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小洪 图/马 宁 拉巴次仁
甘南高原的青稞地
初探甘南高原宗教遗产缘起于2013年暑假期间学院安排我协助马宁教授组队赴甘南进行田野调查。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组成了一支由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专业构成的17人田野调查队。
7月16日晚,调查队员分别从陕西咸阳、西藏拉萨出发,17日午时在兰州汇合。汇合后立即赶赴此次的田野调查目的地——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地区,期间途径临洮、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一路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丘陵、山地、高原,饱览高山峡谷、奇峰异石构成的如诗如画的高原风光。18日抵达位于拉卜楞寺附近的甘肃省藏学研究所时,已是华灯初上、人困马乏,来不及欣赏拉卜愣美丽的夜景,就匆匆进入了梦乡。
翌日清晨,兴致勃勃的我们已等候在拉卜楞寺对面的小山上,等待佛光出现的那一刻。在此期间,马宁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甘南州的历史与现状及拉卜楞寺的历史沿革。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藏区交界地带,州府所在地为合作市,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有藏、汉、回、撒拉等10余个民族。西汉时已在此建立白石县,吐蕃后裔曾在此建立过唃厮啰政权(存在时间为997~1065年,清人也译作嘉勒斯赉)。甘南州境内最为著名的寺庙当数位于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是除拉萨以外最重要的藏学重地,有“世界藏学府”的美称。
藏传佛教格鲁派,以戴黄色的帽子倡导严守戒律而得名“善规”,又被称为格律派,汉地称为黄教。格鲁派源自于阿底峡尊者创立的“噶当巴( Kadhampa)”,所以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是四大教派中最晚出现,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派。
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
拉卜楞地区藏族小村落
拉卜楞地区生活着藏、汉等10余个民族的人民,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藏族、蒙古族群众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量藏族群众同时信仰道教;汉族群众信仰比较复杂,有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的,也有同时信仰几种不同宗教的情况,有些地方也同时相信巫术(阴阳先生);回族、撒拉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众所周知,藏族盛行天葬。但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藏民现在已基本不再采用天葬,近年来多采用火葬。据当地居民扎西顿珠介绍:“夏河县的藏族以前都是天葬的,因为这些年机器多了,太吵了,秃鹫不来了,我们只好采取火葬,大概是从我小学6年级(2005年)的时候开始采取火葬的。”在以往的调查中对穆斯林群众的丧葬习俗关注得比较少,借此机会我们对此地的穆斯林的丧葬习俗进行了一次详细调查:拉卜楞地区的穆斯林有个传统,开斋节过后两天,会由清真寺组织大家,集体到夏河县周围的五块回民公墓游坟。
拉卜楞地区保留了较多的藏族传统手工艺技术,在拉卜楞寺周边有数十个手工作坊,另有近百个家庭式手工作坊。如格鲁派班智达僧帽制作、藏靴制作、保安腰刀制作、唐卡绘制、金银器制作、藏式铁箱制作等。如今,整个藏区会做班智达僧帽的手工艺人很少。制作班智达僧帽的材料主要有羊毛、毛线、布等,具体制作的步骤主要有:赖龙、奥麻、朗马、卡东、霞龙五步。唐卡绘制工艺在拉卜楞地区也十分繁荣,据不完全统计,有专业唐卡绘制作坊11个,从业人员400余人。
多民族聚居带来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独特的丧葬习俗,高超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让我们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秘。
三大藏区,指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的卫藏、康巴、安多三个区域。安多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介于青海、甘肃、四川与西藏接壤的高山狭谷地带,其地理范围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安多藏区以出良马、崇尚马而闻名。
拉卜楞藏民
藏民绘制的唐卡
