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风采

2014-11-20 02:50
科学中国人 2014年17期
关键词:小传科技

基础研究领域

人物小传: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河南郑州人。

提名理由: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的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质及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分子水平上对caspase的激活、抑制、再激活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诠释。在膜蛋白研究领域,解析了三类膜整合蛋白水解酶的三维结构以及一系列重要膜转运蛋白的结构并阐明其转运机理。在磷酸酶PP2A等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

人物小传: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东阳人。

提名理由: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首次实现三、四、五、六、八光子纠缠;首次实验验证GHZ定理;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可实现的量子纠缠纯化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实现突破大气等效厚度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密钥分发;先后实现绝对安全距离超过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提出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高效量子中继器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利用冷原子系综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曾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等奖励。

人物小传:邓宏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江特聘教授。

提名理由: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体巨噬细胞所需的共受体CCR5,此项成就是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该论文发表在Nature 381,1996,第1作者,已被引用3000余次);建立了表达克隆基因的新方法,并克隆了2个趋化因子的受体基因,发现这两个受体可以介导HIV病毒感染人体细胞(Nature 388,1997,第1作者);最近从基质细胞的c DNA文库中克隆了人体血液干细胞体外扩增所需的分化抑制因子。先后申报4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5篇,SCI检索被引用4000余次。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人物小传: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工作。江苏南通人。

提名理由:在国外期间,曾参加L3,AMS,Palo Verde和KamLand等实验,在中微子物理、e+e-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提出一种新方法来判选长基线中微子实验的能量与基线;首次提出水基契伦柯夫量能器与一种新型太阳中微子探测器;首次提出“Sw ap Method”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完整计算出宇宙线引致的中子产额,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20多年的混乱,对中微子实验、质子衰变、暗物质寻找等均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领导完成了多项实验工作,如Palo Verde中微子实验的电子学、触发、数据获取、离线软件系统以及物理分析,AMS与KamLand实验的蒙特卡罗模拟与设计等。目前主要从事BESIII的改进工程,并继续进行新型中微子探测器及长基线中微子实验的前期预研。

人物小传:李栋,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湖北天门人。

提名理由:他是有机化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对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以及有机氟化学等均有独到见解。主持或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以及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等研究项目,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2013年回国以来,作为湖北工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组建有机氟化学研究室,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百人计划”创新人才,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

人物小传:石智,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生物系/生物医药研究院教授。江西乐平人。

提名理由:主要从事研究蛋白激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以其为靶点的相关抑制剂的开发工作,是该领域的一颗新星。他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为多个基金评审人及SCI期刊审稿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多个项目,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5项,申请1项美国专利和3项中国专利。

人物小传:陈康,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人。

提名理由:他负笈海外,一朝回国,在玻璃化转变的微观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把平衡态的非线性朗之万方程理论推广到了玻璃态,确立了可以描述聚合物玻璃状态的结构变量;他在玻璃化转变动力学,玻璃态材料的非平衡演化,以及非线性力学响应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其中对玻璃态材料物理老化过程和应变硬化的研究工作,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报道。

机械与运载领域

人物小传:雒建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户县人。

提名理由: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研究。研制出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发现了薄膜润滑的系列新现象,建立了薄膜润滑物理模型和润滑失效准则。将纳米摩擦学研究与先进电子制造相结合,在表面平坦化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表面粗糙度小于1A的超光滑表面制造,并应用到计算机硬盘、单晶硅片、蓝宝石晶圆等制造中。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物小传:杨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吉林省通化人。

提名理由:他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先后参加了中国载人飞船进程中大部分的方案设计工作。他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研制、试验和发射工作;主持了“神舟一号”、“神舟三号”的总体工作;作为“神舟四号”主管飞行控制副总师,主持了“神舟四号”在轨7天飞行试验;作为“神舟五号”主管副总师,他参与了飞船的全部研制、试验和发射工作……之后先后担任“神舟”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和“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先后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1996年荣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佳青年”称号,1999年荣获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荣立一等功。

