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
一位妈妈将十六岁的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拉到附近江边,说:“你上网我管不好你了,那我就去死。”随即跳入嘉陵江。接着,爸爸赶过来,踢打孩子,将妈妈的死怪罪到本已内疚至极的孩子身上,孩子随即也跳嘉陵江而死。
这位妈妈为何要自杀?她的生活还算不错,夫妻感情尚好。难道仅仅因为管不了孩子上网?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我的经验来看,仅仅因为孩子不听话,就足以构成一些家长活不下去的理由。
我曾点评过多起父母用死亡威胁孩子的事,在我看来,这样做简直是太极端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女孩来信说她爱上了一个很好的男人,但父母誓死反对,母亲因而患了心脏病,父亲则宣称,你们要想结婚,得踩着我的尸体才能过去。我约他们一家三口聊天,发现那位母亲的态度无比坚定,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糟糕男人”结婚,她简直是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我问她为什么反对,她讲了很多理由。最后,她说出了真实的理由,带着狂暴的愤怒。她说:“女儿原来什么都听我的,并且她向我承诺,恋爱前,一定会带那个男人给我看,我答应,她才继续发展。可是她背叛了我,她竟然恋爱半年后我才知道!”
依照心理学理论,这位母亲与女儿构建了病态共生的关系,女儿彻底顺妈妈的意,这让母亲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她的自我的核心感,而当女儿突然不听话时,她的这份无所不能感就被颠覆了,她的自我也破碎了,这就会让她有一种死亡感。她转而控制女儿,不惜你死我活,就是为了恢复她发号施令而女儿听话的病态共生关系。
但如此一来,女儿的自我就被摧毁了。所以,最终,这位女儿的选择是两败俱伤,她与心爱的男人分手,但此后她远走高飞,以这种方式彻底脱离了与妈妈的共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是在讲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并无敌意。并无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我因此恨不得杀了你!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
但这个策略,估计只有很成熟的大孩子才能做到吧,对于十几岁的少年,这个要求太高。所以,若想真正消除病态共生带来的家庭悲剧,父母必须觉醒。
【原载2014年10月30日《现代女报·成长》】
插图 / 恐惧 / 高 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