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生
摘 要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初级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深入调查了解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影响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各种因素,以便寻找体育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习惯 中学生 养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情况,提出培养初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共向本校学生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100%;(3)数据统计法。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运用百分比统计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体育锻炼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人参与体育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习惯的养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有:(1)习得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2)情境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引发的。(3)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4)两极性。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习惯要促使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促使其变化。(5)愉悦性。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在全身心的忘我运动中,与其说是身体的运动,倒不如说是舒适的心情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快。
3.2 目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表1,表2)
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有良好的动因,普遍认为体育锻炼能强身键体、丰富生活,能使心情愉快,这与新课程的目标基本一致,说明新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能认识到体育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较高主见认知和积极的态度。中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情况与此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的女生,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男生差,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3.3 学校因素对初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3.3.1 中学生课业负担因素对初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影响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功课忙”和“没伙伴”(表3),这主要原因还在于初中学生面对着升学考压力,而体育虽然已被定为升学考试的一门科目,并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在中考中所占分数太少,在众多的文化考试科目中被学生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因此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育锻炼,促使他们的身心能全面健康地发展,学校教育必须设法减轻初中学生的文化课升学考试压力。
3.3.2 中学生校长因素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校长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就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这项工作予以支持,给学生创作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学生参加并重视体育课,鼓励和提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重视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予以奖励,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氛围。
3.3.3 中学生班主任因素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班主任对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威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具有做出能够影响学生决断的能力;第二,让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或是受到阻滞的能力;第三,就是班主任的影响力。所以,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3.4 中学生体育教师因素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等用体育课、业余训练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要作为一名能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以下几点:(1)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2)体育教师要有一个平常心。教师面对的是普通学生,而不是专业运动员,而且每个人的运动才能有很大的差异。对学生应多鼓励,少呵斥,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让他坚持学下去、练下去,从而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3)体育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所需要的,随着人文修养的提高,体育课会更加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够表现出体育的文化底蕴,更进一步表现出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魅力,会更加吸引学生。
3.3.5 中学生同伴因素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同龄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称之为同伴关系。从这种关系中,同伴形成的团体常常是学生中的主要参照群体,它有不成文的但又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团体规范,对其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抱负和行为都有直接影响。喜欢体育活动和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希望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可以带动周围的伙伴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大家共享运动的乐趣。
3.3.6 中学生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因素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他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虽然这只涉及到一少部分学生,但是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一部分同学来到运动场边,先是观看,也许紧接着就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产生兴趣,促使下一次的体育实践。
3.3.7 学生体育课因素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体育课是学生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不同,它涉及到每一位学生。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课的形式、教师采用的教法、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体育课是否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都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上课只是限于性别,并没有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授课,往往会造成开设竞技性比较强的项目时运动素质比较好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运动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达不到要求,产生挫折感。在中学也可以采用按兴趣分班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运动逐渐产生兴趣。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侧重娱乐性、健康性和竞技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4 促进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
4.1 减轻中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贯彻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轻学生由升学考试带来的沉重的学业负担,使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4.2 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通过体育教学与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学内容应丰富、活泼、有趣味性,能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苦中有乐,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运动欲望。
4.3 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密不可分,如教育引导、体育设施、教学内容、周边环境等均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为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改革体育教学课程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依赖性很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很少,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增加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周边环境,多组织一些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安排有特长的老师或学生进行指导,举行一些符合地方特色的学生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提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让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65-78.
[2] 尚成,李再兴.对个体终身锻炼的微观审视[J].体育科研(上海),2001.
[3] 杨贵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J].中国学校体育,2003.
[4] 王更生.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理论思考[J].体育科研(上海),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