人物小传:窦华书,浙江理工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主任,流体机械及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山东人。

提名理由:在计算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和流体机械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特别在流动稳定性和湍流转捩方面,做出了原创性和突破性的进展,其成果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已成为活跃在本学科国际前沿的杰出科学家。在流动稳定性和湍流转捩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能量梯度理论,并由此提出了湍流转捩的准则,此理论与所有能得到的实验数据都非常一致,其相关成果转换为我国风机产品更新换代做出了贡献。2011年11月被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选为AIAA Associate Fellow。作为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2013年获得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人物小传:包起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职。浙江镇海人。

提名理由:长期在港口生产第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针对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落后的装卸工艺,相继发明了一系列抓斗及装卸工具,取代人力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港口原有装卸工艺落后状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4项、日内瓦和巴黎等国际发明展金奖34项。

人物小传:吴光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湖北武汉人。

提名理由:1977年9月参加工作;从1982年起,历任六O三所总体室设计员、副主任、主任、民机总体设计研究室主任、民机总体分部主任、副总设计师、所长助理、副所长、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从2006年起,先后担任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998型号总设计师、ARJ21型号总设计师、“998工程”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大型运输机研制现场总指挥;2008年3月至今,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COMA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曾荣获“某飞机工程”国防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某重点型号首飞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一等功、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某重点工程载机改装”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全军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等。

人物小传:吕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0四研究所首席专家,陕西省氟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兵器集团“氟氮碳活性小分子催化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定边人。

提名理由:长期致力于催化反应工程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以催化氟化合成氟里昂替代品HFCs、催化胺化中低压合成乙撑胺为标志的工业化技术成果,并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获取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拥有82项核心发明专利,其中80%以上专利得到实施或转化。在催化氟化、胺化、合成燃料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开创了催化氟化技术新领域,发展并形成了中低压胺化新技术,为我国催化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实现了提前淘汰氟里昂的目标,很好地履行了国际环境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特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人物小传:梁发云,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肥东人。

提名理由:他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和推广裸眼3D技术,对裸眼3D技术的技术理论和市场应用有独到的见解。先后承担近10项国家及省级科学技术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经过不懈努力,完善了裸眼3D技术的机理研究,为裸眼3D显示器的技术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试手段,提高了亚屏幕图像的分辨率。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信息与电子领域

人物小传:邬江兴,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嘉兴人。

提名理由:中国程控电话交换机之父,我国著名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家。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中容量程控交换机、超大容量的光纤直连复制式数字交换网络、我国第一个实用化最大综合N-ISDN系统、国内首台实用化的分布式移动交换机、我国第一套使用智能网系统;提出的基于IP的、多协议栈虚拟移动平台体系架构,为实现C3G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高性能程控数字交换机”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物小传:尤肖虎,东南大学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山东济宁市人。

提名理由: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我国2G、3G及4G移动通信首个试验系统的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所负责的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重大项目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径能量窗结构CDMA接收技术,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国家“863”FuTURE重大研究计划,在B3G移动通信无线组网与传输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分布式无线组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所主持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在IEEE Trans等各类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50篇,2011年11月因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为IEEE Fellow。

人物小传:韩崇昭,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原副院长、教授。陕西人。

提名理由:他在信息融合方面有独到建树,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国防“973”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4项,其成果已经大量应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关部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军事技术现代化和导航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奖3项,电子部科技进步奖1项;电子部优秀教材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项,杨嘉墀科技奖1项。

人物小传:张龙,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任。安徽歙县人。

提名理由:他在激光和红外光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原创性研究,备受国内外关注。自2006年于德国Münster大学博士后出站回国以来,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承担相关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入选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相关成果近5年连续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多领域尖端国防重要型号任务中取得应用,并发挥关键作用。

