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4-11-18 16:04赵鹏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2期
关键词:减压损伤脊髓

赵鹏飞

【摘要】 目的 探析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 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1例(4.76%)患者出现感染,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 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有效减轻了脊髓损伤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内固定, 降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

【关键词】 减压;下颈椎;损伤;脊髓;稳定性

下颈椎损伤是常见的颈椎损伤部位, 主要由暴力作用所导致。在相关文献报道中, 下颈椎损伤的发病率在60%~ 70%, 并且容易合并脊髓或者神经损伤[1], 进而引发呼吸骤停以及高热等症状, 患者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目前, 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恢复颈椎解剖序列, 让患者的脊髓摆脱受压情况。本文以本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来探析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单双号平均分配的方法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 (42.6±1.6)岁。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 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 (44.9±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屈曲位颅骨牵引进行复位, 气管插管全麻后切除碎裂的椎体, 将破裂的椎间盘髓核等组织摘除之后予以彻底减压。取自体骸骨并将其修剪成比减压槽长1 mm左右的三面皮质骨骨块, 嵌于减压槽中。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全麻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椎体次全切除术或者椎间盘切除术, 之后予以减压治疗并锁定钢板。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炎以及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2]、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JOA评分的总分为29分, 评分越高表示颈椎状况越好;生存质量评分共包括环境、社会、生理以及心理四个项目, 评分越高, 生存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与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24.5±2.3)分, 生存质量评分(78.9±7.7)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1±2.5)分和(66.6±8.1)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4.76%)患者出现感染, 对照组有2例感染, 1例组织受损以及1例其他并发症, 发生率为19.05%,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下颈椎损伤所受到的压迫一般都来自于椎管前方, 因此于前路减压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更好的条件, 原因在于前路手术治疗可以借助撑开器进行复位, 并且直接将损伤的椎间盘和椎体切除, 与后路手术相比手术所重建的椎体前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此外,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还具有损伤小、操作更加简便以及术后恢复更快更好等优点。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患者术后的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该种手术方法与后路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更大优势, 有效减轻了脊髓损伤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内固定, 降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 有研究显示, 患者受创后立即进行手术存在出血量增多以及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因此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应该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杨俭,徐振华,娄文杰,等.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疗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2(4):534-537.

[2] 文坤树,蔡勇平,张家金,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6例.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2): 167-169.

[3] 任大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功能及影像学预后比较.中国人民解放军医进修学院, 2013.

[收稿日期:2014-06-2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析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 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1例(4.76%)患者出现感染,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 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有效减轻了脊髓损伤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内固定, 降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

【关键词】 减压;下颈椎;损伤;脊髓;稳定性

下颈椎损伤是常见的颈椎损伤部位, 主要由暴力作用所导致。在相关文献报道中, 下颈椎损伤的发病率在60%~ 70%, 并且容易合并脊髓或者神经损伤[1], 进而引发呼吸骤停以及高热等症状, 患者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目前, 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恢复颈椎解剖序列, 让患者的脊髓摆脱受压情况。本文以本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来探析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单双号平均分配的方法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 (42.6±1.6)岁。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 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 (44.9±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屈曲位颅骨牵引进行复位, 气管插管全麻后切除碎裂的椎体, 将破裂的椎间盘髓核等组织摘除之后予以彻底减压。取自体骸骨并将其修剪成比减压槽长1 mm左右的三面皮质骨骨块, 嵌于减压槽中。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全麻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椎体次全切除术或者椎间盘切除术, 之后予以减压治疗并锁定钢板。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炎以及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2]、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JOA评分的总分为29分, 评分越高表示颈椎状况越好;生存质量评分共包括环境、社会、生理以及心理四个项目, 评分越高, 生存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与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24.5±2.3)分, 生存质量评分(78.9±7.7)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1±2.5)分和(66.6±8.1)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4.76%)患者出现感染, 对照组有2例感染, 1例组织受损以及1例其他并发症, 发生率为19.05%,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下颈椎损伤所受到的压迫一般都来自于椎管前方, 因此于前路减压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更好的条件, 原因在于前路手术治疗可以借助撑开器进行复位, 并且直接将损伤的椎间盘和椎体切除, 与后路手术相比手术所重建的椎体前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此外,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还具有损伤小、操作更加简便以及术后恢复更快更好等优点。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患者术后的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该种手术方法与后路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更大优势, 有效减轻了脊髓损伤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内固定, 降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 有研究显示, 患者受创后立即进行手术存在出血量增多以及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因此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应该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杨俭,徐振华,娄文杰,等.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疗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2(4):534-537.

[2] 文坤树,蔡勇平,张家金,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6例.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2): 167-169.

[3] 任大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功能及影像学预后比较.中国人民解放军医进修学院, 2013.

[收稿日期:2014-06-2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析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 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1例(4.76%)患者出现感染,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 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有效减轻了脊髓损伤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内固定, 降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

【关键词】 减压;下颈椎;损伤;脊髓;稳定性

下颈椎损伤是常见的颈椎损伤部位, 主要由暴力作用所导致。在相关文献报道中, 下颈椎损伤的发病率在60%~ 70%, 并且容易合并脊髓或者神经损伤[1], 进而引发呼吸骤停以及高热等症状, 患者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目前, 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恢复颈椎解剖序列, 让患者的脊髓摆脱受压情况。本文以本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来探析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4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单双号平均分配的方法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1例。观察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 (42.6±1.6)岁。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 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 (44.9±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屈曲位颅骨牵引进行复位, 气管插管全麻后切除碎裂的椎体, 将破裂的椎间盘髓核等组织摘除之后予以彻底减压。取自体骸骨并将其修剪成比减压槽长1 mm左右的三面皮质骨骨块, 嵌于减压槽中。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全麻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椎体次全切除术或者椎间盘切除术, 之后予以减压治疗并锁定钢板。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炎以及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2]、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JOA评分的总分为29分, 评分越高表示颈椎状况越好;生存质量评分共包括环境、社会、生理以及心理四个项目, 评分越高, 生存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与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24.5±2.3)分, 生存质量评分(78.9±7.7)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1±2.5)分和(66.6±8.1)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4.76%)患者出现感染, 对照组有2例感染, 1例组织受损以及1例其他并发症, 发生率为19.05%,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下颈椎损伤所受到的压迫一般都来自于椎管前方, 因此于前路减压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更好的条件, 原因在于前路手术治疗可以借助撑开器进行复位, 并且直接将损伤的椎间盘和椎体切除, 与后路手术相比手术所重建的椎体前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此外,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还具有损伤小、操作更加简便以及术后恢复更快更好等优点。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患者术后的JOA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该种手术方法与后路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更大优势, 有效减轻了脊髓损伤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内固定, 降低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 有研究显示, 患者受创后立即进行手术存在出血量增多以及加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因此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应该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杨俭,徐振华,娄文杰,等.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疗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2(4):534-537.

[2] 文坤树,蔡勇平,张家金,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6例.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2): 167-169.

[3] 任大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功能及影像学预后比较.中国人民解放军医进修学院, 2013.

[收稿日期:2014-06-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减压损伤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画说”情绪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惊恸人心!我杀了靠吸毒“减压”的企业家爸爸
经Wiltse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