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获取的黑洞

2014-11-18 07:37郝科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艳照策展知识结构

编者按: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附于网络,无时无刻,不管在哪。不管是办公室、地铁、公交车上,还是在住所、卫生间、楼梯,还是在广场、街道、公园草坪上,我们都在拨弄着手里的电子产品。看过陈凯歌《搜索》的人都知道,“人肉搜索”威力无穷。

当然,低俗的事情总能牵动我们的大脑神经,好莱坞“艳照门”就是其中一件。网络浏览可看成一种网络阅读,但网络阅读总不及纸质阅读来的酣畅淋漓,王功新和林天苗之子王上的新书《动机 23个艺术人》就值得一读。说到读书,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系主任王远就有话说了,《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一文一出,引来一片哗然。阅读的总体趋势毕竟是网络盖过传统纸质,这不,连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出APP了,趋势在这摆着,你不得不服。当然,网络艺术关注不可少,但实体展览落下了可是一件损失。展览走进胡同,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和三里屯大声展联袂奉献。不过,说到展览,主要得看策展人,策展人对于展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对策展人这个职业不太了解,或是想成为策展人,那就赶紧拿起电话报名吧:策展人培训班,期待你的到来!(文/白江峰)

事件概要

好莱坞艳照门事件中泄露的不雅照片继被黑客曝光、在网络疯传之后,又将被当作艺术在画廊展出。一个“无法删除”(No Delete)的展览于10月30日开始在美国弗罗里达州的CACA画廊举行。一同展出的还包括“后PC艺术家”XVALA从2007年开始通过搜索引擎收集的众多名人不雅照。

XVALA称将这个概念称作“可怕的搜索”。艺术家说:“在我们今天的文化里,每个人都渴望知道关于别人的更多事情……某个人的私人生活变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事,并成为了一些人谋利的工具。”CACA画廊主也表示:“这个展览的当代性在于它反映了现代人的面貌。我们都是‘使用者,最后也都在被‘利用”。

大家点评

我在写东西的时候,经常会上网去搜索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词条和信息作为参考。但很多次有的放矢的“搜索”初衷,到最后都会变味成一场漫无目的网络游荡—信息叠加着信息、链接背后的链接、弹窗、标题党、各种语焉不详的图片和动画的挑逗等等—在搭建搜索引擎框架时惯用的重复技巧面前,意识里点滴的“高大上”总会毫无悬念地倒戈向庸俗的好奇心一边。

“搜索”在改变着传统阅读方式的同时,也在制造着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从某个点发展出来的、松散的树状线索构成了新的阅读顺序,在“读图时代”的概念已被扔进昨日黄花的博物馆中时,阶梯状的书写结构也被归类进了不同的、条目化的信息之中—这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依附于高效而准确的当代观念,却又以快速的搜索作为入口,将有限的时间置入到了无穷无尽的“获取黑洞”中。而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也在这个“获取的黑洞”中变成一种模糊的存在状态:它即可以是无限丰富斑斓的此时此刻,也可以是凝聚着种种空虚的被动拖延。

“搜索”像隔板一样穿插在当代时间的缝隙中,并通过不同的载体构成了时间本身:旋转着的信号搜索图标、输入关键字后浏览器迅捷的反应速度等等,已经将我们看似主动的“使用者”身份,定义成为一个个帖服在不同闪动窗口前的忠诚奴仆,而对于信息无限的占有欲望所对等的正是当代知识结构下必然衍生出的“求知欲”,或者说是一种毫无节制感的“窥淫癖”。而“窥视的欲望”与“被窥视幻想”间同向而生的亲密关系,也构成了当下生活中最具信息化特征的庞大喜剧或闹剧,如“中国好声音”中拿捏有度的精致歌喉、“爸爸去哪儿”中以星二代的“天真”为画皮而欲盖弥彰的体制规则等等。(文/郝科)

猜你喜欢
艳照策展知识结构
关于策展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艳照”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艳照门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