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

人物小传:丁文江,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绍兴人。

提名理由:他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2000年,经发改委(原计委)批准,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研究和技术转移有机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多次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专家,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在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其中两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曾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

人物小传: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陕西蒲城人。

提名理由:他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积极推进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发展。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800多篇期刊论文,45篇书章节,作为发明人申请了超过100项专利,出版了8本专著和20余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是世界上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

人物小传:张弛,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方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镇江人。

提名理由:他着重于从功能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去研究过渡金属硫系功能簇合物、卟啉共轭功能化石墨烯/纳米碳管等二元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结构与其非线性光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在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和原创性成果等建设均取得显著进展,被科技部誉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成功典范。先后承担国家、国际及省部级项目16项,发表SCI论文110多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2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各级科技奖励多项,领衔的非线性光学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先后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2年度江苏省创新团队、2013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4年度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

人物小传:周建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系副主任、华铸软件中心负责人、教授。湖南邵阳人。

提名理由:他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开发(现主持开发)成功的“华铸CAE”铸造模拟软件,是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铸造模拟仿真系统。2006年以来,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63”计划专题等8项国家及部委级项目,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华中学者”,2013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人物小传:魏飞,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绿色化学反应工程和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提名理由:带领团队开发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碳纳米管生产技术,在流态化、多相催化及碳纳米管领域贡献卓越,承担和已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际合作、“863”等研究项目十余项。目前已成功实现气固下行床催化裂化、纳米聚团床批量生产碳纳米管、高速湍动床合成苯胺、丙烯腈、间苯二腈等数十台新概念反应器产业化,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中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1996),中国青年特殊贡献奖(1997),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有超过200篇著作和论文出版。

人物小传:申烨华,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榆林市沙漠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醇醚及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秘书长,教育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化学会实验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陕西人。

提名理由:她承担或主持了多项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陕西省科技厅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她将长柄扁桃从野生树种开发为经济治沙植物,积极探索了“沙产业支撑的沙漠治理新模式”,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她带领的团队是目前国内进行长柄扁桃研究的主要团队。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1项,陕西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申请13项,向企业转让1项。

人物小传:马建泰,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甘肃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甘肃人。

提名理由:他在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的理论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以来发表SCI论文61篇、获1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有固定床催化脱氢制亚氨茋催化剂与催化工艺项目、新型Pd/C催化剂制备技术、新型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等三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已在国内医药、农药、染料及其它精细化工生产领域大量应用,给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中,1项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成果获国家文物局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人物小传:田素贵,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温材料与强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家协会理事。山东人。

提名理由:首次构造出拉/压蠕变前后gr1相在空间的存在方式;首次提出压/拉蠕变期间,立方gr1相不同晶面的晶格收缩与扩张应变,可排斥或诱捕较大半径Ta、Al原子的gr1相定向生长机制;首次发现并提出单晶合金在高于800℃蠕变期间,位错可由{111}面交滑移至{100}面形成K-W锁,抑制位错在{111}面滑移是使合金具有良好高温蠕变抗力的主要原因。承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防工业局、航空专项子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学科点研究基金1项及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先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数十次,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2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7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人物小传:王喜章,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湖南人。

提名理由:长期围绕纳米与介观结构材料的生长机理、成分与结构调控、宏量制备、催化功能化、能量转化与储存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累积,立足当今前沿,在碳基纳米管/纳米笼的制备科学及其功能化研究,以及相平衡主导的气—液—固(VLS)生长机理研究等方面突破了诸多瓶颈问题,为相关科学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十余项。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Int. Ed.、Adv. Mater.、ACS Nano、J. Phys. Chem. B、J. Phys. Chem. C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9项(授权15项)。