我们系统地调查了拉卜楞地区的文物古迹,其古建众多,特色鲜明。主要勘察测绘了拉卜楞寺、关帝庙、塔哇尼姑寺、塔哇村公房、黄正清旧居等10余座古建筑。
拉卜楞寺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藏经楼也是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709年时62岁的第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在青海黄河南蒙古亲王察罕丹津的再三祈求下回到故乡,创建了拉卜楞寺。寺院整个建筑以东北角之白塔为标志,高大的经堂、佛殿都集中在西北方向,东部为僧人居住区。寺院建筑以闻思学院最有代表,其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占地约4500平方米,分为前殿、经堂、后殿和其他附属建筑。经堂内金银铜佛像近千尊,不少佛像的冠、身遍布水晶和各色宝石,其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原、西藏、蒙古等地的风格,更有融合了尼泊尔等南亚地区艺术风格的作品。闻思学院的四壁全都绘有各种题材壁画,据笔者观察,在闻思学院大殿内的壁画多为清中晚期所绘制,题材包括佛本身故事、六道轮回、吉祥天女等内容,此外还绘有历史故事、宗教人物等,实乃安多藏区(三大藏区之一,指青藏高原东北部,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与新疆接壤的高山峡谷地带)艺术之代表作。寺院的藏经楼,汇聚了藏族聚居区千余年来的各类藏文文献,现存藏文经卷6万余册,囊括了历史、宗教、医药、声明、工巧、建筑、天文、历算等,最为著名的是印度高僧亲手书写的“贝叶经”。这些著作印制精美,包装华丽,有的用金、银加珍珠、玛瑙等研制书写。
拉卜楞寺文物馆是我们此次调查的另一重点,文物馆展出的藏品约220件。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给拉卜楞寺或各高僧活佛的赐赠品,包括金铜印章、佛像、服饰、法器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为各类印章。二、古代盔甲、刀剑、马鞍、藏式枪炮等,据传说该类文物是格萨尔王的将领们所用,这些将领的后代将这些家传珍宝在清末作为贡品献给拉卜楞寺。据我们的观察来看,这些盔甲、刀剑与西藏阿里古格遗址出土的兵器极为相似,藏式枪炮与清代藏军所用兵器近似,说明有关传说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三、历代青海蒙古和硕特黄河南首旗亲王及其王妃的生活用具、佛像等。四、各种动物骨骼、古生物化石等。五、其他奇珍异宝,多用各类珠宝玉石、象牙制作,如珍珠塔、木雕罗汉、镶玉黑陶壶等。拉卜楞寺馆藏文物众多,是一座藏学研究的宝库。
拉卜楞关帝庙,位于夏河县城中南部雅鸽塘东缘,南依曼达拉山,北向文化广场。它是夏河县、甘南州境内唯一的关帝庙,也是甘肃省乃至安多藏区为数不多的关帝庙之一。拉卜楞关帝庙始建于清末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修建了文圣武神庙(简称文庙),内供文圣、武神排位。1935年改名为关帝庙(俗称财神庙),供塑“关圣帝君”像,并增塑了藏族群众信仰的“阿米念庆”等九尊神像,从此成为汉藏的信教群众道教活动中心。
七月大法会中的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近景
进入关帝庙首先可见一汉式牌坊,牌坊下部两侧各立有一内地常见石狮,牌坊中央有“关帝庙”三个大字,“关帝庙”大字之下用藏文写有“阿米念庆”几个字。牌坊前行十余米即关帝庙的山门,山门建筑风格也为汉式,牌坊与山门之间的两侧墙壁绘有各式山水画。山门正北约10米处即为过殿,过殿内供有三排清油灯,过殿的四壁绘有八仙过海等道教神话故事图。过殿东西两侧各有一亭阁,亭阁之上满布道教的五行大卦图案,东侧亭阁二楼中央立一绘有阴阳太极图案的大鼓,西侧亭阁二楼中央悬有一铁钟。亭阁之正南各有一座偏殿,偏殿内各供奉三座塑像,东偏殿供奉保佑平安及繁育后代的三霄娘娘,分别为碧、琼、云霄;西偏殿内分别供奉药王、火神、土地。过殿正南空地中央有一青灰色煨桑塔。青灰色煨桑塔往南20余米处即关帝庙的大殿,大殿坐南朝北,殿中央供奉关公塑像,关公左侧供奉“阿米念庆”山神,关公右侧供奉二郎神塑像,紧邻二郎神塑像的大殿西侧还供奉一矮小孔圣人牌位。大殿东侧空地有一白色煨桑塔,大殿西侧有一排早年用来给亡人做道场的房屋。
拉卜楞关帝庙
整个关帝庙主体建筑体现了一座道教宫观的特点,但庙内也供奉有当地藏族群众信奉的“阿米念庆”山神塑像,以及两座煨桑塔,都体现了道教在藏区与藏传佛教融合的特色,对于研究道教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甘南高原是一个以藏族人民为主的地区,亦汇聚了汉、回等多民族人民。各民族的文化在此交汇,相互影响,呈现出一幅缤纷多彩的图景。自从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那刻开始,我时常在思索,这片土地的人民是多么的神奇伟大,她古老的文明与自然相融一体,时至今日仍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民来此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