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 浩 仪明源 图/阮 浩
模拟地层中的文物展示
考古学自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都是象牙塔内证经补史的学问,例如傅斯年曾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就是为上古史寻找科学的实物。当下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重大考古事件经常引起社会媒体聚焦,越来越多的人对考古产生了兴趣。与此同时,大学校园内考古社团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有些中学里的课外活动增加了考古这一新门类,门户网站也不约而同地新增考古探秘频道。公众对考古学充满了好奇,考古学的发展更需要大众的参与,公众考古可谓是应运而生。大多数的考古学者也不再视公众考古为“不务正业”,并开始由传统的人类“过去”的研究转向“过去”与“现代”连接,关注为现代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问题。
随着国内公立博物馆(非遗址类)免费开放政策实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展览、藏品等背后所展示的历史和文化。而考古和博物馆与生俱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田野考古为历史类博物馆展陈提供精美的藏品,另一方面博物馆为考古文物提供很好地展示文化、历史的平台和途径等。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为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确定的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而文物类藏品恰恰就是考古与博物馆、考古与公众之间沟通的媒介。将考古和博物馆进一步相结合,使考古现场、考古过程、考古成果宣传等常态化,让公众更方便地了解考古。2012年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山东》展览便是在博物馆在公众考古的影响下做出一个很好的尝试,该展览曾经获得2012年全国博物馆展览的最高荣誉——“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之一。
《考古山东》是山东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之一,开启了国内考古专题类展览的先河。展览依托山东地区考古的优秀成果,展示各类文物近2000件。共分为“话说考古”与“考古成果”两大部分,“话说考古”展厅采取场景模拟和互动方式,系统、生动地展示了考古学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考古成果”展厅则通过回顾历年来山东地区重大考古成果来展示山东考古三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走进《考古山东》的展厅,徜徉于古老的展品前,观众既可以了解到的鲜活丰富的考古知识,领略考古学独特的神秘魅力,又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体味到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话说考古”展区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生动的揭示出地层“万卷书”的读取方法和考古类型学知识;第二单元回顾山东考古的起源并展示考古发掘的不同古代遗存;第三单元介绍新兴考古学门类,包括水下考古等。展览还特地设置了公众考古体验区,让“考古圈外”的观众也能体验一下考古的神秘和快乐。
通过半景画和场景复原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地展示考古发掘场景。考古地层学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按照考古地层学原理,古代遗迹、遗物的堆积总是早期的在下面,晚期的压在早期的上面。所以有学者说,一个遗址就是一本书,只是它是一本“倒放”的书,要想按顺序看这本书,就得从后往前翻。考古学家的责任就是把这本书“正”过来,方便大家“正常阅读”,并尽量减少破损。用考古类型学对古代器物进行研究,可以建立同类器物的演变序列,这个序列也体现了考古文化的变化。一个文化中不同种类的器物,其变化序列如果表现出了同样的节奏性,那么,就可以通过对这种节奏性的把握,划分出考古学文化变化的阶段,这就是考古学上通常所谓文化分期。在山东史前文化研究中,研究者正是应用考古类型学,通过对鼎、鬶、背壶、觚形杯和高柄杯等几类典型陶器的演变序列的研究,建立了史前山东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框架。
早在金石学发轫时期的宋代,山东就有东平刘跂的《秦篆谱》、济宁王俅《啸堂集古录》、诸城赵明诚和李清照的《金石录》等金石学作品。山东的金石学研究在清代进入了繁荣阶段,据统计,各种著作达250种之多,如诸城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和《海东金石考存》、潍坊陈介祺《簠斋藏器目》和《吉金文释》等。近代的黄县丁佛言和日照王献唐等也是颇负盛名金石学研究大家。而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揭开了科学考古学的崭新一页;莒县陵阳河大汶口墓葬和长岛北庄龙山文化房址,复原了史前山东人的生活场景;广饶傅家遗址发现的5000年前的开颅手术标本,将世界开颅术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所谓新兴考古学,一般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科技考古、水下考古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水下考古。山东半岛有3000多公里黄金海岸,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近海海域中散布着299个岛屿,海岸线总长668.6公里。20世纪60年代,长岛渔民在南、北五岛之间的砣矶岛附近海域,海面下约60米深处打捞出水岳石文化的陶甗及陶罐。据学者推测,这样完整的器物,可能当时是随沉船坠入海底。所以,附近海域有可能存在岳石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年)的沉船。1991至2002年,中国水下考古中心先后对山东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进行了一系列的水下调查工作,获得了许多重要线索。调查队在该列岛附近海域(主要包括北隍城岛西山水域、大钦岛周边水域、砣矶岛大口南部水域等)。在近岸处海底发现有龙山与岳石文化的陶片与瓷器,表明这一带海域中存在不同时代沉船的可能。
自1990年以来,山东省共有18项考古发掘成果获得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是全国获得重要发现较多的省份之一。2008年以来,山东考古成果连续5年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青陈庄西周墓葬青铜器发现长篇铭文、大型车马坑气势恢宏,对研究齐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的模拟复原,将商周时期制盐法进行了生动揭示;日照海曲汉墓发现的各类漆器,成为江北地区漆器最精美的发现;沂水刘家店子莒国贵族墓和纪王崮春秋墓规模大、规格高、结构特殊、出土文物丰富,是山东周代古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沂水刘家店子墓地出土铜器展示
该遗址位于寿光市羊口镇,2008年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寿光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卤水井、盐灶、储卤坑及等制盐作坊遗存,并发现大量煮、晒盐用陶盔形器,搞清楚了古代尤其是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制盐的制作工艺。卤水坑井、沉淀池、蒸发池、大型盐灶、灶棚等设施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盐业考古的首次发现。
