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斌
随着河砂资源的不断萎缩和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非法盗采、滥采河砂的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水利安全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如何打破这一乱象值得深思。
受经济发展及行业竞争影响,最近几年,钢材、散装水泥等建材的价格不断下跌。然而,产值居建材行业第二位的砂石,却一路逆势上涨,至今未见下行迹象。价格的攀升,使非法盗采、滥采行为屡禁不止,不仅河道生态环境与河道安全不堪重负,且河砂资源已近枯竭。
一路高涨的河砂价格
砂石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占比达80%左右,其中又以河砂使用率最高。2011年至今,我国砂石行业表现出需求量大且持续增长、供应吃紧、自然储量殆尽等特征。据中国砂石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砂石用量从1981年的不足5亿吨发展到2013年的120多亿吨,年产销量增长了20多倍。“按照国家基础建设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预计砂石的用量仍可能将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认为,与此同时,砂石资源却在不断萎缩,产能缺口还会存在一段时间。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使河砂一路高唱“涨歌”。
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韩继先在2013年底的一次行业内部会议上指出,2013年全国中砂价格涨幅近30%。广东省住建厅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省河砂平均市场价格为60.52元/立方米; 2013年平均市场价格近100元/立方米。在广东,河砂持续涨价甚至引起下游行业的集体反弹,政府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干预。2013年,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先后两次针对河砂涨价作出专门批示,“要切实维护河砂价格秩序”。
无处不在的疯狂采砂
市场的供不应求,价格的快速飞涨,使得曾经毫不起眼的河砂摇身一变成为了“软黄金”,刺激着采砂行业的畸形繁荣。
据知情者介绍,开采河砂可谓是一本万利,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投资规模小。只要随便购买一艘采砂船,开上河道就能够随地开采。以装载量200立方米的砂船计算,两小时左右就可以挖满,按市场价每立方米70元左右算,两小时就可以获利一万多元。稍微大点的船,一夜获利10万元以上都不在话下。
在高额利润驱动下,各地大大小小的河道中,非法采砂船四处横行。近期据媒体曝光,在韩江上游,仅仅2公里长的铁东河段竟然有13个非法采砂场(点),整条河段的河水在晴天下一片浑浊泛黄。在这些采砂场(点)中,有的甚至动用了2至3部勾机在连续作业,十余辆满载河砂的载重泥头车在村道来往穿梭,卷起一阵阵的泥沙尘。
早前有媒体爆料,韩江潮州段非法采砂情况严重,当地水政部门开展的清理整治行动常常受到暴力阻挠。曾有执法人员在截停非法采砂船时,船主拿着竹竿就跟执法人员动起武来。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受非法采砂影响,韩江很多河段水情变得十分复杂,每年都有不少人因此溺亡。
湖南,三湘四水、河港纵横,是河砂资源大省。2013年10月,长沙市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曙调查发现,“在长沙市宁乡县青山桥镇,挖堤、挖田、挖山、采砂和洗砂成了第一产业,各类采砂场就有十几个,周边其他乡镇也是这样。”
湖南省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办公室在2012年公布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洞庭湖区年采砂量为7000多万吨;3701艘采砂船中,无证采砂船1575艘;2979个砂石场(码头)中,无证砂场(码头)1534个;近6亿立方米采砂尾堆分布在湖南境内各河道和洞庭湖区。
难以承受的环境之痛
比挖砂船更可怕的是吸砂船。“那就是一个超级吸尘器,直接把水底的泥沙、小鱼小虾和水生植物全部吸进去。”知情人士形容,吸砂船所到之处就是“三光”式的“毁灭性的破坏”。与此同时,如果在航道内开采及乱堆乱弃,还会改变水的流向流程,恶化航道条件,威胁通航安全——非法采砂,对采砂者来说,利益巨大;对社会和生态而言,危害难以估量。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黄本胜曾经分析,过度采砂会使河床形态发生急剧变化,河床严重下切,改变流势和河势,掏空堤脚和桥墩基础,影响堤围和桥梁等涉水建筑物的安全等。有水利专家也指出,河砂资源具有涵养水分的功能,有了河砂才能保护河道、储存水源、过滤污物、维持生态平衡。没有了河砂的涵护,河道自然生态损失是无法计量和估算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湖南的湘江干流上,像橘子洲这样的沙洲并不鲜见。然而,非法采砂可能会让这些经千百年形成的沙洲毁于一旦。“湘潭的杨梅洲被挖掉了三分之一,易俗河白沙洲只剩下一半了。”一提及此事,当地老百姓无不痛心疾首。 “湖南再这样大规模挖砂的话,对河流生态、航运安全的影响就太大了,多少年都恢复不了。”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监督处处长刘帅忧心忡忡地说。
