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面前勇往直前—记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袁隆平

2014-11-19 06:12王蒙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4年2期
关键词:两系杂种优势杂交稻

本刊记者/王蒙

长沙火车南站,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载誉回湘,受到家乡人民和媒体的热烈欢迎(长沙日报陈飞摄)

2014年1月11日,刚刚从北京参加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袁隆平从北京驶回的火车上走下来,《长沙日报》摄影记者陈飞捕捉到了这宝贵的一刻:袁隆平面带笑容,手里捧着那份沉甸甸的证书,站台上围满了前来迎接他凯旋的人,等待他载誉而归,恭贺他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成果,摘取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袁隆平和他的“两系法”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说他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而今,袁隆平那个高效、高产的水稻梦已经实现了。

在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湖南湘潭县泉塘子乡,上千亩的超级杂交稻叶青、秆明、谷黄。该示范基地的超级杂交稻比一般晚稻每亩可增产约200公斤,亩增纯收入280元左右,接近一季成本,双季产量的效果,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该示范基地已先后吸引了国内外农业官员和专家4万多人前来观摩考察。

其实,早在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法”增长了5%~10%。

很多人对“两系法”的命名饶有兴趣,在记者问起“两系法”的命名时,袁隆平表现出了他特有的幽默感:“‘两系法’使杂交水稻育种真正成为了‘一夫一妻制’”。袁隆平进一步解释道,因为,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两系法”由于免除了过去“三系法”的水稻保持系,只保留“父亲”不育系和“母亲”恢复系而得名。

时间可以追溯到1986年。

袁隆平发表了题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构想》一文,正式提出杂交稻育种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即从“三系法”向“两系法”,最终过渡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在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上,则是由品种间到亚种间,最后再到水稻与其他物种间的远缘杂交,朝着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这篇文章被视为杂交水稻发展历史上的纲领性文献。在这个指导思路下,由16个单位参与组建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很快成立,袁隆平任组长。

然而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团队成员之一、江苏省农科院原副院长邹江石记得,1989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异常低温,导致在长日照条件下已经通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两系法”杂交稻研究陷入低谷。

面对挫折,袁隆平有种越挫越勇的决心。

在观察研究基础上,他分析指出,育性转换主要并不是受日照长短控制,而是取决于温度,并据此提出了温度控制指标以及相应的选育技术策略和核心种子生产程序。邹江石回忆说:“袁隆平的指点仿佛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令大家信心倍增。”

研究路线及时调整后,一批成果相继涌现。袁隆平的弟子、当时还在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的邓华凤发现了“安农S-1”不育系材料,团队成员罗孝和培育出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及其组合……“两系法”杂交水稻迎来了曙光。

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9年攻关,“两系法”杂交稻于1995年终获成功,实现了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水稻较大面积亩产也从700公斤提高到了2013年的988.1公斤。

应用推广紧接着开展了起来。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地“两系法”杂交水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公斤,增收271.93亿元,推广区域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都是大家干的,荣誉应该属于全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手捧着烫金的证书,袁隆平如是说。

“两系法”的艰难由来

两系杂交水稻技术已然成为继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成功之后,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又一伟大创新。

它的研究成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实力和水平,确保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了我国水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曾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重大科技事件”之首、2003和2011“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两系杂交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公斤,增收271.93亿元,推广区域遍布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它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升级和水稻产业结构调整,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对于第三步即‘一系法’,现在看还处于探索阶段。”袁隆平坦言,他曾经认为成功指日可待,但深入下去又发现非常复杂,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袁隆平看来,关于“一系法”固定杂种优势的途径,以培育水稻无融合生殖系最有前途。利用无融合生殖材料固定水稻杂种优势,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实现“一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并非没有可能。

2012年11月,刚过完82岁生日的袁隆平亲自撰文,发表《选育超高产杂交水稻的进一步设想》,提出了水稻从传统高杆到矮杆,再经由半矮杆、半高杆到新高杆乃至超高杆的螺旋式株型发展理论。

两系杂交水稻技术不仅成为我国独创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科技途径,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将其列为国家对外援助的重要技术项目,加强与世界水稻种植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系法推广开之后,杂交水稻技术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先后有67个国家的专家来我国学习,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杂交水稻技术,试种推广杂交水稻。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也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而就在近日,挪威议员还提名袁隆平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一系列的荣誉,早在多年前袁隆平就面对媒体曾深情地说:“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

10年之后,已经84岁高龄的袁隆平,可以信心十足地向全世界宣称“我做到了”。

猜你喜欢
两系杂种优势杂交稻
广适籼型两系不育系7011S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总结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及育种策略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进展
观赏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我所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