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哈尼族民族音乐的美学内涵

2014-11-18 09:48岳春
艺术评鉴 2014年19期
关键词:哈尼族民族音乐

摘要:哈尼族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它以其悠久地历史、多彩的类别、丰富的美学内涵屹立在我国少数民族艺术之林。其中,哈尼族音乐的美学内涵是尚未被正式探索研究过的,是这块璀璨夺目的瑰宝之尚未发光的领域。

关键词:哈尼族 民族音乐 美学内涵

哈尼族音乐种类丰富,按内容便可以分为“哈巴”(叙事歌)、“然咕差”(儿歌)、“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多种类别,按形式则可分为一人主唱、听众帮腔和二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在这些丰富多彩形式的背后,不仅蕴含着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更隐藏着其独特而又丰富的美学内涵。

一、广阔的表达内容包孕的美学内涵

首先,单从内容上看,哈尼族民族音乐的美学内涵便已足够丰富,哈尼族音乐所包括的内容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活动,可谓包罗万象,然而这些涉及方方面面的民族音乐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淳朴自然,这正贴合我国古代哲学顺应自然的思想走向,在这一哲学思想的背后,隐藏着的清静之美是别有一番风致的。清静,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标志着洗脱繁华后的返璞归真,这是哈尼族纯净的原生态文化构建的完美体现,无论是在表现男女爱情的“然咪比”还是在表达童真的“然咕差”中,这种清静之美都是随处看见的。

除了清静之美之外,哈尼族民族音乐由于其内容涵盖的广阔性,导致其还具有独特的含蕴之美。哈尼族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是颇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内的族人生活全貌,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民族特点,导致哈尼族的民族音乐兼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这种来自于历史天地和文学天地的含蕴性,使其具有一种宏大的叙事美感,它的横截面广阔无垠,仿若《清明上河图》般无所不包,这种美学效果的产生是植根于哈尼族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这种源于生活的美学感受往往更容易触及人心最深处。

除此之外,哈尼族民族音乐还具有乡土美学和民族美学的特点。越是乡土的就越是动人的,审美体验正与万物生长同理,越是贴近土地、阳光和水,便越能孕育出丰硕的成果。哈尼族世代植根于最原始的自然之中,土地、阳光和水几乎是哈尼族生活的全部,也正因此,在哈尼族民族音乐中充溢者族人最为乡土最为原始的美学热情,这种热情源于对自然馈赠的礼赞,也使哈尼族民族音乐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精妙的演唱形式隐藏的美学力量

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演唱形式乍看比较简单,但在演唱过程中,其演唱形式是多变且精妙的,通过对音乐细节和演唱细节的处理,来表达歌曲不通的情感需要,我们通过对这些细节处理的梳理,不难发现隐藏在它们中的美学力量。

首先,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演唱形式虽有分类,但实则是自由的,在主唱词的进行中和进行后,是可以混有伴唱自由的唱腔。也即是说,每个人都有固定但不严格的谱调,在完成主要唱腔部分之后,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发挥演唱,这种自由的演唱形式无疑是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它不仅是自由至上的美学思想的体现,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美学观,即美存于万物,万物皆是美,美之所以为美,是以万物之美聚而为之。因此,在欣赏哈尼族民族音乐的表达过程中,我们会察觉到一种宏大感和崇高感,即使是对乡土和人情的简单表述,这种崇高感依然存在并充满力量,这便是来自于聚合之美的力量。此外,我们上文提到的自由之美,也使得我们在被哈尼族民族音乐的宏大感和崇高感深深吸引的同时,同样会被其自由空灵的曲调所感染。

其次,哈尼族民族音乐多以对唱形式进行,少有单人独唱整部作品的情况,这无疑丰富了每个作品作为个体的音乐特色。在众多作品中,这种对唱还会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唱词来进行演唱快慢、强弱的调整,形成一曲多词的现象,这样的反复咏唱,使得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尤其是在表达爱情的作品中,女演员音调强弱变化较为明显,这种强弱变化的曲调表达,与哈尼语言音调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体现出丰富的音乐内容。这些演唱形式,无疑都体现出美学中“中和”的思想,“双”作为我国传统美学观中较为完备的概念,相较于“单”而言,有更丰富的美感空间,人们普遍认为“双”即是饱满、圆润,即美的象征,而“单”则是孤单、零落,茕茕孑立之象,与传统的“美”的观念大不相符。因此,个体在演唱形式中会被无意识摈弃,而作为多个个体的居中调和,最终会形成中和美的境界,尤其在阴阳两性之间,女性的柔美细腻和男性的粗犷豪迈相交融,展现出广阔的美学视野和绚丽多彩的美学画卷。

三、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未来美学走向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尼族民族音乐中具有很多美学因素,但这些美学因素尚未形成体系,还较为零散地存在于作品中。这种现状一方面对这些美学因素起到了遮蔽的作用,致使这些因素的发现需要大力开掘;另一方面这种遮蔽有助于增加哈尼族民族音乐的内在韵味,使其更富美学价值。

因此,我们探讨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未来走向,也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开掘那些被遮蔽在视域之外的美学因素加以探讨和宣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有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不能为美而美,只有这样,哈尼族民族音乐中的美学内涵才能不被破坏,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未来之路也会更加平坦开阔。

参考文献:

[1]赵仁玉.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的音乐功能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3年.

[2]范钰湘.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民歌探究[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13年.

[3]张紫云.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的口头诗学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4]张培.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2年.

[5]左代楠.哈尼族民歌“哈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

[1]岳春: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尼族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