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锚”的性质探微

2014-11-17 03:26许孝宗潘明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曾皙文本教学模式

许孝宗+潘明艳

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主体到以学生学为主体的转换,使得如何保障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过程中自主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众多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源于美国的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或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为流程,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自主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自主(或协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锚”指的是“在通往学生最近知识发展过程中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前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引领学生学习定向、突破瓶颈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么教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教什么的问题,而是要考虑通过创设怎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求知的目光,考虑抛怎样的锚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为一旦学习情境和“锚”出现了问题,要想有效、高效地实现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疑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锚”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加以考虑。

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和兴趣,我们应该要把握好“锚”的几个性质:

一、学习之锚须能紧扣课程目标

苏教版文选型教材中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点,确定核心教学点无疑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心。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判定其教学内容是否有效,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即看其教与学是否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因此,在设计学习之锚时,教师就必须考虑“锚”与语文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即要能紧扣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或简单地迎合学生。

以教学《项脊轩志》为例。《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的一篇文章,该专题以情感类型为经,以文体为纬,组成了三个教学板块。其整体教学目标是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课程意义在于感受并认识情感的丰富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因此,在定位该课的教学目标时,应该侧重于揣摩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懂作者是怎样借助多样的表达手段传达自己情感的。所以,笔者在考虑该课学习之锚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说,“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悲喜”之情呢?问题一经抛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快速进入文本,仔细研读,品味着语言的魅力和本文多种表达手段等等。

学习之锚,要求紧扣教学目标。唯有注意“锚”的语文性,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扎实地提高。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之锚时,既要关注到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立足于语文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的思维、学习乃至语文素养的形成都紧紧围绕着语文的整体目标前进。

二、学习之锚须能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思维的前提,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主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入手来设计学习之锚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教师抛出的“锚”无法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求知的欲望,那么这样的“锚”无疑是失败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祝福》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锚”: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人这样概括祥林嫂,说她是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女人,你们觉得这样的评价合乎文本中祥林嫂的形象吗?这个“锚”一抛,教室里顿时象炸开了锅一样,连平时对语文课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也被调动起来了,积极地在文本中寻找着“蛛丝马迹”。这个“锚”的设置虽然本质上仍然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但这样的问题无疑要比问学生“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得生动、有趣得多。

课堂的主体首先是学生。只有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教师才能把教学意图不露痕迹地融进学生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之锚时,必须考虑到“锚”对学生的趣味性。

三、学习之锚须能推动学生思考

思维能力是人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是教育进入21世纪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门既是语言学科,又是思维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因此,在设计学习之锚时,还应该考虑该“锚”能否有效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抛出的“锚”仅需以“对”“是的”或“不对”“不是的”回答,或直接从文本中挑出一些字词或语句回答,那该“锚”就会因缺乏探究的深度而丧失它的价值。

如笔者教学《阿房宫赋》时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锚”: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思考,用哪三个字概括文本内容较为合适。经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研讨和思考,最终大家一致认为用“奢”“亡”“鉴”三个字概括文本内容最为合适。这样的问题既无法简单地回答“是的”“对的”,也无法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它必须在学生全面感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才能提炼概括出来。解开这个“锚”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感悟到赋体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之锚时,还必须考虑“锚”有无探究性。文本的研习,一旦离开了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活动。

四、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之锚须能衍生教学追问

在确定了教学的核心内容后,教师还需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问题。因为“牛鼻子”问题不仅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更能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一个关于文本的总体感受。因此,在抛锚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还要求能结合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追问下去,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深入。在思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深切领悟文本内涵。

如笔者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牛鼻子”问题:孔子为何“与点”(称赞曾皙)?由此,衍生出下面一系列问题:(1)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说法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思想?(3)如何理解曾皙的说法?(4)曾皙的说法又体现了其怎样的思想?

随着这几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学生也一步步地理解了孔子和曾皙话的内涵,扫除了孔子“与点”的障碍。不难看出,这样的“锚”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再如教学《想北平》也可以抛出这样的锚:想什么样的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怎样想北平?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可以有效的感知文本内容,还能理性地体悟到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的创作笔法。

当然,要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之锚,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文本的核心教学点,设置“问题磁场”,牢牢吸引住学生,促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来解读,“锚”就是“问题”,但“问题”不一定都能成为“学习之锚”。要成为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之锚”,必须具备目标性、趣味性、探究性和引领性。

猜你喜欢
曾皙文本教学模式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