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淑黎,李自显,李丽平
(安阳地区医院消化科 河南濮阳 455000)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和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弥漫性分布,可遍及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具有难治愈、易复发、有癌变倾向的特点。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明了,临床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U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联合益生菌可以提高疗效。本研究观察了美常安(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对UC患者的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安阳地区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的活动期UC患者113例,全部符合2007年济南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重度UC、合并严重感染、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者已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64例,女50例,年龄15~73岁,平均45.1 岁,病程0.5~8.0 a;对照组男68例,女44例,年龄16~72 岁,平均年龄43.3 岁,病程0.4~7.5 a。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1.0 g,4次/d。观察组餐后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用法同治疗组,同时口服美常安胶囊(韩美公司生产)2粒,3次/d;12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行内镜检查,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症状及不良反应;②炎症因子的测定: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8 h以上清晨静脉血2 ml,离心后取上清液,放置在-20℃冰箱内保存,待标本收集完毕,所有检测指标均盲法同期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试剂盒购于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
1.4 疗效判定 参照济南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肠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肠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各种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均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8、TNF-α和MIF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IL-8和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F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10的含量在治疗后则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比较(±s)
组别 时期 n IL-8/(ng/L) TNF-α/(ng/L) MIF/(μg/L) IL-10/(ng/L)112 35.6±5.4 30.9±5.1 6.3±7.2 39.2±6.1 114 51.7±9.1 45.1±7.2 11.1±1.2 21.7±4.6治疗后 114 23.5±4.7 20.7±4.9 4.9±0.8 55.9±7.7对照组 治疗前 112 50.9±8.3 46.5±6.7 10.2±0.9 19.7±6.9治疗后观察组 治疗前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腹部不适4例,食欲下降2例,恶心2例,均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7.0%(8/114);对照组腹部不适2例,恶心4例,食欲下降6例,均反应轻微,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10.7%(12/1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UC患者存在TH1分泌的促炎症因子异常升高而TH2分泌的抗炎因子异常减少[2-3],其中促炎因子包括IL-1、IL-6、IL-8、TNF-α、MIF 等,抗炎因子包括 IL-4、IL-10、IL-13等。IL-8是一种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活化因子,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UC活动性相关,且有预测UC复发的作用[4]。TNF-α是参与炎症性肠病的肠道炎症起始和持续的重要炎症介质,有研究显示其单克隆抗体 Infliximab对 UC有治疗作用[5]。MIF参与UC的发病过程,可作为临床上判断疾病活动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灵敏指标[6]。IL-10是由TH2分泌的抗炎因子,可有效下调巨噬细胞和TH1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7]。
本文联合检测了IL-8、TNF-α、MIF和IL-10因子,发现经过药物治疗后,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IL-8、TNF-α、MIF含量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含量上升,且在观察组更明显。结合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上述促炎因子的下降与抗炎因子的升高在UC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可明显提高药物的有效率,两者具有药物协同作用能更好的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胃肠病学,2012,17(12):763-790.
[2]王觅柱,邬彩虹,陈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及其意义[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5):362-364.
[3]梁皓天,宋静荣.TNF-α、IL-6、IL-8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92.
[4]张启芳,邱小芬,张翠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6):526-529.
[5]董玉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的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97-98
[6]贺海辉,沈洪,叶柏.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机与治法[J].南京中医药大报,2012,(6):504-506.
[7]赵纯成,周钢,李远洪,等.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3(11):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