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周吉
这些日子,厉如是一直在寻找一块石碑。石碑刻于清朝光绪年间,与孟姜女的传说有关。
据考证,孟姜女的传说源自春秋时期齐国对莒国发动的一场战争。公元前550年,齐庄公派大将杞梁带兵偷袭莒国,兵败被俘。杞梁妻孟姜女前往莒国寻夫,见丈夫的头颅悬于莒城城墙,悲哭十天十夜,城墙倒塌,将杞梁头颅与孟姜女同时埋没。此事广为流传,渐渐演化成耳熟能详的孟姜女的传说。
据记载,杞梁战死在莒国都城西南门且于门,清光绪年间曾立碑以志,碑文为“且于门故址”,碑已不知所踪。这几年重视文化建设,县里准备将孟姜女的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找到且于碑,将成为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莒县的重要物证。
根据调查走访得知,文革前,这块石碑还立于县城的于家村村头。文革中,石碑被整体砸倒。此后,石碑去向无人知晓。还能不能找到石碑?厉如是心里没底。好在,他有时间。他是县文化馆的研究员,多数时间自由支配。
这天,厉如是正和几位老人聊天,手机响了,他按下接听键,对方说,听说你在寻找一块石碑?
是呀,你知道情况?
那当然!
碑在哪里?
先别问碑在哪里,我问你,找到碑有多少报酬?
要多少都成!
爽快!十万元,少了免谈。
我想尽快见到石碑。
好,我开车去接你。
开车来接他的,是一位60多岁的精瘦老人,姓于,在城郊居住。很快,厉如是见到了石碑。因为石碑被用做了房屋地基,只能看见背面和侧面,但是从材质和风化程度来看,必是且于碑无疑。
要不是我,你肯定见不到它了。当年石碑被推倒运到村外的渠边,准备砸了修渠。当时,我当石匠,虽然没文化,也知道这碑不能砸,就拖延干活进度,趁夜晚把它偷偷弄回家中。别看现在没什么,当时若被发现了,那可是丢命的事。后来,为保护这块石碑,我也费了不少心思。老于呷了一口清茶说。
厉如是一边听着,一边思考如何兑现十万元的承诺。当时他一激动就答应了,但文化馆没钱,即便有,也不会出。当然自己完全可以把情况直接上报给有关单位,可那样还是等于骗了人家。再说,老于保护石碑,获得一些报酬也是应该的。
厉如是决定自己出这些钱。他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几年前老伴意外身亡,家中的钱完全由自己支配。为了一个如此重要的文物,花些钱,他觉得值。可是他家中的存款只有八万多元,另外的两万从哪里借,他很是费了一番周折。
这日,厉如是带领有关人员来到老于家,问如何取碑。老于笑了笑说:“石碑根本就不承重,只要把旁边的泥土挖掉,平衡用力,就能拽出来。”几个人如此操作,果然成功。
冲掉碑身泥土,几个敦厚遒劲的大字出现在面前。虽然历经百余年侵蚀,碑文依旧笔画清晰,美中不足的是“且”字中间的两道小横被砸成了两个凹坑。
可惜了,太可惜了。厉如是喃喃自语。
你是为那个且字?这个字应该是和我同姓的村民砸坏的,因为“且于”谐音“切鱼”,不吉利,就有人故意把这个字砸了。老于说。
听完老于的解释,厉如是出了好一会神。其实,“且于碑”的“且”字,应读做“雎”,可是,这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后来,孟姜女的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老于也把钱退给了老厉。老于说,为保护这块石碑,自己投入很多,开始觉得要些报酬也理所当然,听说这些钱都是老厉出的,就把钱退还给了他。
自此,两人成为挚友。
选自《山东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