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龙+刘超+余志刚
伴随大武汉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原本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江汉区唐家墩街道西桥社区,如今已是繁华闹市。
沧桑巨变,也给西桥社区带来了复杂的管理难题。这里不仅有高档住宅、精品写字楼、流光商厦,也有城中村私房、破产企业宿舍,目前仍有多处改建、市政等工程在进行。复杂的环境曾经给西桥社区带来过阵痛,但现在这里的管理井井有条、居民生活其乐融融,呈现出一派“平安家园、和谐家园、幸福家园”的美好气象。
新气象的产生,得益于武汉市委、江汉区委、唐家墩街工委、西桥社区党委一脉相承地对社区治理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步强化居民自治。多年摸着石头过河,西桥社区坚持“党委统领、社区搭台、党员牵头、居民参与”,渐渐发展到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部,下设自助物业服务站、新居民服务站、居民咨询调和服务站、爱心驿站、欢乐空间站5个服务站,形成了现今趋于完善的“一部五站”社会治理“西桥模式”。
物业“居民自己说了算”
“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打听一下治安状况,看一下卫生、人际关系等,都会翘起大拇指。这面子,是我们小区居民自己挣来的!”无线电厂宿舍小区居民张寿珍对记者说。
但前些年,许多居民却觉得在小区,看得不舒服、住得没面子。
据介绍,西桥社区许多居民小院落,一直没有物业管理;一些近年开发的小楼盘,因经营亏本,物业公司纷纷撤走,居民生活环境差强人意,成为一个社区管理难题。
以景桥小区为例。
景桥小区是一个300余户人家的住宅小区。曾经有物业公司,可由于经营不善,物业费收缴率不高,一直做着亏本生意,2008年不堪重负一走了之。弃管不到一两个月,小区内生活垃圾成堆、粪便四处漫溢、车辆乱停乱放、小偷乱窜,引发矛盾重重,居民生活深受其扰。居民严先生说,当时最高峰一晚上小区被盗了5辆电动车。
怎么办?居民向社区反映困难,请求解决。
鉴于房屋产权性质复杂、居民收入偏低,老城区物业管理存在一系列棘手问题。社区居委会一班人商量,有效解决老城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既需引入物业管理,还得正视大多居民缺乏物业服务消费意识的现状,引导他们逐步自愿接受质优价廉的自助式物业服务。
于是决定,由社区成立自助物业服务站,从景桥小区开始,在辖区逐步推行居民自助式物业服务的做法,并逐步覆盖全社区。
首先社区争取到街工委、办事处和区建设局、区园林局、区水务局和市路灯分局等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疏通小区地下管网、修建道路、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绿化环境、修建值班室和自行车棚等先期投入,让景桥小区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随后,问计于民。社区印发告居民书,由社区工作人员、门栋长、党员居民,一户户上门,宣传自助式物业管理,听取景桥小区居民意见,争取到绝大多数的支持。
2008年6月,西桥社区组建社区自助物业服务站,家住西桥社区的21名下岗职工成为首批服务人员,新“管家”正式入驻景桥小区。
社区、居民、自助站,三方“讨价还价”,定下物业费标准:大套每户每月20元、中套每户每月15元、小套每户每月10元,汽车停车费每月60元,电动车停驻充电服务费每月20元。
此后,自助物业服务又推行、覆盖到无线电厂宿舍等其他5个小区。
西桥社区随即成立理事会、监事会,与自助物业服务站形成领导、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确保了自助站的公益性、公信力。辖区居民物业费缴纳率高达98%以上。
流动人口乐当新居民
西桥社区现有流动人口3000多名,如何管理好这么多外来人员?西桥社区党委书记董守芝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弱化管理、强化服务,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2009年,该社区在武汉市率先成立了新居民互助服务站,把外来务工者纳入常住居民一样的服务与管理。现任站长雷蕾说:“我们把称谓也改了,不叫‘流动人口了,改称‘新居民。”作为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和社区居民一样,享受“同管理、同服务、同关爱、同学习、同劳动”的“五同”待遇。
雷蕾10年前来汉务工,现已在西桥社区购房定居。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她告诉记者,以前,租住在西桥社区的农民工只把这儿看成暂住地,对社区各项工作不愿配合:计生专干上门登记信息,他们不想开门;随地乱扔垃圾,社区干部上前劝阻,他们掉头就走。“要让新居民有归宿感,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体贴,积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新居民在武汉生活,大多面临“小孩上学难、大人务工难、保障落实难”等问题。
