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贯彻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有关精神的探讨

2014-11-20 02:52刘海元唐吉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质课外体育课

刘海元,唐吉平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413000)

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这是党中央近年来对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工作系列要求中的又一重大要求,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落实中央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尤为重要。为进一步理解中央提出此要求的背景,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的顶层设计,谋划好全局,分解好任务,如期实现目标,本文对贯彻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有关精神进行探讨,以期对政府部门决策、学界讨论、教学实践和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有所裨益。

1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出的背景

1.1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学生体质健康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善:一是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8岁年龄组身高分别平均增长1.01、0.79、1.55、1.12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35、0.80、2.02、1.15 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71、0.59、1.26、0.94 厘米;19-22 岁年龄组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84、0.55、1.34、0.64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0.27、2.07、0.34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63、0.29、0.97、0.43厘米。二是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态势。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8岁年龄组分别平均提高89、84、94、81毫升;19-22岁年龄组分别平均提高137、102、185、123毫升。三是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18岁组,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反映下肢爆发力)分别平均增长1.12、1.03、0.76厘米。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同比基本持平。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反映身体柔韧度)分别平均增长0.49、0.04、0.53厘米。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握力分别平均提高0.43、0.42、0.36、0.16千克。7-12岁小学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反映耐力)分别平均提高0.05、0.20秒;城乡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基本持平。13-15岁初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3.03、3.58秒;乡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16-18岁高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耐力跑成绩同比分别平均提高0.48、0.46、0.34、0.91 秒。[2]

但总的来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从上述数据看,虽然反映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若干指标值略有提高,但普遍增幅不大,大学生身体素质反而继续下降。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继续下降。二是从体质健康指标差异看,一些显性指标变化趋势值得关注,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和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现象。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0.89%,13-15岁初中生为67.33%,16-18岁高中生为79.20%,19-22岁大学生为84.72%,分别比2005年上升9.22、9.26、3.18、2.04 个百分点,特别是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7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17%、36.43%、24.12%、26.95%,比2005年分别增加8.71、8.76、10.56、10.32个百分点;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比2005年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比2005年增加1.56、1.2、2.59、3.47 个百分点。[2]三是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总体发展不平衡。四是全国学生身体素质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方面不如日韩等国。我国学生的握力和50米跑成绩均低于日本;身体形态与日本、韩国存在差距,11岁年龄组男生平均身高中国144.7厘米,日本145.3厘米,韩国149.1厘米;11岁年龄组女生平均身高中国146.1厘米,日本147.2厘米,韩国 150.3 厘米。[3]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一些关键指标20多年来经历着“倒退”式的发展,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各种问题,现实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猝死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来看着实令人堪忧。体质不好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成长和家庭的幸福,而且深刻影响着民族的将来和国家的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更是事关国家人力资源和人口质量的大事。如若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1.2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率普遍较低

根据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对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等8省(区、市)的8个地(市),共56个县(区、市)的所辖的7 973所中小学校6 360所普通小学,1 072所普通初中,163所普通高中,178所九年制学校,108所完全中学,21所12年制学校,7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48.1%的学校能按国家要求开齐体育课。有28.6%的普通小学不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占比最高43.7%的学校每周组织学生1-2次体育课外活动。19.6%的普通初中不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占比最高40.0%的学校每周组织学生1-2次体育课外活动。11.0%的普通高中不组织学生课外体育,占比最高31.3%的学校每周组织学生1-2次体育课外活动。[4]

图1 体育课时不足3节的学校比例监测结果

2008年—2012年,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体育课时不足3节的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2011年对15个省(区、市)的129个县(市、区)四年级和八年级的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监测显示,中小学体育课时不足率四年级为53.9%,八年级达到了78.2%,31.6%的四年级和83.5%的八年级不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而四年级语文课超标率为63.6%,数学课超标率达到了80.5%。八年级物理、数学课时数超标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5.9%和80.7%。[5]也就是说,大量的体育课时被挤占了,被用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的学科。

