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闲话

2014-11-17 03:59text吴晓辉
南方文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排行榜作家

text_吴晓辉

编余闲话

text_吴晓辉

土路兄在微信上向我约稿,其时我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古器物鉴识上,下意识反问:“文物鉴赏类文章你用吗?” 土路兄回复:“要编辑方面的散文随笔。”这才想起自己是以编辑小说文字赖以谋生的, 它才是我的饭碗。业余时间玩一玩古器物,怡情遣性可以但主次还是要分的。在此简介一下我的职业背景,我供职于北京一家文学期刊, 且是文学选刊, 日常工作就是阅读筛选国内各文学期刊中的中篇小说,发现优秀之作后提出备选,再经二轮即二审三审后,最终定稿发排。体现在杂志上的成果是大约每月有六篇小说刊出, 全年再从中选出五篇作为年度排行榜。

介绍年度排行榜还真是个麻烦事,这就要向读者介绍排行榜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若干统计数字和材料支持,作为文科出身的责编对数字最不敏感,早年因统计字数出错令总编室排版的同事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当然有弱项也有强项,编个“桥段” 讲个故事我还能对付。所以我在这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年上海作家薛舒进入了我刊年度排行榜,薛舒打电话过来问我:“吴老师,请教您一下,这上了排行榜相当于什么呀?不好意思别人问我,我也不懂只好问您。”这问题还真不太好回答,因为全国有各种文学奖表彰优秀作家作品,排行榜属年度选优但没有设奖。我记得当时给薛舒来了个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式的解释,我说:“这恐怕要从我国作协和文联体制说起,我国有26个省和自治区,每个省、自治区下面都有一个文联和作协机构,每个机构下都会办有两种戓两种以上文学杂志,还有部队、武警、公安和行业如铁路、煤炭、还有少数民族等,这还不包括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比如厦门、青岛、大连、深圳之类,到此粗估一下也过百家了,而再往下地市一级也办有文学期刊,你可估算一下共有多少。我们选刊基本覆盖到了计划单列市,而每个杂志每期刊发的中篇小说数量不均,少的一两篇,多的十几篇。举个例子,比如南京《青春》每期只刊一个中篇,安徽《清明》基本上每期在8至10个中篇。我们选刊有4个责编,按比例分刊,各看若干,每月筛选下来每人每期可提交5篇左右,而每期只能安排上6个中篇,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如果把在各地发表小说的作者视为文学界从业人员,那么进入选刊的可算是业内有记录的优秀作者了,套用演艺界的说法,那也算是有身价的二线演员了,而若想进入年度排行榜,则需在整个年度选发的72个中篇里再筛选评比挑出五篇来,薛舒你入围排行榜,同理恭喜你,那你就是有资格挑剧本导演和出场费的一线演员了。”薛舒同学听完我八卦式乱解后竟表示认可。后来听说薛同学入选上海作协理事,再后来听说她入选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在此祝贺薛委员。

2009年我为中德文化网写过一篇以2008年度作家作品过眼录为内容的文章,标题为《倾听不同的声音》。记得当年选了河南作家傅爱毛的《嫁死》,东北作家迟子建创作的《布兰基小站的腊八月》,南京作家鲁敏的《燕子笺》,天津老作家林希的《使徒》,上海作家王安忆的《月色撩人》,广西作家黄土路的《谁在深夜戴着墨镜》等作品。虽然过去有句老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虽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但每个人选的时候背后还是有自己标准的,我有所谓“三三制理论” 标准,是思想性排首位占30%,艺术性占30%,可读性占30%。在标准之前其实还有一个文化环境和创作氛围的前提,在此我引一段陆定一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字,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对这一问题的阐述,陈寅恪先生有句话叫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以为是思想性之重要的最好解释。没有思想再精致的艺术形式也不过是炫技而已。

文章在中德文化网发表后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王竞博士和我取得了联系,其后有多篇作家作品被选入德文版Unterwegs: Literatur - Gegenwart China(《在路上——中国当代文学》,德国DIX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恐怕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将中国文学向外输出的成果了。

