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从单应桂的“传承”到“无常之常”:展出“热”了?
一块造型峥嵘的乌木,歪歪曲曲向着天上伸展,奇、瘦的枝干古怪的侧伸,乌木表面刷满油亮的油漆,乌木外包裹上一圈圈的“年轮”,取名为《木本心》;天花板上横挂着一棵苍劲的松树,虬曲的根须,枝桠自然伸展,而树干的中间部分则经过旋切加工,像卷轴一样缓缓展开,切面微微泛黄,呈现出经年累月的感觉,叫做《一个松》;更意味深长的是一张细瘦的黑色铁桌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白色骨头,这些骨头形象原始,头骨、腿骨各种部位一应俱全,被放置到昏暗的角落,这幅作品叫做《利刃》……
以上为10月12日下午2点在山东时代美术馆举行的“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展览中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分布来自于艺术家邵译农、郭工、张永见。展出中亦有不少行为艺术表演,各大院校的艺术学生做着“稀奇古怪”的动作,缓缓站立或者游走,挑战了济南市民的视觉神经。
除了独到的艺术理念,提供社交平台,寻找自己的精神同类也承担了此次展出的另外一个功能。展出中丁炜、郭工、郭燕、何多苓、贾真耀、李勇政等二三十位艺术家的到场为这次展出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一是来看别人的作品,二是想有机会和前辈请教问题,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前来参观的一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
随着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等重要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艺术展出近些年在济南轰轰烈烈。在“无常之常”展出一天之前,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传承——单应桂美术作品巡礼展”于10月11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展出山东省著名女画家单应桂不同时期的作品137幅,现场记者看到一大批的美术系学生蜂拥而至。“一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二是山东画坛的名画家几乎全部出动,想一睹风采。”参观学生告诉记者。
而这样间隔时间不长的大型艺术展出在济南越来越多了起来。“周六中午,我在泉城路新华书店做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沙龙讲座,便与分别来自北京和长沙的媒体朋友相约,他们是专程来济南到省博看古代沉香展的。晚上老友参与导演的《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在山东剧院上演,京湘的朋友一同前去观赏了;回到家,省美术馆郭老弟发来微信说,张大千艺术展周日10点开幕。今天(周日)上午,他们在省博品了香席,看了沉香展,下午带着余香去看张大千那狂放不羁的笔墨。这还没完,位于齐鲁软件园的品聚书吧的小王给我电话让我赶过去参加那里举行的世界小提琴名琴鉴赏及演奏音乐会……”这是2014年4月份老济南作家、《济水之南》作者牛国栋的一条微博。
“济南的演出和展出越来越多了!”热爱话剧的山艺学生陈晨几年前曾需要往返京沪,去观看话剧,“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的艺术展览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2010年荒木经惟的摄影展,我便和同学结伴去的上海。现在济南的艺术活动丰富多元了很多。”
现场趣事:
艺术展成为另一桌“团圆饭”?