能源与矿业领域

人物小传:蔡美峰,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岩土工程专家。江苏如东人。

提名理由:他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采矿工程优化和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针对地应力对采矿工程的极端重要性,测量难度大和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等状况,建立了符合工程岩体特性的地应力测量分析理论,发明了一种高精度的地应力测量方法和装置;针对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开采稳定性均受地应力控制的特点,提出了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出版学术专著4部,其中《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介绍地应力测量方法和实践的专著。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小传:缪正清,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江苏人。

提名理由:他密切关注锅炉行业重大问题,从中归纳提炼出研究课题,深入理论研究,取得多项显著成果。他主持的发电厂技改工程涉及重大设备装置生产厂家,包括国内三大动力锅炉生产厂家,所主持重大技改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1987年以来,申报专利15项,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6项。获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人物小传:陈皓勇,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等社会职务。湖南人。

提名理由:电力行业关乎国计民生,他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新能源并网与智能电网,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向的基础前沿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引用1800余次,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物小传:金晓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规划计划部总经理,中国石油学会装备分会、石油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石化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江阴人。

提名理由:他是海洋工程、装备及海洋钻探领域的专家。十多年来,他主持了海洋石油测井装备系统ELIS的研制、配套、实用化和产业化实验及两艘超深水装备的设计、建造和调试,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曾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次,产业化成果创百亿元收益。曾被中国石油石油化工装备协会评选为“建国60周年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突出贡献人物”。主持编写、翻译、编译、编撰了近20本专业著作,发表海洋工程、海上钻井、海洋石油管理方面论文十数篇。

人物小传:董新洲,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ALSTOM电网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绿色能源与电力安全国际合作基地主任,台北科技大学首席国际教授。西安人。

提名理由:他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行波原理和小波变换技术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技术、暂态行波保护测试方法并开发出暂态行波保护测试仪、二次扰动信息的概念和基于二次扰动信息的继电保护新理论,还提出了面向电力系统安全的站域系统保护理论和技术、面向电力系统安全的站域系统保护理论和技术等。已公开发表论文273篇,出版著(译)6部;获授权国际专利6项(16件)、国家发明专利2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加“973”项目1项,其他纵横向课题12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42届国际日内瓦发明展金奖、银奖,北京市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The39th UPEC Prize for The Best Idea等。

土木、水利与建筑领域

人物小传:胡春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慈溪人。

提名理由:他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技术等。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撰写研究报告50余份。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等工程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

人物小传:肖绪文,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人。

提名理由:他先后主持完成近百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其中重大工程十余项。坚持开展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空间预应力结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较早启动并大力倡导绿色施工研究,为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和绿色施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论著8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依托大型项目完成的“现代化体育场施工技术研究”和“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获2006年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的“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综合施工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人物小传:杜修力,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广安人。

提名理由:他创造性提出波动问题的级数解边界积分法和各向异性介质SH波传播的两类格林函数解;在单相、两相和多种介质波动数值计算方法上取得创造性成果,丰富了求解大型复杂动力学问题的手段;高坝抗震研究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国际领先的创造性成果;建筑结构地震倒塌研究获得了工程应用,并取得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被SCI、EI收录180余篇,专著2部,编著2部,获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人物小传:李颜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理事长。重庆人。

提名理由:他是我国燃气行业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先后完成数十项燃气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任务,完成多项国家下达的燃气科研任务。经常作为专家参加工程设计、科研课题论证、鉴定或验收等工作,为国家的燃气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燃气行业有很高的知名度。曾获国家2012年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2012年华夏科技建设奖一等奖等。

人物小传:李引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院长助理。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江西南昌人。

提名理由:他从事建筑防火科研和专项防火设计20余年,业绩与成果突出,将众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北京新十大建筑中的9个在内的约上百项国家重要和特殊工程的性能化消防设计和咨询工作,主持完成包括北京奥运会的大部分场馆及主火炬的消防性能化设计和开闭幕式等重大活动的火灾风险评估工作;解决了上海世博会建筑消防设计难题。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内装修防火设计的规范,堪称我国内装修防火领域的里程碑。作为带头人,完成中央电视台电视文化中心(TVCC)火灾事故调查与结构分析,其整体水平处于国际前沿,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灾后修复设计提供了最基础性的保障。