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方面,问题更为严重,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能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中小学校平均只有21.95%,高中学校仅12.47%。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如表1。

表1 2010年全国城、乡汉族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情况 单位:(%)

从表1可以发现,在调研的20多万学生群体中,每天能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的城市学生为17.2%,乡村学生为17.3%,全国平均为17.2%;每天参加体育活动不足30分钟的学生,城市为35.2%,乡村为35.6%,全国平均为35.4%。占比最高的学生,约43.9%的学生每天活动不足一小时。根据2012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在被调查的10万多名男女学生中,每天锻炼时间(含体育课)不足60分钟的学生分别为76.3%和 82.3%。19-22岁的大学阶段,有51.2%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6]而据2010年10月29日《长江日报》报道,日本青少年体育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率调查显示,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我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都低于美国和日本。[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开课率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普遍较低,问题相当严重。

1.3 中央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近年来,对学校体育工作高度重视,把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到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高度。大家从有关文件和会议的密集程度,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和网络、报纸各种媒体报道中均能感知这一点。仅2013年对教育部涉及到学校体育的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就有18件,政协委员的提案有10件,与国家体育总局、卫计委合办的有10件,共计38件,较之往年数量有较大增幅。

从表2可以看出,近八年来,国家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非常密集,全国性会议和活动年年连续,其中有不少情况属于“首次”,如2006年召开了建国后首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07年5月7日印发了史上关于学校体育最高规格和最为全面的文件;2011年学校体育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总理首次与小学生同上一节体育课;2013年中央重大问题改革范畴首次列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这些情况足以表明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心。

表2 近年来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文件和会议活动情况

续表2

2 对“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解读

对于《决定》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3个字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在参考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可以从多维视角解读这句话。

2.1 关于重大问题的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决定称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就是说,凡是列入《决定》中的问题都属于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这点来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即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解读,可以看出,中央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之高,解决学校体育问题的决心之强,学校体育责任之重大。中央把学校体育列为重要国家大事,把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视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要坚决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2.2 关于四育排序的解读

从《决定》中这23个字所处的位置进行解读,《决定》全文共17部分60条,关于教育部分是在第12部分“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这条内容里,共有3个段落17句话,第一段落讲综合改革,第二段讲招生改革,第三段讲体制改革。第一段落里有6句话,第一句讲立德树人,实为德育;第二句话讲体育;第三句话讲美育,第四句讲公平,第五句至第七句讲各类性质的教育质量,可以视为智育。这样从此段所讲内容排序来看,基本为德、体、美、智,打破了过去常见的德、智、体、美排序,从这一层面来看,《决定》对党的教育方针在说法上进行了变换,表明了当前的侧重。

2.3 关于手段与目标的解读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认为,《决定》中关于学校体育的这23个字,给今后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这是手段,通过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强化,达到提高或者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目标。他认为,这句话讲了两件事,一是学校体育抓什么,即手段是什么,就是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二是学校体育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7]

2.4 关于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解读

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学校体育的23个字的表述,实际上是对学校体育的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第一是体育课;第二是课外锻炼,第三是学生体质。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优先必须加以保证的;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积极进行锻炼,这是体育课的延伸和效应,这两点也可以说是学校体育的基本,而上好体育课和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养成经常性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这是学校体育的根本所在,是一切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从这个层面和内在关系来说,《决定》提出了今后学校体育的工作思路,即围绕增强学生体质一个中心,做好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两个基本点。

2.5 关于时间节点的解读

《决定》明确提出,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意味着,《决定》中的每项工作最终时间节点为2020年,也就是说,到2020年,用6年的时间要形成各地各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工作局面,要完成这23个字所包含的任务。

综上所述,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学校体育的23个字,充分折射出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度重视和延续性,并提升了重视程度;饱含了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殷切希望,指出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突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两个任务的工作抓手,也列出了时间考核指标。

