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双
摘 要:在中国,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不能忽略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居村农民市民化,对于全面小康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正确辩识职业农民、居村农民、市民、市民化这些概念,才能厘清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路径。
关键词:身份农民;职业农民;农民市民化;演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43-02
农民这一概念,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变迁不断深化发展,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都有着特定的含义。中国农民内涵沿着原始“农民”、个体农民、身份农民和职业农民的路径,逐步迈向居村农民市民化进程。
一、农民概念中的职业属性是自然的、分工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由于工具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更多地是向自然索取,从事采集野果和狩猎的活动。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对养殖动物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掌握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律,于是人们开始定居下来,专门从事农牧业活动。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的分工。这次大的分工对于人类生存、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有历史意义。相应地,原始的流动的“狩猎人”开始向定居的“农民”转化,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农民是“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经济大辞典》中将农民定义为“农民是个人或集体部分占有生产资料,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人。”这些定义都是侧重农民是一个职业的定义,就像工人从事工业生产因而成为工人那样,农民因为从事农业生产因而才成为农民,从职业定义上看,农民和工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马克思指出:“自耕农的自由所有权,对小生产来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土地的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土地的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1]此时的农民阶级又是封闭的、落后的。“每一个农户差不多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的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我们这里所说的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通常既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活他的家口的限度。因此,这个小农,也如小手工业一样,是在握有自己的劳动资料这点上不同于现代无产者的一种工人,是一种属于过去的生产方式的残余。”[2] 在上述农民内涵中,农民的概念是限于职业属性的,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成员。
二、农民概念中的身份属性是人为的、强加的后果
在西方语汇中,涉及农民的词汇还有一个词是peasant。刘文纪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该词来源于古法语,是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意思是“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思是“附庸、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的意思。因而peasant是代表一种低下的身份。因为当时卑贱者大多种田,这个词就与农业有了联系。不仅英、法、拉丁语如此,俄语、波兰语等欧洲语言中农民的词汇也有类似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英语词汇是Farmer,是一个职业的概念,指的是经营农场和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工匠、商人等职业并列。秦晖主张参照“工商业者”、“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之类的称呼,把Farmer译作“农业者”。从语言上考证,Farmer以Farm(耕种土地)为词根,强调的是职业的含义,农民作为人类分工的结果,首先是体现它的职业属性。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是身份农民而不是职业农民。1958年1月《户口管理条例》实施后,农民与农村户口紧密相连,固定为户口意义上的农民,为农民紧紧贴上了身份上的标签。农民与“贫穷”、“落后”、“弱势”划等号,成为“二等公民”。
三、由身份农民回归到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性选择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内部要搞好分工,只有细致的分工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分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分工包括人才的分工,要求农民由通才向专才转变。职业农民的产生和壮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农民包括职业的种地农民、职业的畜牧养殖人、职业的农业经纪人等。在发达国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应的农民是职业农民,他们拥有相当规模的土地,用现代化的农业工具从事农业生产,通过农业合作社等方式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农业经济效益比较高,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有的还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就发达国家的农民现存境况看,虽然仍留有少数农民,但很明显,他们的身份意义已经完全被职业意义取代,不再是卑贱的社会地位和不易摆脱的低下身份。目前中国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在城镇化快速进程中,中国有文化的、年轻的农民大量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是“993861”(老人、妇女、儿童)部队,由这些老弱病残的人搞农业,为中国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要让一部分热爱农业、懂农业的人去经营农业,获得比较高的农业收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求推动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当前培养职业农民十分重要和紧迫。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只有建立一支热爱农业、钟情农业、精通农业的“职业农民”队伍,农民小康、农业增效、农村繁荣才有真正的希望[3]。
四、未来中国居村农民是职业农民的新兴阶层共同体集合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曾指出,“农民是相对于城市来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如果整个社会城市化了,也就没有农民了。”[4]居村农民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职业农民、个体小农、农村商人,农业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在农村周围打工者等。伴随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农民阶层分化加快,居村农民已经从单一的种地小农阶层分化出工人、商人、创业者、中介者和职业农民等。居村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人口群。据统计,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是51.5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进入了城市型国家行列。照此发展下去,如果每年城镇化率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但即便如此,届时仍将有近6亿人是居村农民。居村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核心问题是,要让居村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方面与城市居民具有同等的权力和相同的待遇。endprint
五、职业农民阶层的形成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
市民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战争中,希腊人将俘虏变成奴隶,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而希腊人则称为市民,拥有广泛的自由。所以市民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奴隶的,是相对于奴隶来设定的,核心内涵是是否拥有自由的权利。当时的希腊主要由城邦组成,城邦不是现在的城市,类似于现在的农村集镇,包含很多农村地方,所以古希腊市民的含义不单单指城市居民,它是指拥有广泛权利,有充分人身自由的希腊公民[5]。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民的概念和农民的概念不是平行的概念,市民的概念外延要大于农民概念,市民是农民的上位概念,农民是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市民概念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拥有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自由权利、平等权利、参政权利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权益,如果一个人能拥有自身的权益,并能较好使用这些权利,我们就可以说他就是个市民,而不管他是农民、还是工人,抑或是商人。
在中国,农民市民化通常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它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指人们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也是一个职业转换概念,是指人们从农业生产作业者转为城市工业生产作业者;还是一个身份的概念,农民市民化意味农民进城后,享受城里人的待遇,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现代化是一个减少农民的过程,但是让中国众多的农民进城变为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城市居民是没有现实可行性的。一方面,中国“城市病”已经集中爆发,空气雾霾、水质污染、食品毒化、车辆拥堵、传染病流行,城市容纳人口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另一方面,农村“凋弊病”也正在生成。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粮食是比天大的事。现在农村大部分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人员,未来谁来种地成为大问题。当前农民变城市居民的拉力和推力都不足。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按照中国户口意义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划分,简单推进中国农民市民化进程,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系列问题,城市将会病得更厉害,农村也会渐入膏肓,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现代化也难以实现。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的概念,让市民回归本义,在积极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同时,也要关注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为农民就地市民化提供政策优惠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68.
[3] 孙成栋.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N].盐阜大众报,2012-07-22(3).
[4] [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
[5] 徐国栋.论市民兼论公民[J].政治与法律,2002,(4).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