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彪
长期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人们对由改革实践推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公务员的素质养成表现出足够重视的同时,对于青年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研究,包括如何引导青年公务员“建构起符合国家性质、时代发展和职业特殊要求的,更为积极的社会认同”却有所忽略。这反映了学术界对青年公务员的些许陌生与隔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欣喜地读到了福建省委党校孙秀艳副教授的《演进与形塑: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一书。作者以较为深邃而清晰的笔触力图赋予青年公务员群体一个解释性的框架,即一个群体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相连,这个解释性的框架是通过运用社会认同这一新理论视角得以构建起来。由此,不但赋予青年公务员以坚实的社会基础,而且赋予现代青年公务员以充分的积极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认同”一词在中国思想界受重视的程度日益突显,从初期作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个普通概念到近来成为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运用的重要理论范畴,甚至于写入国家重要政治报告,经历了一个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从重理论到重应用的过程,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重要地位。不同理论视角导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在青年公务员的研究中,社会认同范畴的引入,将使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呈现出一种严肃、多元而真实的学术面相。在该书中,社会认同所指向的主要不是社会其他阶层对青年公务员的认同程度问题,而是立足于探讨青年公务员作为一个群体其自身主观上所知觉到的“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党的政策制度、自身的身份地位、利益分配格局等方面的认同情况,研究由此折射反映出来的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考什么样的青年公务员才能获得当代民众的广泛认同,进而探寻实现这种应然目标的各种形塑途径和具体机制。” 显而易见,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推进这一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忠诚度,提高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培养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水平,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富有知识的并能对处理社会事务具有敏锐兴趣的个人品质。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个部分群体的身份是由其所属的整个群体塑造的。作者从实际调查所获取的充分数据和典型事例中,极为细致地阐述了青年公务员如何在观念和行为上有目的地改善自己所属的整个公务员群体的形象和地位,并由此上升为青年公务员群体的价值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高度契合。这是一种关于人性微妙而深刻的探析,更是一种致力于达成把这一特定群体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社会认同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高度一致起来的理论共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社会利益关系、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主要组成力量,公务员尤其是青年公务员群体如果没有高度的社会认同,就很难正确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因此,对公务员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而需要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横断面上做出新的开拓。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确立了自己的选题意义。
显然,作者有所着力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寻找一种共通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不仅以此突破了青年公务员传统研究模式的局限性,而且通过较为典型地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使得定性与定量分析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更为完善的统一。在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青年公务员研究中,这种实证特点突出的社会调查方法长期不被重视。虽然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选题必须建立在全方位描述青年公务员职业特殊要求的实证基础之上,但是精英群体进入学术视野所表现出的某种复杂性,却容易使这一研究在体例和格式上经常保留一种刻板面孔,从而在微观层面上忽略青年公务员作为鲜活个体的时代发展以及相应条件的培养。
总体而言,作者从青年公务员的价值观念认同、政策制度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利益分配认同、行为过程认同等五个方面,构建起了社会认同理论在这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分析框架;从思想政治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党史党建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不断探求一个为新的理论运用求证的更为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从个体访谈和问卷调查入手,努力提升将这一理论用于指导实际生活的价值。这其中既有全局性的关照,又有细部的考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