3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有关工作

当前中央正在部署落实《决定》各项工作,在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的300多项工作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列为第223项,此项工作的落实由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为进一步落实好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有关工作,根据目前各地学校体育情况,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3.1 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当前的改革皆是综合性的改革,仅凭单线条的改革是走不远,走不下去的。所以,无论是社会领域或是经济领域都讲究综合改革。教育则更是要从综合改革来推动发展,需要综合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生态建设各方面改革的关系,更需要理顺教育内部如课程、学科、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教育条件、教育机制、教育资源等等各方面的关系,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就是突破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快教育短板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学校体育改革最为关键,急需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加快发展,加强建设。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要加强系统规划,做顶层设计,从学校体育的内容、问题、难点,从学校体育的师资、条件、评价,从学校体育与教育改革的同步性等方面系统考虑。特别还要结合当前政体改革的新形势,转变管理职能,减政放权,减少审批,鼓励大胆创新等方面做好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抓手,找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根据当前情况,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23字任务,学校体育改革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思路进行设计,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以强化体育课和强化课外锻炼为基本点,全面规划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从时间进程来看,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时间为2014年—2017年,此阶段任务主要为系统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前置条件工作,为下一阶段做好铺垫。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为2017年—2020年,此阶段主要任务为全面落实各项要求,进行检查督促,推动学校体育各方面深入发展。

3.2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学校体育文件印发不少,但有关学校体育治理体系,构建学校体育管理新体制的制度还缺不少。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新一届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8]同时,他还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8]实际上,当前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简政放权,下放审批和规范评审,以调动各地积极性;二是加强标准建设,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三是加强执法检查,通过督查和检查推进工作和加大监管。基于当前政府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系列规范标准,如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教学质量标准、体育教师配备标准、体育教师准入标准、学生运动技能评定标准、学生学业水平评定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标准、场地建设标准、器材配备标准、体育招生考试管理办法及测试标准、学校体育督导检查标准等等。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标准,使学校体育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校,构建结构完善、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管理水平。

3.3 抓好体育开课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化体育课的任务,主要工作首先要抓体育开课率,这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如果体育课都开不了,开不好,学校体育其他工作不可能做好,或者办学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学生体质也不会得到增强。这从近年来日本的经验可以得到验证,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10年度国民体力及运动能力调查显示,2010年日本孩子的体能测试值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日本文部省把学生体质的上升归功于体育课的改革。[9]所以,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保证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的要求,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职业中学)每周2课时。高等本科学校必须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44课时的必修课,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和研究生开设选修课;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不少于108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借鉴北京市西城区的做法,要求全区中小学每天为学生开设一节体育课。要积极提倡学校把体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建设,把校本课程课时划为体育课时。在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要积极提高体育课质量。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力提高:一是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加强各学段教材的上下衔接。要求在省级教育部门统筹下,县级教育部门要研究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方案,选编具体教学内容,形成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并指导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国家应该研究体育课教学质量基本标准,使无论哪一体育教师在上同一内容的体育课时,都能达到该课的基本要求。三是规范体育课教学。从教师做好学年、学期、周计划到备好课等这些教学文件的规范,从教师授课的各环节,讲解、示范、纠错、巩固、练习等环节规范,从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方面加强规范,确保每节课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增强体质。四是加强体育教研。现在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研讨、课题、展示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活动如火如荼,而体育学科因疏于管理和师资水平不高等原因,体育教研活动较其他学科相差甚远,以至于体育教学质量不高,体育名师不多。五是研究体育教学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当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无论从教学内容选择,还是教学方法设计,还是教学方式的选定都反映出简单化、依赖化。教学内容是从有关出版社编辑的教材那里直接选择,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情况,根据面对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根据学生的运动技能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学的科学性不够。

