过动画中期需要绘制和电脑制作,不同于电影电视的实际拍摄。动画本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它的原理和理论是与电影一脉相承的。剧本编写、美术设计、镜头设置、场面调度、蒙太奇的运用……处处与之相关联、密不可分。西方电影理论中一直将动画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别看待(与故事片、纪录片、实验片同等),各大电影奖项的设置同样可见一斑。从日本、美国等动画大国到欧洲、加拿大、东亚等地,都认识到动画和电影的艺术联系。许多欧美的动画导演并非只导动画,同时也导电影。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前年红红火火大赚了一把票房的《碟中谍·幽灵协议》(Mission:Impossible-Ghost Protocol)导演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就是曾执导过《超人特攻队》(The Incredibles)《料理鼠王》(Ratatouille)等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导演,每一部影片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日本导演不太横跨两个区域,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影视同好会出身、或是学习过影视理论和技术——例如金敏和押井守,对他们来说,动画只是换一种方式来表现电影的另一个世界。所以国内动画业界那种敷衍了事、比下不比上的态度和狭隘、外行的观念是完全错误、没有前途的,更遑论很多院校都认为动画只属艺术设计的范畴,这根本是只看到了动画制作中的一部分,以偏概全。

动画是一门艺术,它有自身的艺术特征。但它也是电影的兄弟,二者理应并驾齐驱、融合借鉴,方能成就其光辉之路。中国内地的观念随着与世界交流的增加、信息流通的广泛便捷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已经有所改变,但能将电影理论与动画结合的尚不算多,需要更多的人对其进行研究增加理论基础。尤其对于现今的影院动画创作而言,电影研究应当成为必修之课。只有把动画当做电影艺术来对待,才能让动画重新获得生命的活力,因为这样做才是还原动画本身的状态、才能符合动画发展的需求。然后逐渐地,电视动画也会从中吸取营养,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好看。就像美剧和好莱坞电影一样,视听艺术层面的鸿沟越变越浅,形成良好的氛围,达到良性循环。逐渐消弭动画和电影之间的鸿沟,是每一个热爱动画、期盼内地动画得到更好发展的动画人应当普及的认知。为了获得优秀的动画作品,让我们回归本初,从电影那里获得助益。

注释:

1.一说为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于1829年发现,详见郑亚玲、胡滨《世界电影史》1995年7月第1版。

2.该门类比较难划分,有人认为应当划入动画,有人认为应当划入计算机多媒体。这里所指的内容偏重数字媒体的视觉效果而非技术层面,故而作为动画的衍生而提及。

猜你喜欢
动画
我的动画梦
《剑网3》将推出动画正剧和番外动画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冲浪季节
《Fate》不同动画最新版权画公布
Calling All Mixels:小怪大作战
动画总动员
卷首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