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京剧“麒”迹 永世留芳
——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
■陈媛媛
千里运河蜿蜒曲折,就像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丰沃的水土资源为两岸民众创造了无限的财富,也成了众多杰出人物实现梦想的摇篮。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发挥着“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重要作用。一八九五年一月十四日,周信芳便出生在里运河清江浦的一个小屋里。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小男娃会为中国的京剧创造一部“麒”迹,会为中国的京剧创造一段历史。
清朝乾隆末至嘉庆初,京剧在江苏已经非常流行了。周信芳的父亲周慰堂常去看京剧,很快便成为一个十足的“京戏迷”。后来,周慰堂因与春仙班的许桂仙交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机会参加了演出,一鸣而惊四座。周慰堂便“下海”入了戏班并与许桂仙成亲。戏班演出至淮阴的时候,许桂仙已经怀孕,周慰堂便在里运河边南门东虹桥头毗庐庵边租了一间小屋,周信芳便在这里呱呱坠地。
周信芳从稍懂事起,接触的就是戏服、锣鼓、铙钹等等,使得他与京剧特别亲近。母亲平常教他试唱,开始教的是《文昭关》中“一轮明月照窗前”那一段【二黄慢板】。周信芳天资聪颖,对京剧又很有兴趣,唱得很是动听。周慰堂便让周信芳拜在当时杭嘉湖有名的文武老生兼花脸陈长兴门下练功学戏。不久,周信芳又跟从王九龄的弟子王玉芳学老生。因其生性聪颖,且勤奋好学,从师一年便学会了好几出戏。周信芳 7岁便以“七龄童”为艺名,与父亲共同献演了《黄金台》。首次登台的周信芳一点也不惊慌,演得真切生动,深受观众喜爱,初登舞台便一炮打响。
后来,周信芳在《朱砂痣》中扮演娃娃生时被特意前来看戏的王鸿寿选中来到蓉华班演出《杀子报》。王鸿寿被同班人称作“三老板”,是唱徽调文武老生出身,他戏路宽,功底深厚,注重做派,表演富有生活气息,以姿势美、气势佳独树一帜。周信芳不仅从他身上学到不少老戏,而且在表演风格上更受其影响,对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和气派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1906年后,周信芳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因为早已超过七岁,故而艺名改为“七灵童”。他跟随戏班到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
为了让周信芳开阔眼界,周慰堂决定让他去京剧的发源地——北京,体会京剧艺术的浩瀚。一九零八年,周信芳乘船离开清江浦,首次来到北京,进入了当时极负盛名的京剧科班喜连成科班学习系统的戏曲知识和表演。
周信芳在喜连成科班学习认真刻苦,每天清晨起床吊桑、练功,上午学习文戏、武戏,晚上学习昆曲,下午则要到前门广和楼戏院演日场。周信芳与梅兰芳年龄相同,当时都是十三岁,同是搭班学生,关系便十分亲密,配戏更是默契有加。他们合作的第一部剧目是《九更天》,周信芳饰演马义,梅兰芳饰演马女。他们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委婉的唱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五十年代初,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说“他(周信芳)那时就以衰派老生戏见长。从喜连成搭班起,直到最近还常常同台合演的只有他一人了”。这足以表明梅兰芳与周信芳在同台表演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1912年周信芳返回上海,先后在迎贵仙茶园、新新舞台、丹桂第一台等剧场演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25年首开京剧导演先河,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到京剧中来,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家。从《汉刘邦》开始,他主演的剧目基本上由自己导演,直到解放后主演的《义责王魁》、《澶渊之盟》等,一些传统戏也经过他导演加工。作为导演,不断修改剧目,是他对编、导、演的艺术整体完美的追求。
周信芳博采众长的戏路,他既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戏剧是“现时代的宣传利器”。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进行戏曲改革,加工锤炼一批麒派剧目。其弟子很多,知名者有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等,通过当今的杨建忠、萧润增、陈少云也可以窥见“麒派”之一二。
周信芳一生上演过近600出戏,其中以连本戏为主,这也是世界级演员中唯一有此记录者。?其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乌龙院》等,其论著汇编为《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编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另有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摄制戏曲影片有《琵琶记》(片断)、《斩经堂》、《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等,以及研究周信芳艺术的专著有《谈麒派艺术》、《周信芳艺术评论集》及其续编等。“麒派”是属于周信芳的,更是属于京剧的,甚至对整个戏曲界都举足轻重。著名的戏曲评论家姜椿芳为此说过:“中国戏曲史上存在着一个突破形式主义束缚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周信芳阶段’。”周信芳的艺术风格,留给后人的,是正气、正义以及面对强权不妥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适逢周信芳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各地纷纷举办专场演出,纪念这位伟大的京剧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