来自安徽六安的刘宝,1996年到武汉打工,一直住在西桥社区。几年前,他想把留在老家的小女儿接到武汉,一家人团聚。可是女儿工作的问题愁坏了刘宝。“孩子年纪小又缺乏工作经验,求职吃了很多苦头。” 一家人焦急无助之际,新居民互助服务站为她介绍了一份医药销售的工作。经过几年打拼,刘宝小女儿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农民工”。
不仅为新居民帮难解困,西桥社区在推选区人大代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各职能部门满意度测评等大小事务时,均邀请农民工代表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每月举办的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健康养生等讲座,农民工均可免费旁听;社区“爱心助困捐赠站”募集的善款物资,同样送到特困农民工和特困城市居民的家中。
2009年,西桥社区首开先河,欢迎居住在辖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员参加选举。经过公推公选和党员投票,万江南当选社区党委成员,成为武汉首个参加社区党委换届选举的外来人员。
真情换真心。农民工热情地投身到社区大家庭的建设中来,各种“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邻里守望都是一家人
近日,西桥社区“空巢妈妈”俱乐部的志愿者们,正在对子女刚刚上大学的居民进行重新摸底,准备结合各自的经验,对刚刚面临空巢的妈妈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他们调整突然闲下来后的心态。
空巢妈妈俱乐部,仅仅是西桥社区爱心驿站的10多个俱乐部之一。该社区自2001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爱心助困捐赠站之后,关爱失子家庭的亲情空间、关爱留守儿童和边缘青少年的爱心妈妈工作室、关爱空巢老人的空巢妈妈俱乐部等一批爱心互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由它们组成的爱心驿站,增加了社区居民交流的机会。
无论是自助物业服务站,还是爱心驿站、咨询调和服务站,骨子里都是居民自治互助组织。它们在社区的红火发展,印证了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诉求。
唐家墩街工委书记袁爱华说,西桥社区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自助物业服务站,发动居民自己当管家,满足了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求;综治维稳服务站,满足居民安全需求;爱心驿站,满足居民社交的需求;“新居民”服务站,满足流动人口对尊重的需求;咨询调和服务站,志愿者主动当调解员、咨询员,满足居民自我实现的需求。“居民自己当家,家园更有序了,居民也变和睦了。”
问题解决在社区,矛盾化解在初始。
今年初,西桥社区里一家服装厂因拖欠工人工资,引发3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堵塞交通。咨询调和服务站的志愿人员迅速出动,兵分两路了解情况。服装厂因经营困难,无力及时调集资金发放工人薪酬;工人无钱回家过年,又担心年后再来服装厂人去楼空,情绪激动。志愿人员耐心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服装厂承诺拿出部分资金让工人们回家过年,年后再一次结清,由社区党委监督执行。工人们先回家过年,年后领取余款,不再来汉的申请汇款,社区党委承诺担保。一场危机,短短两个小时化为无形。
记者在西桥社区采访,听到了太多关于爱心、奉献、团结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多是社区党员、热心居民,他们是和谐社区的脊梁。66岁的老党员顾静华,创办乐邻绣坊,无私传授汉绣技艺,陶冶居民情操;70多岁的“小区总理”张素珍,在小区建立党支部,呕心沥血改善老旧小区环境;新居民雷蕾10年无私奉献,做心理咨询,带领新居民开展公益活动……
若将“五站”比喻成接着地气的手与脚,那么“头部”——社会管理综合服务部,就是社区治理的“龙头”,核心则是社区党组织。江汉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许华说:“这个龙头,不仅承担对社区居民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与服务,也保障着各居民自治组织不偏离轨道。”因此,社区治理中,党委、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多元主体的协同、自治、自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形成了一股合力,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安定有序。
据了解,“一部五站”模式目前已在唐家墩街全部覆盖,并逐步推广到江汉区其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