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珣
[摘 要] 1925年7月,在苏联的帮助下,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在广州国民政府存在的17个月时间里,苏联在军事装备的提供、军事人才培养和作战的决策指挥等方面给予了广州国民政府重大的支持和援助。
[关键词] 苏联 广州国民政府 国民党 军事援助
1925年7月到1926年12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它是在全国人民的反帝高潮中成立的,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苏联给广州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派出军事顾问制定战略计划,提供军事装备和帮助培养军事人才等方面,这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苏联为广州国民政府提供军事装备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后,面临着经济拮据、人才不足、武器稀缺等诸多困难。在关键时刻,苏联给黄埔军校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援,尤其在军事装备上的支援,满足了黄埔军校发展壮大的需求。进入1925年以后,苏联在以武器援助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反击张作霖的同时,也对广州革命军的军事斗争前景充满了信心,因而采取了更积极的措施来支持国民党的发展和国民革命军的组建。联共(布)政治局中国委员会在6月上旬就援助中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向俄共(布)政治局提出了建议:(一)“按相当于转交给国民党将领的军事器材的重购价值,即总额3044076卢布20戈比,恢复给军事部门的贷款”;(二)“鉴于加拉罕同志新的申请,认为除已经拨给的之外,还可以向国民党将领补充提供带子弹的步枪5000支,带炮弹的炮12门,带子弹和附属用具的机枪50挺,及技术器材若干。”[1]P628-629也就是说,苏联并不是无偿向国民党提供军事经费和军事装备的,而是采取贷款的方式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尽管如此,从苏联两次提供的经费数目和武器数量看来,苏联的援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黄埔军校建校初期遭遇的经费紧缺和武器奇缺的问题。
北伐战争时期,苏联为广州国民政府和军队分批运送了大量的军事武器和弹药,为北伐战争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支援。1926年苏联政府“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了广州”,里面共有步枪2.3万支、子弹5700万发、机枪90挺、子弹带4000个、大炮24门、炮弹1000发、军刀1000把,[2]P295包含了中国委员会上年已发运的一些武器装备在内。此外,从苏联驻广州的顾问中有一批飞行员,及他们至少曾驾3架战机“进行了多次重要的侦察飞行和轰炸飞行”,“在攻占惠州、武昌城的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1]P717上列数据说明,苏联向广州国民政府和军队输送了数量可观的枪支、炮弹和军刀等武器装备,并且为广州派遣6架飞机参与作战。
1925年到1926年间,苏联对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装备援助并不是无偿的,国民党需要在两年后凭借票据还钱给苏联;也不是苏联答应后就立刻兑现的,苏联同意后分批运送到广州。尽管苏联的这些资金和武器的提供是建立在贷款条件下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在国民政府扩大军队、建立军校、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中曾起到过的重大作用。
二、苏联帮助广州国民政府培养军事人才
(一)为中国革命培养大量军事人才。苏联及其派出顾问团对黄埔军校的创建进行了具体的指导。1923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取鲍罗廷的建议,决定成立“国民军官学校”,鲍罗廷、亚·伊·切列潘诺夫、尼古·捷列沙托夫等苏联顾问积极参与到军校筹建的工作中。“他们作为各种专业的顾问积极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建校工作,向军校的教官和学员传授了自己在苏维埃俄国革命年代和国内战争中积累的军事和政治工作的经验。”[2]P112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1924年5月1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
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学主要由苏联顾问负责指导,他们改革军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仿照苏联红军的军事编制体制确立广州国民政府军队的编制。苏联顾问采取当时苏联最新的军事理论和技术,对学员进行授课和训练,分布“在政治、炮兵、步兵、工兵、军需、交通、通讯、卫生、交际等各个教学岗位上”[3]P167。学校的军事教学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讲授军事理论,术科训练军事技术。学科方面,苏联顾问指导教官采用示范性教学法,深入浅出,使学员在课程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掌握要领。术科方面,黄埔军校教授的是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军事技能,而且许多训练科目都由苏联顾问亲自示范和反复教授,比如术科中的射击课完全按照俄国操典进行训练。
从1924年5月到1927年4月,黄埔军校培养了5000多名具有政治觉悟的军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这与苏联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支援有着密切关系。