在福建,由于过度采砂导致河砂采补失衡,闽江下游河床刷深下切,水位下跌,部分河岸崩塌。同时,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咸潮上溯趋势明显。受河床下切影响,闽江下游在水口库区至闽安峡谷河段形成深槽,降低了闽江下游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交换能力,不利于污染物向闽江口海域扩散消减。污水团回荡上溯,还会对上游水源地的水质造成污染。
山东牟汶河作为莱芜市的“母亲河”,一直默默地哺育着这座城市。但就是这样一条“母亲河”,近年来却一直遭受着过度采砂的侵扰——河砂资源已面临枯竭的危险,过度滥采已使这条河流不堪重负,安全隐患令人堪忧……
为了破解这些乱象,许多地方开始发布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划定禁采区,规范采砂行为。据水利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北京、河北、湖南、福建等27个省份先后以地方性法规等形式对河道采砂管理作出规定。
2013年底,长江水利委员会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亦先后印发采砂管理办法。今年3月21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对河湖非法采砂的行政执法,强化可采期与可采区的现场监管,保持对非法采砂的高压严打。
不过,无论采或不采,已不再是问题的根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赵顺增甚至认为,“禁采根本没必要,再过几年,中国就没有天然砂了,北方已经挖不出好河砂了,长江流域也就湖南、江西还剩一点,也快挖光了。”
解决问题看替代产品
“河砂不可能满足市场需求。”韩继先指出。现在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已出现天然砂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无资源的状况。
“要‘堵更得要‘疏,非法采砂屡打不绝的根源在于供需失衡。”福州一名砂石资源管理人员提到。据业内人士统计,每年福州市建筑市场河砂需求量有1000多万立方米,但是2013年闽江下游采砂控制总量只有218万立方米,如此大的一个缺口给非法采砂者留下冒险空间。
在广东,据专家分析,广东建筑市场年需砂量逾亿立方米,而广东境内四大江河北江、西江、东江、韩江的年采砂量仅有1500万立方米。庞大的需求与紧缩的供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导致盗采现象的猖獗。
如何破解这一供需矛盾?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鼓励发展机制砂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所谓机制砂,是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机制砂原料充足,“只要有石头的地方就可以生产机制砂”,城市建筑废料和矿山尾矿也可开发成机制砂原料。
相较于河砂,有专家指出,使用高品质机制砂还能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2013年我国混凝土产量完成21.96亿立方米,如全部使用高品质机制砂每年可节省约1亿吨水泥,而且每减少1亿吨水泥产量,大约可以减少8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过,虽然我国早在2011年就已经出台机制砂使用标准,但是生产技术标准、行业准入条件还是空白。而且全国尚无统一管理砂石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既没有将砂石作为工业产品纳入统计范围,也没有全国统一的生产与应用标准。
2013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砂石土矿开采及管理现状调研,意图摸清砂石土矿开采及管理基本情况,加强砂石土矿开采管理。工信部已委托中国砂石协会制定《关于促进机制砂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和《机制砂石生产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亦拟订了《建设用砂石矿山开采准入条件》。“有了这些‘国标,机制砂推广应用将更加规范。”业内人士指出,河砂市场的乱象或将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