人物小传:汤立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富阳人。

提名理由:长期从事风暴潮预测预报模型及其灾害评估,河流工程泥沙问题模拟技术,土壤侵蚀、流域产沙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首次提出4项创新技术,建立了中国河口海岸风暴潮及海洋动力三维预报模型;原创性地建立了小流域分布式产沙机理模型,该成果成为小流域侵蚀产沙机理模型的经典;首次运用滩地立塔群桩冲刷计算;利用最先进的3S技术,开发了长江镇扬河段地理信息系统,该成果具有先进性、前瞻性与开创性。多项成果成功转化推向应用,经济效益巨大。获“第十一届钱宁泥沙科学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环境与轻纺领域

人物小传:朱蓓薇,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宜兴人。

提名理由:近30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加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在辽宁、山东、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区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多个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辽宁省“攀登学者”,2009年大连“科学与技术功勋奖”获得者;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巾帼发明金奖、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和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小传: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潮阳人。

提名理由:吴国雄多年来一直从事天气、气候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学、气候系统模式发展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在天气和气候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果。他在国际上首创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开展创新性气候动力研究,提出了热力适应和青藏高原影响的“感热驱动气泵”理论,证明了海陆热力差异和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不同分支系统形成的不同贡献等。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评为香港天文台120周年庆杰出气象学家,2012年当选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士。

人物小传: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成都人。

提名理由: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承担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29篇,总他引5306次,SCI单篇他引最高280次,9篇论文进入ESI数据库“高引用论文”。出版专著5部。

人物小传: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新疆人。

提名理由:长期从事干旱区水文学与水资源,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科院创新文化先进个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乌鲁木齐十杰等;担任国际地球北部伙伴计划中亚区域主席(NEESPI-Central Asi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新疆遥感应用协会理事长。

农业领域

人物小传:李玉,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济南人。

提名理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黏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他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发表新种3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39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7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小传:郭三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子设计中心主任,研究员。山西泽州人。

提名理由:他长期从事基因工程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在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重大成果,在国内第一个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蔗糖甜度高5500倍的“植物高甜度融合甜蛋白基因”,并生产出高甜度甜蛋白;率先设计并合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t单价、双价、融合抗虫基因,并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国内第一个成功研制出转单价抗虫基因棉花并用于生产,打破了美国对我国的垄断。所取得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9项;获国家专利15项,其中获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1项;受邀作全国学术大会报告30余次;发表论文80多篇,合著书4部 。2014年荣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人物小传:崔金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人才,中棉所植物保护学科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棉花虫害防控团队首席专家。河北枣强人。

提名理由:他筛选出了38种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在国内首次提出Bt棉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主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有力促进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棉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农业行业标准2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人物小传:陈松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基因组与细胞工程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国水科院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湖北人。

提名理由:他致力于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成果推广,主持完成的成果推广应用后产生了50多亿元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海洋渔业的科技进步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等10多项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0篇,主编出版专著3部。主持完成的技术成果及培育的鲆优1号新品种在全国推广应用后产生了5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近5年来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6项。

人物小传:段学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直青年联合会委员。湖北人。

提名理由:结缘园艺作物,他负笈海外,回国效力。承担了“973”课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在阐明果实采后衰老和品质劣变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60篇。在技术研究方面,研发了热带、亚热带果蔬物流贮运技术十余项,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7件,申请国际专利3件,较好解决了柑桔、荔枝、杨梅、葡萄、菜心、黄秋葵等果蔬贮运方面的难题,这些技术已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减少我国南方果蔬采后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专利优秀奖、广州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和中科院院地合作奖各1项。

人物小传:代方银,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蚕学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丝绸科学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印江人。