(二)帮助中国培训军事学员。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成为中国青年学习革命知识、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途径。当时的苏联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战略和中国革命的角度出发,希望吸收中国的有志之士到俄国留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方面也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苏联革命经验,从而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其中,与广州国民政府有关,培养中国军事学员的苏联院校主要有以下几所:
1.伏龙芝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创建于1918年,是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1924年国共合作确立后,孙中山积极与苏联交涉要求派遣大量人员留学苏联各学府后,苏联便于1925年同意在东方系下面成立一个中国班,用来培训由广州政府派遣的军事学员。左权、陈启科、李拔夫和萧赞育,成为第一批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中国籍学员。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的一共有3批学员,前后共计12人。其中李拔夫、萧赞育、贺衷寒、杜从戎、周明和王懋功6人为国民党人。尽管这6名国民党人由于后来的国共合作破裂中途退学回国,但在这一年多的学习中,国民党人学习到不少苏联军队的军事训练内容,提高了军事作战能力。像野战军官出身的杜从戎,他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就主攻军事,苏联回国后不久,他就被派到黄埔军校当教务部主任,他以自己在苏联所学来改编黄埔军校的教学内容,使黄埔教学质量得到提高。endprint
2.其他苏联军事院校设立的中国班。基辅联合军官学校1925年所设立的中国班的学员大部分是国民党人。基辅联合学校的专门课程因科目而异,如工程兵科的课程主要有筑城工程、爆破、桥梁建筑、道路工程等。除此之外,军事训练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军事演习。另外,空军飞行学校所设立的中国班培养了一批飞行技术人才。该学校于1925年设立中国班,共有学员10人,其中广东革命政府选送6人:刘云、唐铎、王勋(王叔铭)、王翱、冯荀、朴下泰。[4]这些学员向苏联学习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飞行知识和技术,培训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空中飞行作战的实践中,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1925年始,苏联逐渐招收来自国共两党的留学生,重视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和军事技术水平的军事人才。从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和空军飞行学校等学校培训出来的毕业生多数在国共两党担任要职,他们在莫斯科积累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日后革命活动的开展。
三、苏联在军事作战中起到决策和指挥作用
(一)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国共合作后,各路军阀占据广东大部分地区,广东革命形势十分不稳定。为了肃清广东境内的反动军阀势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发动了对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南征。在这些战役中,以总顾问加伦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军事指挥作用。
首先,制定合理的军事策略。1925年1月7日,东江的陈炯明下达了进攻广州的总动员令。面对陈炯明军队的进攻,加伦认为:“陈炯明已在动员他的力量,并且得到了于10月间遭难的、心怀不满的广州商界有预谋的配合,得到香港方面的普遍赞助。”[1]P619-620为此,他陈述东征的利害关系,积极劝说国民政府出兵东江,讨伐陈炯明。在加伦的劝说、中共和东江工农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组成东征军,开始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作战。
其次,苏联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作战。在平定刘杨叛乱的战斗中,赶回广州的黄埔学生军在苏联军事顾问的指挥下,对叛军发起猛烈的进攻。捷列沙托夫亲上火线发炮轰击,炸死了叛军前敌总指挥赵成梁,黄埔学生军乘胜追击,于6月12日击败叛军,消灭了称霸广东几年的滇桂军阀。在第二次东征中,苏联顾问到惠州城外飞鹅岭进行侦察后建议集中炮火轰毁北门,从而打开缺口,一举攻克了惠州。随后东征军直指潮、汕、兴、梅地区,把陈炯明的残部彻底肃清。
两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军队能每战必胜,与新式军校黄埔军校学员的参战、人民的支援和苏联顾问的指导密切相关。据苏联当时相关文献来看,参与平定刘杨叛乱军事顾问有切列潘诺夫、斯切潘诺夫、罗戈乔夫、帕罗、斯涅伊德尔等19人。[1]P47而且,当时苏联顾问“均背冲锋枪徒步行进,参与第一线行动”[1]P236。这些苏联派遣来华指导和参与作战的军事顾问的数量和能力,完全可以体现出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这些战斗的胜利打击了陈炯明的反动武装,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为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奠定了后方基地。
