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令体的起源与发展

2014-11-17 09:02李莉
山花 2014年16期
关键词:酒令小曲大曲

李莉

词文学源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其后虽有所发展但终究没有超越宋人取得的成就。作为一种表现出鲜明音乐特性的文学体裁,所谓词的概念是在进入宋代之后才逐渐建构起来的。当词的概念正式确认之后,文人士大夫逐渐习惯用它指称晚唐五代以来的“曲子”,故又称为“曲子词”。当词文学发展到南宋之后,它己然成为一种脱离音乐演出实际、独立自由的文学体裁,在其之后可以分为令体、引体、慢体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表明词文学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形成系统。

作为词文学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令体是发展较为完备、产生较大影响的体裁。“令,又名令词、令睦等,词调或益牌的体裁之一种。今存以令字题名的,有长有短,有快有慢,但短而快速的占大多数。”宋词中的令体是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经由历代文人、乐师的共同努力才最终形成南宋时期的面貌。

令体的音乐属性分析

在中国文学的漫长发展历史中,词文学的历史轨迹是最为模糊的,也是最令后世学人感到困惑的。每一种文体的诞生都不是从天而降的,但同样如此,对于词文学中的小令进行系统、明确、清晰的梳理也将会是一件苦难的事情。在人们对于令体的认识中,作为词文学重要表现形式的它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音乐属性。导致这一特征的因素有很多,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人对于音乐传统的高度重视是后世所无法企及的。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儒家文人从“诗教”的目的入手,为古代的圣贤帝王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仅从这段文字中,后世所获得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音乐对于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更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使其能够为己所用,从而发挥音乐的积极功能。随着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以词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梁启超先生就曾这样评价词文学:“凡诗歌之文学,以能入乐为贵,在吾国古代有然,在泰西诸国亦靡不然。以入乐论,则长短句为便,故吾国韵文,由四言而五言,由五七言而长短句,实进化之轨辙使然也。”

在令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音乐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一点从孕育令体的源头就可以看出。总的来说,令引近慢四种体裁的源头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

其一是小曲,所谓的小曲范围相对宽泛,不仅囊括当时社会上流行于宫廷和民间的时调小曲、文人间相互唱酬的酒令,某些单独创作的琴曲也可以纳入其中。总的来说,由于小曲的演奏环境并不拘谨、严肃,其内容也多为反映民众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的大众化题材,小曲的作者在创作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时往往选用相对较为简单的曲调模式。在令体的发展中,由于其曲调相对比较简单、易于掌握、便于演奏,后世文人多有研究,使得令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最终形成一种体制完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章法可循的艺术形式。

另外一类则是大曲,这是一个相对于小曲而言的概念。仅从文字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小曲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掌握等特点,大曲则表现出体系庞杂、内容丰富、体制完备的形式特征。诚如《碧鸡漫志》所载:“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根据这段论述,笔者认识到大曲可以分为若干段落,后世词文学中所谓引、序、慢、近、令都是从此衍生、发展出来的。需要引起研究者注意的是,由于某些时候的演出活动并不能完全呈现出一部大曲的整体风貌,人们往往只能对其中的一小段进行欣赏。长此以往,人们对于大曲的认识由于现实原因的遮蔽逐渐退居次要位置,从大曲母体中孕育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伴随着令体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从文字层面和器乐演奏等方面的因素去审视令体并不能为人们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提供全面的知识介绍和情感认知。在笔者看来,令体的最终成熟,以及这一文学体裁得以从唐代大曲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其关键因素正是令的作者洞悉出隐藏于其后的音乐特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令体的音乐本质是真正催生令体走向独立的本质性力量,也只有当文人真正从令体的音乐属性入手才能驾驭这种文学体裁。令作为词文学“大家庭”中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它所走过的道路是十分漫长的。在令体的发展过程中,其音乐属性的存在是我们始终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这不仅是因为音乐属性是令作为词文学重要体裁之一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更在于只有当我们紧紧地抓住了令体的音乐属性才能够真正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认识令体的审美内涵做好铺垫。

令体的雏形及其起源

小令的发展与唐代大曲,以及流行于当时的酒令和时调小曲存在紧密联系。我们首先来看大曲,众所周知,汉魏至唐宋是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高峰。“唐大曲按散、慢、快的层次,其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和破。散序即节奏自由的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中序即节奏圃定的慢板歌唱,器乐伴奏;破即舞蹈为主节奏快速的高潮段落。”

根据这段分析,笔者意识到唐代大曲很明显地受到了前代音乐艺术的影响,主要是相和、清商、胡乐。而唐代大曲在具体的演出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配合着一定的歌舞表演、乐曲演奏等辅助手段共同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根据后人的考证,我们知道“使用‘大曲一名的唐代文献,主要有李林甫等人所撰的《唐六典》和崔令钦所撰的《教坊记》,其中《教坊记》中除了保留278首教坊曲之外,还列出了46曲大曲名”。