提名理由:20余年致力于家蚕基因资源、遗传学、功能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先后主持“863”项目1项、“863”重大项目副组长及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项目2项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重庆市重大攻关项目等1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曾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并获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重庆青年科技奖及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入选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

医药卫生领域

人物小传:李兰娟,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绍兴人。

提名理由:从事传染病学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并取得显著成就。2013年3月李兰娟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论文《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ALSS)获重大突破。急性、亚急性重肝病死率从88.1%显著降低至21.1%,慢重肝从84.6%降至56.6%,已治疗700余例。主持制定ALSS技术规范作为全国标准,积极推广至全国。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

人物小传:崔大祥,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安徽人。

提名理由:为解决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近五年来,他推出了很多具有率先性的成果。他承担了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近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欧洲与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授权25项,参与开发的部分产品获医疗器械证5个,部分成果已进行转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人物小传:戴勇,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人。

提名理由:长期从事临床免疫、医学遗传和产前诊断、肾脏病与器官移植,以及生物芯片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病和遗传性疾病诊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组织和主要参与开展临床新业务和新技术120项,参与并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研究课题66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48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被SCI收录论文70篇。获省市科研成果奖1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主编或者参编医学专著7部,其中两部为英文专著。

人物小传:刘良,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澳门特区政府医务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项目顾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特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特邀项目评审专家等职。湖南汉寿人。

提名理由:他研发了我国首个治疗风湿病的中药缓释剂,首次建立了研发中药复合成分免疫耐受诱导剂的新方法,首次提出建立个体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新模式,首先提出了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合-分-合”研究程序,发现了具有研发潜力的一类抗癌新药,建立了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方法和标准等。主持或参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49项,申请发明专利共12项,审查中专利4项,对推动传统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和发扬光大发挥了积极作用。曾获得各种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8项。

人物小传:李维勤,南京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闽侯人。

提名理由:他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魔的克星,是网络上200多封病患感谢信的拥有者,让病死率从20%下降到4.6%。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医学人才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医学人才项目、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等,使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取得重大突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人物小传:黄亚东,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提名理由:主要从事重组蛋白与多肽类药物的分子机制、工程化关键技术及新药开发等研究,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aFGF)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方面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先后成功研制了3个生物制品,并实施技术成果产业化。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参与编写并出版论著3部;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省级课题38项;申报中国发明专利26项,获得专利授权12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计划,2012年获聘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共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一等奖、三等奖共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等。

人物小传:王智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表疾病研究室主任、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学科研究员,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卫生部首届眼科专科医师评审专家。山东莱州市人。

提名理由: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32年,对诊治角膜眼表疾病及泪道阻塞性疾病具有较高造诣。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子课题二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课题。近年申请发明专利18项,获授权10项,开发5项,以通讯作者(含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8篇,参编专著10部,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1项。研发了WZC-Ⅲ型泪道治疗仪和WZC-Ⅵ型五官科高频治疗仪,被批准为“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项目”,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生物材料正在产业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4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奖。

人物小传:张赛,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武警脑科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天水人。

提名理由: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创伤及危重症、亚低温治疗脑保护及神经肿瘤综合治疗。在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髓内肿瘤、脑脓肿、脑囊虫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重型颅脑创伤病人救治、亚低温脑保护、重型颅脑创伤病人手术、重型颅脑创伤后急性期监护和处理、大剂量巴比妥昏迷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等更是造诣颇深,曾多次被邀请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作报告和学术交流。曾获“赛克勒”医师奖、第五届中国医师奖、军队科技创新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奖项22项;享受军队一类岗位津贴;武警部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层次人才;自带和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3名。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伤分会及天津市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等各专业组副组长、委员,兼任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等10余种杂志编委。承担及参与多项国家、军队和天津市级科研课题,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武警部队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7项。主编、主译及参与编写论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215篇。

人物小传:齐忠权,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医院移植外科研究员,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黑龙江人。