(二)指导和支持北伐战争。第一,推动北伐战争的准备工作。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滇等各系部队共计8万多人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3月,李宗仁、黄绍竑等宣布广西省政府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广西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实现了两广统一,由马迈耶夫担任军事顾问。同时,湖南军阀赵恒惕部下的师长唐生智也派秘使赴粤,表示倾向国民政府,5月,国民政府将其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命唐生智为军长,沃伊尼奇担任顾问。随后,在1926年4月,由蒋介石、李济深和苏联军事顾问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将北伐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5]P175第二,制定北伐战争的军事计划。广州国民政府最初制定作战计划时,在兵力部署上,将8个师放在两湖战场,6个师放在江西战场,6个师在广东,兵力部署出现了不分主次、平均分配的问题。加伦继任后,对蒋介石等拟定的北伐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许多不妥当之处。加伦认为政府同时进军两湖和江西,必将使国民革命军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导致多处树敌,对作战形势极为不利。加伦与作战委员会里的顾问都极力反对此方案,认为应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避免同时与多个敌军作战。随后,加伦拟定了新的北伐计划,力求把战争局限在两湖地区。通过加伦对国民党人一个多月的说服,国民政府于1926年6月23日放弃了同时在湘、赣两省作战的方案,接受了加伦提出的先进攻湖南的主张。第三,苏联派遣军事顾问参加北伐战争,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后,加伦、铁罗尼、切列潘诺夫等一批苏联军事顾问随军北上,他们协助制定作战计划,指挥作战,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军事总顾问加伦。一方面,北伐计划是加伦亲自拟定的,因此,在北伐战斗的具体实施中处处体现他的军事思想。另一方面,加伦经常亲临前线,参与到实际的指挥任务,甚至有时候他还要代替蒋介石指挥。另外,许多军事顾问亲自参与到行军打仗当中,有的染上霍乱不幸死去,有的在指挥作战中英勇牺牲。这都说明了苏联派遣的军事顾问在北伐战争时期给予了中国革命事业真诚的帮助,是推动北伐胜利的重要军事力量。
四、苏联对广州国民政府军事援助的评价
苏联通过向广州国民政府派遣顾问指导作战、提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等方式,推动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苏联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军事决策和指挥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在以加伦为首的军事顾问指挥下,广州国民政府通过武力统一了广东。按照加伦制定的军事计划先攻克两湖,消灭吴佩孚,再攻江西,夺取武汉三镇,最后讨伐张作霖。这些由苏联军事顾问制定的军事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二,苏联为广州国民政府提供了枪支、炮弹和装备的资金等军事装备援助,促进了国民党的军事发展。在黄埔军校建校初期,苏联派遣了200人的教官团,拨出约50万卢布的资金,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步枪、机枪、掷弹炮和手榴弹,使人力、物力、财力短缺的黄埔军校渡过了难关。另外,苏联在北伐大举进军的1926年,用记账方式分四批为南方革命军提供子弹、枪支、炮弹等军事物资,尽管这些枪支炮弹是苏联通过贷款方式提供给广州国民政府的,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些军事装备的提供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在课程的设置、制度的制定、教材的安排、教官的聘用和组织的建设等方面,苏联军事顾问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亲自教学、亲自示范,既重视军事教育,又重视政治教育,打造了一支新式的革命军队。
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苏联对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的目的,带有双重性:一方面,苏联向广州国民政府提供武器经费、培养军事人才和派遣军事顾问进行军事指挥作战,是推行其世界革命战略的措施,推动了广州国民政府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战争的发展;另一方面,苏联向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并不是完全出于国际共产主义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卫苏联的利益。当时苏联认为北伐有可能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和进攻,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坚决反对北伐。其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苏联才逐渐转变了态度,作出了广州国民政府应立即进行北伐的决策。由此可知,苏联对广州国民政府作出的决策和提供的军事援助主要是根据苏联的利益而定,一旦危害到苏联利益,苏联就会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
参考文献:
[1]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图出版社,1997.
[2]苏联顾问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陈宇.中国黄埔军校[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4]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向青,石志夫,刘德喜.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冷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