当一个编辑理论上讲不难,能看小说就行,能欣赏好小说就能上岗。门槛不高有个高中毕业水平就行,这么说是有先例可援的,比如我们主编刘恒,前副主编李陀都是从工厂先借调过来,从此起步进入文坛的。我想难的是一个编辑要通过大量阅读建立起一个衡量作品优劣的尺度。我业余喜收藏紫砂器,大约有二十年,总结出一个心得,那就是你要有 “标准器”概念 。所谓“标准器” 就是你要见过用过有明确纪年和流传有序的名家藏品。这样才能有比较有鉴别,才能不被赝品打眼。同理一个编辑要具备建立起一个以现代、当代文学史兼顾古典文学经典为经,世界近代、当代文学史为纬的标准尺度。有了标准才能度量作品,鉴别优劣。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带着问题读书,读经典以期建立起自己的标准。

如今小说题材之广,叙述形式丰富,打个与时俱进的比喻,可以和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有一拼。在此我想再说一下我的看稿标准,那在如此繁荣的创作环境下,如何看稿选稿,恐怕每个编辑都有不同的尺度,

说到今年排行榜,我以为可排前几位的有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弋舟《我的眼目遍查全地》,陈谦《莲露》,宋小词《开屏》,纳兰妙殊《荔荔》,须一瓜《智齿阻生》,藤肖澜《上海底片》。其中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弋舟《我的眼目遍查全地》,宋小词《开屏》三篇都是关注底层小人物在大时代变迁下个人被歧视被压迫被损害的故事,她们个人的命运也是我们平民百姓的命运。书写记录她们也是记录这个时代。而陈谦《莲露》则将目光放远回望,以历史的视野聚焦个人的生命轨迹,以个人的传奇反思历史。而纳兰妙殊《荔荔》则以自我为中心,退回到个人情感世界超越性别追问爱的界限,试图探讨人性中爱与道德的博弈。

我以为每个作家故事背后都是有立场的,像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让我想起近期热议的上海八〇后公务员辞职的新闻,起因似乎很简单,七年工资未动,工作上听话是能力,由于出身农村虽然品学兼优,可没爹可拼,终于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醒悟过来,因此选择了辞职。上海八〇后公务员的经历若和方方故事中涂自强的遭遇比起来似乎多少有些矫情,但大量没有钱权背景的优秀人才所遭遇玻璃天花板确是我们社会无法回避的顽疾。讲述普通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我想就作家的立场而言,如果和郭敬明《小时代》中描述时尚白领们的小忧伤和小困惑比起来,那我会选择《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这是一个编辑的立场。

有一致立场的作家和编辑会产生一种物理学所形容的场的现象, 记得两年前选过弋舟的两个中篇,其间也就通过二次电话,只是例行公事跟他约创作谈等,其后再没联系。有意思的是,通过微博发现弋舟也挂在网上,然后就有了互相关注,后来发现双方欣赏的作家、画家等互有交集。从张承志、史铁生到八大山人、倪云林、傅抱石等。我想这后面是对真善美丑的判断,价值观、历史观的认同。再后来有了微信,今年九月弋舟在微信上发了一句,已到京。我突然有了想见一面的念头,于是电话给他。弋舟回复说《十月》给他开作品研讨会要看对方日程安排,若有时间再电联。当天等到下班,他的电话一直不通,处于失联状。直到我和同事打完乒乓球满头大汗接到一陌生电话,原来是弋舟借别人的手机打来。让我速去城北德胜饭店,赶到饭店已是晚八点多,饭局上是京城未曾谋面却早闻大名的《十月》陈东捷、《青年文学》张菁,还有李亚、陈集益等。弋舟上午丢了手机后从下午三点开始和大家一起喝酒,一个人已干了两瓶白酒,我奇怪的是他还能记得和我有约,通讯录存在手机中和手机一起失踪,他还能推理般让张菁找到我们杂志的张颐雯,再找到我。这令我想起了蒋韵写的一篇名为《行走的年代》小说,小说描述了八十年的一位诗人,通过诗歌以诗歌为媒介在全国各地四处游走,只要有诗有文学的地方就有人管饭管住,且还有女文青的爱慕。我手举酒杯一时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触。

二天后弋舟发来短信:“晓辉兄,匆匆一面,酒后失态,见谅。”正准备回复突然发现微信列表中早有土路兄潜伏,有关土路兄的故事当属本文的前史部分,这恐是另一篇文字的任务了。(吴晓辉,《北京文学》编辑。1964年生人,编余从事文学评论,影视剧,古器物及艺术品鉴赏和人物传记方面的写作)

猜你喜欢
排行榜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排行榜
排行榜
作家潞潞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