提名理由:他是我国异种移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06年回国后,以器官移植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免疫排斥机制研究、免疫抑制剂开发、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和动物克隆等领域,在转化医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曾入典美国医学卫生保健世界名人传记《Who’s Who In Medicine And Healthcare》年鉴。先后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厦门大学医学院科研先进个人2次,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并于2012年,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导向项目(超级“973”)课题负责人,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临床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对临床器官移植具有重大的意义。

工程管理领域

人物小传: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怀宁人。

提名理由:他主要从事决策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仿真与控制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百名优秀回国人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次(均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次(排名第一),还获得过2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均排序第一)。

人物小传:丁烈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大学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及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湖北人。

提名理由:主要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和房地产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风险与安全管理,作为项目负责专家,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2部,4件工程建设软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

人物小传:耿汝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辽宁营口人。

提名理由:曾荣立航空航天工业部三等功、航空工业总公司二等功,2001年6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等五部委表彰的型号研制先进个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奖特等奖2项。

人物小传:胡晓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山东栖霞人。

提名理由: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仿真、多媒体信息系统及军事运筹领域的专家,曾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军队级的大型信息系统及大型仿真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成果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和“863”高技术项目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现在主要从事军事仿真模拟、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系统、军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奖、“863”计划先进个人。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人物小传:徐铭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杭州市人。

提名理由:研究领域包括生物3D打印、再生和移植医学、药物筛选技术等领域;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1项、省部级和企业项目10余项,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联合基金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在《Biomaterial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5项。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5门、国际化品牌课程1门,5年学评教总成绩排名学院第一,获优秀班主任4次,2013年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

人物小传:张海涛,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教授、博导。湖北武汉人。

提名理由:从事预测控制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记忆减退型非线性系统和群集动力学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参编英文学术专著1部,在IEEE自动控制会刊、Automatica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自主研发了纳米喷印电子制造设备及其微环境控制系统。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华中学者、武汉市“3551”人才计划、武汉市青年人才晨光计划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第11届控制、自动化、机器人和视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中英优秀学者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兼任IEEE Senior Member, IEEE控制系统学会武汉分会主席,IEEE控制系统学会编委会成员。

人物小传:王嗣岑,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责编,《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y》编委,陕西省药学会理事。陕西人。

提名理由:他发展了细胞膜色谱法,建立了中药活性成分的CMC-HPLC/MS“识别-分离-鉴定”技术;筛选发现了多种具有α1A受体活性的有效成分;建立了细胞膜前沿色谱、区带流出及非线性色谱等方法表征药物-受体亲和作用细胞膜色谱的研究方法。他是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1项及子课题1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项目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

人物小传:刘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人。

提名理由:2013年2月,在我国首次出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情况下,刘翟第一时间利用国家CDC团队发表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病毒溯源的工作,通过病毒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同时完成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动态重配模式与流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承担和完成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课题7项。发表研究论文45篇,其中SCI引用论文超过40篇;撰写学术专著1部。

人物小传:孙军,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甘肃人。

提名理由:主要从事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近10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10多项课题,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生长动力学和调控因素,建立了海洋浮游植物细胞体积和表面积国际标准方法,被欧美海洋研究和环保管理相关科研院所广泛应用。主攻中国海浮游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以极大的毅力坚持这项基础工作,培养大量人才,努力弥补我国这方面科研水平与欧美国家40年的代沟。目前研究拓展至中国海洋生态学在大洋研究里的弱项和空白,重点研究印度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发表文章190余篇,其中SCI6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57篇,通讯作者121篇。2篇论文被ESI收录,SCI他引800余次,中文文献数据库知网(CNKI)评估中文章Hindex为27。

人物小传:金子兵,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浙江人。

提名理由:他致力于我国遗传眼病、干细胞与视网膜再生医学研究,围绕着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讯》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1篇(其中两篇为封面文章)。曾受邀在美国ARVO、香港国际眼科研讨会等国内外主流学会做特邀报告或专题演讲。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创新长期类),获选为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曾获日本眼科学会座长奖、日本视网膜色素变性协会研究助成奖、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旅行奖和亚太眼科学会旅行奖等。

