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4-11-18 05:43殷建伟
河南医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卧床髓内股骨

殷建伟

(安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多为高龄老人,且其全身健康状况较差,若仅采取保守治疗往往会引起卧床时间加长,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1]。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有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法[2]。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将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4~79 岁,平均年龄74.9 岁。所有患者骨质疏松指数均在3 级以下,骨折原因均为跌倒所致。根据治疗方法将34例患者分为两组,即人工关节置换组14例,内固定组20例。对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且一般状况差的患者进行剔除。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 线或CT 检查确定骨折类型,结合骨质情况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的骨折,均采用皮牵引对患侧肢体进行制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若发现患者有内科疾病,需请内科医师进行会诊并积极治疗;治疗前1 d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术前30 min 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麻醉采用全身麻醉。

1.2.1 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后,取侧卧位,逐层切开股骨头直至关节囊显露,并将关节囊纵性切开,髋关节脱位后,对股骨头做截骨使股骨头暴露,处理股骨臼,做股骨髓腔开髓,使骨折复位,并重建股骨粗隆,使用髓骨腔锉刀扩髓后,安装假体试模,确认型号后选择对应型号的股骨柄模型采用骨水泥进行固定,再将髋关节进行复位,最后无菌包扎。

1.2.2 内固定法: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患侧支向内收,确认骨折的移位方向后,在C 臂透视下采取闭合法牵引复位。若该方法失败,则行切开复位法,选取切口后,沿股骨干方向置入导针,沿着导针方向进行扩髓,随后连着髓内钉同时插入手柄,将髓内钉钉入骨髓腔。安装瞄准器和钻头套筒,选取合适的螺旋刀片打进股骨颈,确认复位结果满意后,锁定螺旋刀片,并在股骨远端安装螺丝钉,且安装髓内钉的尾帽,对道口进行冲洗,最后进行无菌包扎。

1.3 评估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Harris 评分;其中Harris 评分标准如下:①疼痛:无44 分,稍痛40 分,偶有中度疼痛30 分,可忍受、日常活动稍受限、但能正常工作20分,明显疼痛、活动严重受限10 分,跛行、静息痛、卧床不起0 分。②功能:跛行:无11 分、轻度9 分、中度5分、重度0 分;活动:能上下楼梯1~4 分、不能上下楼梯0 分,穿鞋和袜子轻松4 分、困难2 分、不能0 分,坐普通椅子1 h 无不适感5 分、坐高椅子30 min 无不适感3 分、坐任何椅子都有不适感0 分,乘坐公交车辆1分。③无畸形,屈曲挛缩<300°、内收<100°、伸展内旋<10°、肢体长度相差<3.2 cm 得4 分。④前屈>90°、外展>30°、伸展外旋>30°、伸展内旋>15°、内收>20°各得1 分。通过随访,及时了解并记录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定量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比较(±s,min)

组别 n 手术时间 卧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14 96.01±31.34 26.23±3.17内固定治疗组20 96.54±32.41 56.21±1.5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s,mi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s,min)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人工关节置换组14 58.34±10.81 22.42±11.31内固定治疗组 20 60.21±11.02 39.61±21.64*

3 讨论

对于股骨粗隆间的骨折以前采取保守治疗法,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死亡率的上升[3]。自1980年开始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该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同时克服了固定治疗法可能带来的风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优势。张寿等[4]对过去10年间就诊的260 余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 岁以上,其中142例患者取得随访资料及Harris 评分情况,结果显示早期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可以减少并发症并加快恢复进程,其中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更适合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本文结果表明,人工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李际才,刘平均,李志跃,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9):692-693.

[2] 吴元勇,郭金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1):1243-1244.

[3] 靳艳斌,罗润明,李兵.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加长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2):78-79.

[4] 张寿,陈文远,邢势.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7(29):1598-1600.

猜你喜欢
卧床髓内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