3.4 构建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锻炼

课外锻炼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运用体育课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巩固与提高运动技能,掌握技术并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是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对于落实好强化体育课外锻炼非常重要。一是各地各校要明确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学生增强体质的基本保证,也是一条“红线”,是学生每天体育时间的最低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要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作息时间,按一门课程进行管理,做到有记录、有指导、有评价、有反馈。二是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还要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到室外活动,要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去活动,不能出现当前某些学校在课间休息不让学生出教室活动,不让下楼,最多允许上厕所的做法。三是学校要根据校情、学生情况、体育资源情况科学设计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的方案,中小学要组织学生每天开展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四是学校要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五是寄宿制学校便于落实一小时,要学生坚持每天出早操,为当地保证一小时体育活动做出示范。五是高等学校要通过各院系、各级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组织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下院系进行指导和帮助设计院系学生课外锻炼方案。

3.5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丰富学校体育内容

阳光体育运动自从2007年实施以来,无论从宣传上,还是实质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要把各地阳光体育运动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保持下去,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一是积极推广国家教改经验,探索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改项目试点之一,目前由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和张掖市进行试点,应把这些地方近年来探索的经验进行积极推广,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和体育课和一小时锻炼结合起来,形成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合力。要求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有效增强体质的活动项目和形式,大力开展集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三是鼓励创新,开发阳光体育运动新资源。推介北京市朝阳区、长春市南关区的经验,积极开发家庭体育作业,通过学生“小手拉大手”,形成家校联动,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和家人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四是要形成定期开展阳光体育展示活动或节日的机制。每校、每县、每市、甚至每省(区、市)都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可以集中开展,也可以先分散展示,各地各校分别举办,最后以省(区、市)名义集中进行会展。五是要坚持阳光体育运动已形成的品牌。要坚持每年开展主题不同的学生冬季长跑活动,要坚持宣传阳光体育的理念,要坚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周周有活动,使阳光体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不断形成在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六是构建大中小学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要求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系统设计,构建好当地小学、中学和大学相互衔接的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体制,加强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发展,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学生运动会;加快研制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管理和指导,使体育特长生有畅通的升学渠道,积极倡导学校在广泛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做好班级、年级和校际竞赛活动。

3.6 加强学校体育保障建设,完成改革前置条件

若想如期实现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学校体育的23个字精神,必须加强学校体育保障建设,特别是在体育教师队伍、场地设计建设、器材配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长效保障体系,这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前置条件,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体现。当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30多万人,大多数在西部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但是全国教师总编数量有限,各地出现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即使各地要配体育教师,也没有编制,配不进去,更不用说,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根本不愿去农村任教。到2010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学校分别只占学校总数的55.5%、69.5%和80.6%,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的学校分别只占学校总数的52.2%、68.0%和81.1%。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更为突出。如何解决学校体育这些多年来的硬伤,是做好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敬业爱岗、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体育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建设装备新颖、面积充裕、器材充足、充满吸引力的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体育才有生存力,只有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快补齐学校体育“短板”中的“短板”,开展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才能成为现实,教育质量才可能提高。

在贯彻落实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中,有许多的难题,有许多需协调的地方,也有不少的破解之法,如还特别需要在学校体育评价考试制度方面要加强建设,充分发挥评价和考试的导向与激励作用;要在学校体育监督方面不断完善,让学校体育工作公布于“阳光之下”,形成全社会监督的机制;同时,学校体育还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学理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从基础建设、内涵建设、队伍建设、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做出努力,相信到2020年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会有切实的提高。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http://www.gov.cn.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5-77.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调研报告[R].2013.

[4]刘海元.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R].国家社科课题结项报告,2013:10.

[5]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方案(体育与健康)[R].2014:14.

[6]王登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水平而努力[J].中国学校体育,2014(1):6-7.

[7]金牌赚了一大堆体质输了一大截[N].长江日报,2010-10-29.

[8]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4-1-15.

[9]梁月红,崔颖波.日本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4(2):75-80.

猜你喜欢
体质课外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