人物小传:王雨雷,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河南人。

提名理由:他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Stokes光主动产生方式的超高峰值功率百皮秒激光放大技术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项,以及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作为课题副组长或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防“863”高技术重点项目1项。2011年获得总装备部XXX专题“十一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类)一等奖。

人物小传:王洋,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惠州市易晖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兼任美国纳米科技学院报告评委、美国能源部项目评委等。辽宁抚顺人。

提名理由:他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专家和创业人才,是美国Solasta光伏科技公司和惠州市易晖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还是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第四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计划、广东省第一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资金等的主持人。目前拥有18项专利及专利申请,曾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企业论坛“点燃绿色能源”商业计划竞赛二等奖、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君政学者”称号等。

人物小传:宋志飞,北方工业大学岩土工程与矿山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沂源人。

提名理由:多年来致力于矿山安全与边坡稳定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等各类项目20余项,善于把学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发表论文30余篇,EI检索7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3部,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1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人物小传:吴范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委员。浙江人。

提名理由: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他用自己的努力推动着中国制药创新的梦想,研发的新药获得国家1.1类新药临床批件。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009年获第二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2012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及上海市育才奖。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44篇。申请发明专利61项,已授权9项。出版专著(译著)2部。

科技型企业家

人物小传:单晓昌,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江苏省三会副会长,2008年被选为慈善分会副会长。江苏人。

提名理由: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建立国内最大的抗病促生功能微生物菌种库,开发系列产品30余项,形成年产15万吨生产能力,市场遍布全国21省市自治区。2010年,获得国家专利金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人物小传:钱长庚,广州必贝特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东莞市真兴贝特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回国前任美国Curis公司(上市)资深副总裁。湖南人。

提名理由:他在国内最早开发出布洛芬混悬液系列新药,领导和完成Hedgehog先导化合物药理学研究,为开发全球首个Hedgehog抗癌药Erivedge作出重要贡献。他与台湾知名药业公司智擎生技合作发明和研发阻止DNA修复的靶向一类新药,为海峡两岸合作创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他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入选Marquis(第66版)美国名人录,个人资讯进入福布斯等多家主流商业媒体。他发布近30篇学术论文,拥有29项新药世界发明专利、11个中国发明专利和24项新药美国授权发明专利。

人物小传:徐卫,深圳市、佛山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深圳市、佛山市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湖北同济奔达鄂北制药有限公司总裁。湖北人。

提名理由:从事医药行业20多年,作为一位有着丰富医药行业经验的成功女企业家,她引领的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基因治疗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企业。200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通过药品GMP认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批准上市的肿瘤基金治疗新药,是100%在基因治疗领域领先欧美的科学成果,成为了世界基因制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领航者。公司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重组腺病毒制品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平台和质量控制技术平台,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众多省市高科技产业计划在内的大批生物高科技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

人物小传:薛景,宁波宝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洲微胶囊技术专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理事、宁波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理事、宁波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正式代表。四川人。

提名理由:2012年自主创业成立宁波宝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关于新型微胶囊的制备,带有新型微胶囊的终端产品等原创性研发生产工作,为很多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微胶囊产品升级解决方案,解决了国内微胶囊工业化制备难、产业化难的问题。她将微胶囊技术与国际接轨,填补了国内微胶囊研发生产应用的技术空缺,完成膜乳化技术的研究,并申请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4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中。这些专利已经被部分应用在公司研发生产的产品中,可用于医药类微胶囊、保健品类微胶囊、日化品微胶囊、食品类微胶囊和微胶囊装置的生产。

猜你喜欢
小传科技
笔中“黑科技”
夏字小传
“疾病”小传
科技助我来看云
子宫“小传”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严师出高徒
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