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梅
连平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称连平州,曾有“声名文物冠珠江”之美誉。
据史载,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建连平州,取名连平,取九连山从此平安之意。清雍正年间,改为“散州”。清宣统三年,改州为县。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成立河源市,连平从此属河源市管辖。
一
连平属客家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收藏、陈列于县博物馆的数以万计本地出土的文物,印证着古人在这里留下的原始文明和绵延不断的历史。而连平境内的古遗址、古村落、古建筑等更是具有岭南地方特色,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些文化遗存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连平厚重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黄潭寺遗址、朝山遗址、文天祥二女墓、合水塔、东山塔、圣迹苍岩等等,都是连平古文明的主要标志。
在连平境内保存基本完整的古村落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有大湖寨、夏田村、司前寨等。这些古村落大都依山靠水而建,村落布局较为零散,以群屋而居,巷道相连,门户贯通,守望相助。许多的村落、围屋屋前都有半月形池塘,与居屋形成阴阳格局,亦有调节小气候及防火功能。屋侧种有一株或数株古榕,有的还有护河、楼角等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
连平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在北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自然、气候和地方文化等诸因素,形成各自的建筑特色,如油溪茶壶耳屋的茶壶耳形外墙、大湖白云楼的硬山式楼角、陂头谦吉楼的多重楼角、元善江氏老围的多重半圆形围屋、高莞桅杆屋的方形围屋等。又如陂头喜用方形楼角建筑,忠信多建方形、回字形围屋,元善、上坪、隆街多建半圆形围屋等。这些古建筑,宋、元时期的已不可寻,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始建或重修的,只有个别建筑或构件上,保留宋代遗风。大湖寨就是其中之一,其始建年代为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但其保存至今的则是经过明清多次修建的祠堂,个别祠堂的建筑形式多少仍可以看到宋代建筑的风格。忠信合水塔,建于明末清初,但是从塔身的装饰中可看到宋塔的风格。
据统计,连平县域的古遗址、围屋、楼角、府第、寺庙、桥、塔、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298处,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平悠久历史的稀世鉴证,蕴涵着一个族群特有的精神价值。
二
连平境内绝大多数是中原汉族后裔,属于客家人,多数自南宋至清末,陆续经福建、江西等地辗转迁入,在带来中原文化的同时,又融合地方文化后留下并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迫于战乱,辗转迁徙,在新的环境生活,生存使得客家先民对血脉的绵延极为重视。为了祈盼家族的繁衍壮大和人丁兴旺,客家先民借传统的元宵赏灯风俗习惯,以“上灯”谐音“上丁”的取意,即上族谱,以及拜祖敬宗的客家情结,来庆贺家族发丁的情怀。这一形式年年沿袭,便形成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吊灯习俗,后来部分客家人陆续移居忠信,同时受区域风俗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忠信吊灯习俗。忠信花灯也是在这种习俗下得以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一直以来,忠信花灯秉承着中原花灯艺术之精华,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实践创作,使得忠信花灯具有独特的风格。花灯的结构下圆上方,方的灯盖,有四角、八角、十二角之分,寓意四通八达;圆的灯身,寓意团团圆圆。花灯的纹样有“山水花鸟”“连年有余”“龙凤呈祥”“金鸡报喜”“和合美满”“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竹报平安”等传统题材,寄寓了民间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1999年,连平县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忠信花灯,正式确立每年大年初九为一年一度的忠信花灯盛会节日。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八届“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擦亮地方文化名片,作为连平客家文化精粹的忠信花灯更是美名远扬。
2011年5月,连平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6月,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忠信花灯节被省文化厅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特色文化品牌”,被文化部列入“全国春节文化特色活动”。目前,连平县正在申报和创建“中国民间文化(客家花灯)艺术之乡”。