在唐代文人和乐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唐代大曲一度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唐代艺术宝库中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李唐王朝的统治旋即转入低谷,并最终消弭于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运动中。伴随李唐王朝一起走入历史的还有唐代大曲,当大唐帝国的声威不再驻留于中华大地之际,唐代大曲所赖以存继的土壤逐渐消失,但这不意味着唐大曲对后世的影响也消失了。我们看到宋代大曲无论是在曲式结构,还是对音乐规律的摸索、研究上都保持着高度的延续性、统一性。endprint

大曲在具体的艺术表演中主要是采取摘遍的手段,“即从大曲的许多遍中,摘取其中音乐优美焉又能囊为其讫的一遍或多遍,填词谱唱”。这一点在前人的记述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教坊记》中就曾明确记录了《千秋子》等曲名,而这一曲名本就是大曲曲名中已经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后人在据此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使其更为丰富多彩,呈现极为绚烂多姿的艺术面貌,无疑增强了艺术表现能力。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宋代文人在根据唐代大曲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对于唐代大曲进行了系统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保留唐大曲曲式结构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度的简化处理工作。这一转化不仅使得曾经被宫廷所垄断的唐大曲开始逐渐走向普通文人和广大的社会民众,更为重要的是直接为宋大曲营造出广阔的艺术生存空间。

一般而言,令体主要是作为大曲的艺术组成要件之一而存在的。从大曲到令引近慢的发展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影响首推大曲的不同段式在命名时充分借鉴了曲调。比如《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原本就是属于大曲的重要组成要件,只是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人、乐师将其从大曲的不同位置中采撷出来,才最终发展成为后世的令引近慢。当我们试图追溯令体诞生的源头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后世文人意识到它们所具有的音乐属性,并对其作为音乐艺术的规律、功能、社会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令引近慢等词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以令体为代表的词文学中,后世文人往往没有对其作为大曲构成元素之一的令引近慢进行重新命名,而是直接套用了大曲相应结构的旧名。以令体为考察对象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词文学的作者往往直接借用了大曲中相应结构的名称,我们才获得了从词牌名、曲牌名等文献信息中寻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帮助我们实现了认识令引近慢等体裁诞生的源头。

令体的发展及其演进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于令体最为重要的属性——音乐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深刻体会到并非是单纯的文学体裁而己,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机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令体在我们眼中就不再显得如此神秘。在褪去笼罩在令体上的神秘面纱的同时,我们还系统地梳理了令体诞生的历史过程,发现它和唐代大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宋代词人写就的词文学作品往往直接使用了唐大曲部分结构的命名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意识到作为词文学组成要件之一的令体具有严密的结构体系、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切都最终构成了令体得以在宋代词坛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并且使得令体在其日后的发展中始终秉承音乐性特质。

当令体从唐代大曲中逐渐独立出来之后,宋代音乐艺术对于令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就显得相对较为薄弱了。这是因为进入到宋代以后,令体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无论是文学创作令体作品时、亦或欣赏根据令体作品演唱的音乐时,都已经不再将其视为唐大曲的构成元素,而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对待。至此,令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真正以文学的面貌示人。

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填词名解》)。

后人多以字数多寡作为划分令、引、近、慢诸词体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词人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基础之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词人对于令体的认识已经从早期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论认识。

令体的发展始终与酒令、时曲小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一点不仅是令体文学诞生的源头,也在后世的令体文学的发展中充分拓展了这一体裁的表现空间。

就酒令而言,夏承焘先生早年就曾撰文指出令词起源于酒令的可能性。总的来说,所谓酒令就是在宫廷宴会上贵族为助酒兴开展的一项游戏。早期的酒令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模式,也缺乏一定的表现形式。进入唐代之后,酒令逐渐与宴会间表演的歌舞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而以曲子歌舞的形式呈现在参与宴会者面前。这就使得酒令节目中开始逐渐加入贵族士大夫的文人趣味,大批的文人开始加入到酒令歌辞的创作中。奢华的宫廷歌舞、高雅的文学趣味寻找到了契合点,这就为酒令的迅速发展和大量创作提供了空间。“其特殊的表演和创作形式无形中推动了唐五代小令的产生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一种单独的词乐体式——令体。所以,该时期的小令在曲式形态上或多或少带有酒令著辞的痕迹。”进入宋代,社会逐渐步入安稳、平和的恢复期,更兼市民文化的逐渐崛起,流行于宫廷的酒令逐渐被勾栏瓦肆的市民阶层所理解、接受,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令词的发展。

在最终成就令体文学今日辉煌的众多元素中,流行于唐代社会的民间小调也对令词最终走向成熟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笔者姑且将其称为时调小曲,主要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其一是流传在社会底层的歌谣小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乐的某些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二是随着唐王朝的崛起,在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乐曲,其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当中较为优秀的曲调在经过宫廷教坊的乐师、流连于秦楼楚馆的文人进一步地加工整理之后,最终凝定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合乎乐理,能够有效地表达创作者个人感情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在经过了唐人的辛勤浇灌之后,宋人逐渐从令词中洞悉出符合音乐艺术基本规则的曲调形式,进而最终成为被固定下来的曲调。当令词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就己然彻底脱离出来,成为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酒令小曲大曲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两宋大曲异同考
古人酒令花样多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让“最严禁酒令”带电生威
貴州大曲
貴州大曲
小曲
唐朝定居指南·贰 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