单应桂先生的作品展上,记者见到了之前曾经的采访对象陈凤玉、张鹤龄、王晓辉、徐玉华等诸多知名画家,这些业内的顶尖人物自然是寻常不得一见,展出成为一个交流平台。
“艺术展现在变成了另一种‘精神团圆饭。比如你特意约见几个人,或者想要见到某些人,往往有些麻烦。艺术展、书吧等能聚拢起品位、趣味相同的人,并迅速因为精神上的共通性达成对话或者社交。”济南品聚书吧总经理徐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这么评价。
展出的“轶事”不可不谓数不胜数。苏州虎丘南社、“泰州四侯”重要成员韩亮侯便在演出现场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
当时韩亮侯和李叔同同在东京留学,一日,韩亮侯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韩一时不免诧异:“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呢?这门票又怎么会给他买到的呢?”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这人便是李叔同。而歌德与贝多芬的友谊据传也有音乐会和画展的不少贡献。
展出同样使济南的各种圈子迅速找到交集。2013年“十艺节”期间省博物馆的达芬奇画展是济南影响力颇大的文化事件之一,《齐鲁周刊》派记者前往采访,并以此为封面制作一期选题。一年之后,2014年3月,本刊记者采访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文化、旅游、商业贸易活动促进部首席驻山东代表卢卡,正好携带这期报刊。卢卡十分眼尖,指着图片上围在《达芬奇自画像》前面的某个后脑勺,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就是我!”而到了六月份,本刊记者前往品聚书店采访,徐欣又翻看着卢卡的报道说:“这是我的朋友,他和我们一起参加过艺术活动。”
“之前谁会花钱去看博物馆?现在的确有了很大的变化。”王雁南说。王雁南是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的女儿,在文革中长大,1982年前进入文物拍卖领域,帮助创立了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公布的2013年全年各场拍卖会中,统计了这些展出。其中仅四季拍场就有各种专题:近代书画系列,齐白石《秋光山居图》、谢稚柳《五松图》、杨虎城《楷书》;当代书画系列,冯大中《觅》,范曾《神童放牧图、行书七言联》;古代书画系列仇英《坐谈风云》、项圣谟《花卉册》……
艺术品收藏爱好者邹女士向记者介绍,如今一年下来全国举行的各类大型艺术展览多达数十场,“艺术会展内容比较丰富,将许多风格迥异的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不论是艺术品爱好者,还是收藏家,都可以在现场与艺术家直接交流,甚至可以直接购买其作品,这无疑为艺术知识的普及,以及艺术品的市场流通构建起良性的流通渠道”。
展出的未来:
如何正确使用公共空间
对于艺术家而言,参加艺术会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作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以借助艺术会展搭建的平台,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的艺术品信息。绘画艺术家杨路家告诉记者:“在业内,不仅艺术家会关注这些展览,专业的艺术机构、画廊、策展人,甚至是博物馆也会对此十分关注。”
正因为艺术展览的数量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容繁杂、展会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邹女士对此直言:“有些会展不仅参展艺术家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在展会内容、场地布置上也十分随意,不利于艺术品的推广。艺术展览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并不意味着艺术市场的繁荣,关键还在于高质量。”
近日,当代艺术家舒勇第55届威尼斯中国馆参展艺术作品《古歌砖》挂牌上海文交所。《古歌砖》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征集了数千条反映社会生活百态的代表性话语,从中选择了1500条,通过谷歌翻译出来,分别嵌入特制的琉璃砖内,每块砖规格和长城砖一致,并用这些砖砌成一堵墙。
1500块“古歌砖”呈现出当代中国丰富的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变异,组成的一道墙也客观呈现了中国艺术表达与国际交流的相互误读和障碍。
当代艺术在中国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在野蛮生长。资源狭窄是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困境之一。艺术赞助匮乏,收藏家稀缺,政府支持有限,社会基础薄弱是当下艺术发展的现状,短期内也无法解决克服。
展出一定程度上让作品的流通、投资、收藏有了保障,进而艺术品可以走出小众圈子,让更多的公众、企业、社会机构将其作为一项资产配置来投资、收藏,给当代艺术品市场带来不少积极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开放、互动、分享的精神和价值观逐步成为共识,艺术让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互动成为可能,将会开启新的艺术社交时代。艺术社交时代的特征是在艺术创作、展览、传播和收藏四个阶段的社交化,艺术机构的定位也将发生变化,艺术产业成为信仰产业,其兜售的不是一张画、一件雕塑和任何一件作品,而是一种追求极致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舒勇说。
而作为公共空间,展览模式在中国也渐渐发生变化,除了现场展示还要考虑传播;不仅仅是视觉呈现,还是知识生产与互动传播。通过对某些特定艺术品的讨论、关注、对话甚至收藏,成为某种艺术和社会文化的推动者,在参与和互动中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