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语文“失语”现象

2014-11-15 03:45于通元
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失语话语语文课堂

于通元

“失语”在医学上是指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丧失。而本文所指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失语”现象,是指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偏差,主要是指学生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词不达意,言不由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照本宣科,机械重复

在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谈认识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以反复诵读、充分感悟为基础,学生不动脑筋、不把文本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是只会在课本中找出现成的语句来读一读。这种照本宣科、机械重复的做法,根本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话语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缺席、自我语言系统缺失的“失语”现象。

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一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林是林,海是海,为什么把‘林比作‘海?”这一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学准备,然后课堂交流。学生纷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来回答,重复课文中的文句用来代替交流。虽然这些句子确实与探究的问题有着某种联系,但表述的只是课文现成的文句,而没有学生自己的认识。另外,对课文中更多的隐藏着的“林”像“海”的潜信息更是无从思考,无从表达。

套话连篇,言非心声

教师受应试的限制,进行阅读教学时无视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强调头头是道地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同时,在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道德标准、审美尺度、价值判断,甚至语言套路跟自己相仿,导致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有自己独立见解、原汁原味的童真之言,代之以四平八稳的成熟和少年老成的持重,套话连篇。这些训练违背了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把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强烈地割裂开来。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话语权被扭曲和剥夺的“失语”现象。

如一位教师在上《搭石》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谈感受,结果学生的回答都是连篇套话。或是“课文歌颂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或是“课文体现了人们公而忘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话语者的表达自由和交流体验被扭曲和剥夺,他们只能搬用套话,按照一定的套路、模板来模仿成人的思想和言说方式。

应对策略

改变语文课堂上的种种“失语”现象,帮助儿童逐步建立起自己健康的话语系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呵护独立思考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失语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生个性思想的缺失或不自信,所以,解决“失语”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要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着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言。这样他们才会自信地把自己想到的话真实、大胆地表达出来,不顾忌说得对不对,老师喜欢不喜欢。这样形成了习惯,自然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失语”问题。

丰富语言储备 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诵读。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其次,要让学生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引导学生沉入到字里行间,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握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从而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最后,要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积累句式,积累片段,养成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一旦需要,就能信手拈来。

加强表达训练 加强表达训练,一是重视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二是重视书面表达活动,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语文课堂上既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也要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是外壳,表情达意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堂要以一种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的潜移默化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语言学习,使学生在留心优美生动的词句、品味别出心裁的表达、体会匠心独运的修辞、关注主题明晰的段落层次中习得规范语言,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逐步学会用准确、流畅、连贯、富有感情的语言使自己的表达更打动人,逐步学会用清晰的层次、明确的主题、严密的逻辑使自己的表述更具理性和说服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失语话语语文课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