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荣
摘 要:如何制定“达到消费者满意”产品的质量检验项目,这是困扰着生产企业的质量关键课题。即使准确掌握了消费者关注的质量特性,如何对质量特性进行优劣判定,达到检测标准与消费者的满意度甚至是忠诚度相契合,得需要企业对产品、消费者、市场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畅通的信息平台、质量的有效控制等关键措施。总之,指标检验是否适宜对于“产品达到顾客满意”相当重要。卷烟空稀头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个常见的质量缺陷问题,而端部落丝量是个怎样的检验项目,它对卷烟何种质量特性进行检定,其效果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检测项目的源起、检测方法、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对于端部落丝量作为检测项目的合理性、可执行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空稀头;检测;端部落丝量;烟丝结构
消费者吸食卷烟时,肯定不喜欢遇到端头空松一大截的情况,由于卷烟自身的特性,尽管生产时烟支没有空稀头缺陷,还是会在销售过程中(烟箱的磕碰墩摔等)或是烟盒在消费者口袋里挤压变形时,发生好烟变成坏烟的情况。因此,如何避免消费者遇到能明确感知并产生抱怨的空稀头烟支,切实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GB5606-2005《卷烟》系列国家标准增加了“端部落丝量” 的检测项目,通过对卷烟端部掉落烟丝情况的检测判定,进行相应整改措施的实施,减少卷烟空稀头出现的机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一、指标检测状况简述
其实,国外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视卷烟端部落丝的问题。早在70年代,美国就将“烟支端部烟丝掉落较少”作为检查烟丝长度的质量控制指标。英国LEGG公司、MOLINS公司,通过改进工艺加工、改造制丝线设备、卷烟机设备等措施减少碎丝率,以求达到良好的端头质量。
我国自推行端部落丝量检测以来,已有近10年的时间。200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明文指示:对卷烟端部落丝量指标暂时只检不判。目前生产企业执行的标准中,有的坚持贯彻落实国标要求,每检验批检查5组,每组超标则扣罚8分;有的则对检验扣分值进行了调整,或只检不判,情况不一而论。
二、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分析
国际上一般将测定烟支端部掉落烟丝的情况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旋转笼法,模拟卷烟在卷接机上的运动模式,测定卷烟在卷制和包装过程中烟丝损失量;一种是旋转箱法,模拟烟箱运输过程中的运动模式,测定卷烟在流通领域和在消费者口袋里所损失烟丝量。两种检测均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卷烟进行一定时间的振动或碰撞的方式计算端部掉落的烟丝量。
我国目前采取的检测方法是旋转箱法,即将20支卷烟放入箱内旋转120分钟,计算每支卷烟裸露端的质量损失。此种检测方式是模拟销售过程,预测成品烟支从企业到消费者的过程中掉落烟丝的情况。对于空稀头问题,企业对产品是“用心呵护”,从生产现场到库房出库,均小心谨慎、轻拿轻放;而销售领域却不一定能“同心协力”,商业仓库内烟箱发生磕碰墩摔的情况太过普遍,因此企业还要从卷烟质量与包装防护作用上下足功夫。此外,检测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掉落烟丝粘到检测方箱与样品烟支上的现象,进而影响到检测结果。
三、端部落丝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端部落丝量的大小与端头烟丝填充的紧密程度密切相关,要减少卷烟端部掉落烟丝的数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卷烟端头的密度。如果检测样品中出现一支空稀头烟支,往往会导致整组卷烟的端部落丝量超标。现行的检验方法中未将空稀头烟支进行挑选剔除,导致即使是同一机车同一时段的卷烟,由于烟丝填充不稳定或空稀头烟支,端部落丝量检测结果差异较大,没有规律性。
通过测试实验证明,烟丝结构变化和耐加工性能是影响端部落丝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烟丝整丝率越高,卷烟端部落丝量越小且变化趋于缓和;烟丝碎丝率与卷烟端部落丝量成高度正相关关系。卷接工序的喂丝方式、平整盘与刀头的对位、大小针鼓间隙、扩散辊转速等卷接机台参数的设置,也是影响端部落丝量大小的因素之一。此外一些生产细节:结存烟支储存时间过长、包装机台通道上烟包堆积过多发生碰撞、检测烟支空稀头较多时,均会影响端部落丝量的检测结果。综上所述,从原料、设备、操作行为各个工序多个环节,影响端部落丝量大小的因素过多。因此,端部落丝量一超标,关键原因很难及时排查清楚,有时可能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效应,整改起来较为复杂、困难。将端部落丝量作为一个现场监控指标不太适宜,比较而言,烟支重量、压实端的烟丝密度、卷烟空稀头等快速检验判定指标作为现场重点监控项目更为直接有效。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简要分析,我们了解了端部落丝量指标的检测意义,主要是对消费者遇到空稀头缺陷情况的一种预测检定。由于现实情况的千差万别,使预测准确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影响指标的因素较多,现场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太大。因此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角度出发,“端部落丝量检测”有待进一步改进其检验方法,或者采取检测更直接指标的方式,这样才能将其拖出“只检不判”的窘境。
参考文献:
[1] GB 5606—2005《卷烟》系列国家标准宣贯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
[2] 《影响卷烟端部落丝量的因素研究》 .作者:贺万华等《中国烟草学报》2006年1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