除了忠信花灯,连平山歌、纸马舞、鲤鱼舞、春牛舞、香火龙、哭嫁歌、踩龙、连平八音等民间艺术也颇具特色。截止目前,连平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种。
三
连平的文化在清代达到鼎盛,贤能辈出,科甲连连,仕宦显赫。清代有12人荣登进士,其中有5人被选入翰林院。何深、何廷楠“父子进士”,颜模、颜樾“兄弟同榜”,何多学、何深“叔侄同科”传为佳话。而清中期,更是出现了“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成为全国闻名的二十八世家之一,并以三代三刻碑,传承和践行“公生明、廉生威”三十六字官箴,为官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忠贞爱国而留名青史。
“三十六字官箴”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从政箴言、居官要领。官箴碑文的首刻者是明代户部侍郎兼山东巡抚年富,继而是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号贞庵主人)。之后,“三十六字官箴”便鲜为人知了。直至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颜希深任泰安知府时,偶在衙内的残壁中发现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顾景祥所刻的《官箴》碑文,感受颇深,遂将此碑重刻,并附以跋文,立于官署内西厢房,当作座右铭。嘉庆二十年(1815年),时任山东盐运使的颜检,依照其父颜希深泰安石刻拓本,重新刻石并跋其后,镶嵌在杭州治所大厅的墙壁上。道光四年(1824年),时任延榆绥道道台的颜伯焘,把其父颜检所赠之官箴拓本并自己写的一篇跋文,寄与长安知府张爱涛(字聪贤),请其刻石立碑,以广其传。可见,颜氏三代对于“三十六字官箴”的传承和传播,是功不可湮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颜氏三代,“三十六字官箴”这段从政者的千古箴言,也许就会永远消匿于历史长河之中了。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连平县城南山公园内的博物馆,馆中陈设的连平颜氏廉政文化展厅主要陈列了“三十六字官箴”和颜氏三代的题跋译文及颜氏三代传承官箴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颜氏廉洁从政的思想。据了解,依托连平独有的“颜氏廉洁文化”这一重要文化资源,把廉政教育基地融入博物馆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全省的廉政教育基地,这也是连平县委深入挖掘连平颜氏文化资源、打造连平颜氏廉政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举措,用这些史实教育现代从政者要树立“公廉观”、践行“公廉观”,以收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之功效。
现在,“颜氏廉洁文化”在河源已广为人知、深入人心,“颜氏廉洁文化”也成为河源市一个响当当的廉洁文化教育品牌。
四
今年年初,在连平县陂头镇夏田村的陆仔坑,一座气势宏伟、凸现千年历史文化内涵的广东燕岩六祖古寺展现在世人面前。落成仪式邀请了来自各地德高望重的高僧与爱好者们,共同见证了这历史的盛典。
广东燕岩六祖古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有1700多年。在中国佛教史上,慧能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高僧,被立为禅宗“六祖”。当时佛教各派内部,争夺正统地位的斗争非常激烈,慧能得法后,为了防人谋害,秘密连夜回到南方,长期隐居在民间,游各名山大川。他曾云游到陂头燕岩古寺,并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继续修炼佛法。隐居生活了十来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法师剃度出家,正式公开弘法活动。后来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慧能大师在燕岩古寺的弘法活动,把陂头燕岩所在地命名为“六祖坑”。后因谐音又叫“陆仔坑”。
燕岩古寺建成以后,一直由道行高深的大师主持。主持们带领全体众僧,传承天竺佛教之真谛,弘扬曹溪南华寺“六祖”慧能的禅宗思想,广开善门,造福百姓,创立基业。据古寺内珍藏的《重修禅堂碑记》记载,明朝有名的高僧妙峰大师曾在古寺传教。在一块残碑上,还有对东晋高僧慧远的记载。这一切都给这座寺庙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据介绍,19世纪50年代初,古寺的大佛像和其他众佛像仍保存完整。但文革时期,佛像均被毁掉了。燕岩古寺也曾因人为毁坏只留下残墙断壁,香火断绝。后由当地村民自发集资,按照原貌重修过。2008年10月,为了弘扬六祖文化,连平成立了广东燕岩六祖古寺重修领导小组,并呈报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批立项,经批准,2011年4月21日正式动工,目前已完成了首期工程建设,使之成为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祈福于一体的景区。
如今,古寺香火又起,也为忙碌的世人提供了一个洗涤尘心、平静心境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