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卷虽有体式多样的变化,但人物传记始终是阅读文本的首选。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可分史传类人物传记与非史传类人物传记两种。前者集中于历朝正史中,如《宋史》、《旧唐书》等;后者散落于历代作家著作里。这些人物传记主要记载传主的大体经历、主要事略、突出功绩、性格思想、封赏情况等。
由于传记类文言文以记述正面人物为主,肯定传主言行,褒扬正义之举,贬斥邪恶之行,而且史料翔实,叙事具体,语言规范,词汇集中,又能给考生一定的思想启迪与激励,所以,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本,必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选料的重点。
阅读、解答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试题,要依据这种文体的行文结构特点,巧妙切入,揣摩文意,这是提高我们筛选和辨别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和归纳文意、正确翻译文句等水平的有效途径。
1.准确解答文言词语类试题,前提是在平时多积累,多辨析,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在“量”上做好准备。解答试题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即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去理解。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通假等现象,不能简单化。对那些偶尔出现的生僻字,更要细心揣摩所在句子的意思,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运用“猜读”的方法去推敲字义。
2.有关传主的性格、品质的试题考查,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试题,要通过反复阅读品味,梳理出关涉传主的主要事件;还要注意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立传者对传主的客观评价性语句。在此基础上,采用排除法,最终确定答案。运用排除法时,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从最有把握的选句开始排除,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陈述对象与题干中传主不一致的句子要排除掉,有关传主任职情况的句子也要排除在外。
3.对传记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包括生平事迹、表现手法、形象特点以及与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综合性较强。解答试题之前要通读全文,准确把握传主的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弄清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还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地思考斟酌。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设题时命题人有时故意使时间、人物错位,或偷换地点,或强加因果。只要细心应对,都能发现问题,准确作答。
4.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对译)为主,实在无法直译时,可适当意译。要猜度命题人的意图,找准句子中的得分点,即命题人重点考查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重要词语翻译要符合语境,不能望文生义或想当然;特殊句式的翻译要符合现代语法的规范要求。对于无主句,要根据上文补出主语,使整个句子明白、顺畅。
5.断句(句读)是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难度较大。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见断句在文言阅读中的重要性。考查断句,其实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所以,读懂文本是解答断句类试题的关键。特别要把所断的文段放在整个文本当中去,使之成为一体。否则,极有可能在理解上挂一漏万,出现偏差,造成误断。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因为它们专有,所以不能随便分开,也就是说坚决不能断。②借助虚词,特别是句尾虚词来断句。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句尾处都习惯用一个虚词去结束句子,或表示语气,或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与”(欤)、“耳”、“者”、“之”等。看到这些词,就应该想到这里是否应该断句;如果断开后能与前后句子的意思衔接上,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当然,有时候,这些词还有出现在句子中间的,如“生乎吾前”等,这仅仅是特例。万一遇到这样的情况,要谨慎行事,不能死板教条。③根据句子的内容断句。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可以采取通观全句的办法。因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几个“子意”构成的。也就是说,当知道整个句子大体上说了一件什么事后,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环节构成的,如把这些小环节弄清楚了,句子也就好断了。
6.怎样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首先,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弄清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在哪里,将文中不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来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要对人物言行的叙述、说明进行领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再次,留心结语,仔细推敲。人物传记的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本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军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三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endprint
(节选自《明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文甚倚之倚:倚重
B.副将张一龙善驭兵驭:治理
C.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固:原来的
D.炮不得发,遂被执执:逮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许文岐竭力挽救国家危局的一组是()
①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②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
③文岐发炮毙贼甚众
④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
⑤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
⑥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军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B.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军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C.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军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D.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军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岐以黄州知府的身份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并且在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B.许文岐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集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岐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岐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C.许文岐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岐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D.许文岐在固守城池时,因天气恶劣而被敌军俘获。将要被杀的时候,许文岐对人说自己没有死去的原因是立志消灭叛贼。文岐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仆卿。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译文:
(2)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C(C项中的“固”,根据其所在的具体语境,应为“坚定的”之意。)
2.B(②说的是许文岐很受尚书范景文倚重;⑤说的是许文岐非常重视副将张一龙;⑥说的是许文岐认为半夜军中喧闹是奸人想趁夜晚逃跑,于是坚持卧床不出去。此三句都与题干要求不符,有此三句的应当排除。)
3.D(“既久”是说“镇蕲”时间之长,断开不妥;“参将”修饰“毛显文”,不能断;“文岐会”之“会”的宾语是“二将”,不能断开。)
4.A(A项依据原文可知,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时还未做黄州知府。)
5.(1)狱中有七个判重刑的囚徒,文岐放他们回去探望父母,(给他们)规定回狱的时间,这七个人都按照规定的时间回来了,于是文岐请求上级官员宽恕他们的罪行。(译出词语“归省”“克”“贷”各1分,句子通顺2分)(2)我看贼寇的老营多是无纪律的人,这里所有的数万兵卒都是被掳掠的良民,如果将大的道义告诉他们,大家同心协力,贼寇就可以被歼灭。(译出词语“乌合”“掠”各1分,按现代语法译出特殊句式“告以大义”1分,句子通顺2分)
(作者:韩延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endprint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