2008年10月~2010年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青县陈庄遗址进行勘探并发掘,揭露面积近90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经发掘,确认该遗址为西周遗址及东周时期的环壕聚落,发现大量灰坑、窖穴及房基、道路、水井、陶窑等生活遗迹,以及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车马坑、祭祀台基等重要遗迹。除出土了大量陶器、蚌器、骨器外,还有50余件青铜器,其中近10件有铭文,另有少量精美玉器及蚌、贝串饰等。其中2件铜簋上有70多字的长篇铭文,并发现西周刻辞卜甲。陈庄西周遗址的发掘成果,填补山东省周代考古的多项空白,意义重大。
1977年在沂水县刘家店子村西发现两座大型春秋墓葬和一座车马坑。根据随葬品组合及其形态判断,墓葬年代为春秋中期。墓葬随葬大量青铜器,多件有铭文,如“公簋”、“公铸壶”、“莒公”戈等,列鼎及编钟组合与数量显示出诸侯王的礼制。这两座墓墓主应是莒国国君及夫人。墓葬中出土许多精美的青铜器。铜 ,口径22.7、圈足径22.8、通高54厘米。盖微鼓,盖中有一兽首捉手。身盘口,直领,圆肩,两侧有兽首耳,高圈足。腹饰环带兽面纹。黄太子伯克盆,口径22.3、底径13.2、器高17.5、通高27厘米。覆钵状盖,盖顶三虎钮,虎作爬行状,虎背有使用磨损痕迹,盖中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盖沿有四枚兽首卡纽。盆束颈,斜沿,方唇,折肩,腹斜收,小底内凹,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盖、身饰蟠虺乳钉纹。盖、底同铭,“唯正月初吉丁亥,黄太子伯克作其 盆,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纪王崮”位于沂水县西北40公里,崮顶面积约0.45平方公里,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现整个山崮已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名为“天上王城”。2012年春节前夕,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崮顶修建水上娱乐项目施工时,意外发现了部分青铜器及其残片。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获悉后高度重视,上报国家文物局。2012年2~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当地文物部门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较大、规格高、结构特殊、时代明确、出土遗物丰富。墓室与车马坑共凿于一个岩坑之中。墓葬虽然破坏较为严重,但主墓室保存完好。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等重要文物,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乾隆十一年《沂水县志》:“纪王崮……相传纪侯去国居此。”从墓葬的规模和出土的铜器来看,规格甚高。
墓地位于日照市西十里堡村西南,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照市博物馆进行清理发掘。发现汉代墓葬90座,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仅漆木器多达500件,有奁、盘、耳杯、杖、盒、虎子、木佣、剑鞘、案、筑、壶、尊、砚盒、瓢、钵、勺、匕、毛笔、简牍等,制作工艺有夹纻胎和木胎,部分器物还嵌金、嵌银,少量漆耳杯、漆盘之上书写有文字。所出漆器如五子奁、小梳盒、镜奁盒等,做工精细,纹饰繁缛,造型优美,华丽壮观。
兵马俑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山王村东北。2008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文化局发掘清理汉代墓葬5座、兵马俑坑1座。俑坑规模较大,南北长15.45、东西宽3.5米。内置陶阙、楼房、陶车马、陶俑及各类器物500余件(套)。各类陶俑及建筑模型数量繁多、种类齐全、彩绘艳丽、形象生动,再现墓主人生前声势浩大的起居、出行、游玩等场面。俑坑的年代当在西汉早、中期,俑坑的主人具有较高地位,应为齐国王侯或达官显贵。
墓葬位于曲阜市东南九龙山半山腰处,共发现5座,1970年山东博物馆发掘4座,编号为2~5号。墓葬东西并列,墓门均向南,为依山凿洞的大型崖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和四个耳室组成。其中3号墓最大,全长72.1米,惜早年被盗,仅残存遗物1900余件,有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料器、漆器等,共随葬车12辆,马50匹。从出土遗物分析,墓葬时代应属西汉。墓葬所在地望为鲁国辖地,根据三号墓中的“王庆忌”铜印、“宫中行乐钱”、封门石上刻有“王陵塞石广四尺”字样以及残存的银缕玉衣片、“驷马安车”和“王未央”等实物判读,墓葬应与鲁王家族有关,当属鲁王或王后的墓葬。出土的车马器镶金嵌银精美华丽,玛瑙饰品色彩红艳引人入胜,玉器纹饰繁缛镂刻精细,一派王室富贵典雅。
聊城土闸遗址出土瓷片制作的瓷片墙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大型现代运河工程。它纵贯中华文明腹地,涉及地下、地上文物众多,连接南北,沟通古今,是现代水利工程的一座丰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山东省境内呈“T”字形,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部分。南水北调工程所经过的区域,正是山东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的区域,自2002年以来,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省直考古单位和沿线各市文物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勘探工作,在调水干渠及蓄水库区内共发现重要文物点80余处。自2006年以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其他文博单位在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下对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重大考古发现如汶上南旺龙王庙遗址、长清大街墓地,梁山薛垓墓地、高青胥家庙遗址、聊城土闸遗址等。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仿佛将人们从现实通过博物馆这种特定的时光穿梭机器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了解古代的辉煌和成就,无形中增加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考古和博物馆的结合展示方面,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山东》展览应该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可以说是国内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以考古知识和考古成果为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内的考古馆,以普及考古知识、展示考古历程、展现考古成就为主题的博物馆内的专业性展览,是考古学走向大众的平台,更是考古爱好者、文物爱好者以及大众认识考古、了解考古的窗口,这种展陈方式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参观人数自开放以来达到了500万人次以上。为了使《考古山东》展的公共考古之路走的更远,《考古山东》展的数字博物馆将使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公共考古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