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分析

2014-11-15 12:10张生
中外医疗 2014年18期
关键词:癔症治疗临床

张生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效果良好,且无并发症,起效快,有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

[中图分类号] R74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12-03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患者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传统医学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不仅达不预期治疗效果,而且在治疗中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康复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无抽搐电休克得以开展,但是由于地区差异性,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而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MECT)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咱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接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明确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价值,随机抽取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所有研究资料均源于该院在收治的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癔症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54例,女34例,对照组44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27例,女17例,观察组44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27例,女17例,临床表现:32例情感爆发、行为紊乱、激越、兴奋,其中,同时伴有抽搐6例,癔症性痴呆26例,癔症性精神病20例。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善;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精神癔症临床表现症状;③临床表现:45例患者表现情感爆发、行为紊乱失常、激越、兴奋、同时,22例患者伴有抽搐、癔症痴呆、失音,另有11例患者肢体瘫痪等症状;④所有患者入院均接受过巫医治疗,治疗无效。

1.3 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盐酸氯丙嗪(批号:H31021061 ;规格: 2 mL/50 mg)肌内注射:25~50 mg/次,2次/d,待患者合作后改为口服。静脉滴注:从小剂量开始,25~50 mg稀释于500 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每隔1~2 d缓慢增加25~50 mg,治疗剂量100~200 mg/d。不宜静脉推注;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推注阿托品(批号:H41023676;片剂:0.3 mg/片)0.5 mg,然后以适当速度推注肌松剂(氯化珀酰胆硷,浓度0.2%,16~60 mg),接着固定牙垫与下颌,通电治疗,完成后将牙垫取出,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患者仰卧、静睡30 min,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按照能量百分比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以症状消失为止,治疗期间禁止使用任何精神药物。

1.5 评价方法

以PANSS、HAMD及BRMS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1.6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5,P<0.05(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评价分析[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5,P<0.05)。

2.3 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0%,而观察组治疗依存率达97.7%,其在改善患者不合作、控制患者兴奋症状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因素是引发癔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间的一种治疗方法,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咱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接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MECT通过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的应用,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骨折、关节脱臼、心脏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发生,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全身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如该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这也与范俭雄等[5]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这充分说明了MECT治疗的有效性,而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另外, MECT的应用在改善患者治疗不合作、兴奋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0%,而观察组治疗依存率达97.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不仅充分说明了MECT的临床效果,而且突出 MECT临床治疗的人性化,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该结果与张之丹[6]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的研究结果保持基本相似。

综上,引发癔症的主要原因就是精神因素,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采用MECT治疗,安全性高,起效较快,且无并发症,可靠,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全面提升了患者癔症治疗水平和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会堂,刘桂英,于宏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30例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4):424.

[2] 李晓芳,徐保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2011(9):48.

[3] 张会堂,刘桂英.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138-139.

[4] 张菊英,施忠英.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家属焦虑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研究,2005(20中旬版):1807-1808.

[5] 范俭雄,高小宁,徐敏.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6):329-331.

[6] 张之丹.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98-99.

(收稿日期:2014-03-30)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效果良好,且无并发症,起效快,有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

[中图分类号] R74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12-03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患者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传统医学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不仅达不预期治疗效果,而且在治疗中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康复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无抽搐电休克得以开展,但是由于地区差异性,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而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MECT)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咱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接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明确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价值,随机抽取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所有研究资料均源于该院在收治的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癔症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54例,女34例,对照组44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27例,女17例,观察组44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27例,女17例,临床表现:32例情感爆发、行为紊乱、激越、兴奋,其中,同时伴有抽搐6例,癔症性痴呆26例,癔症性精神病20例。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善;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精神癔症临床表现症状;③临床表现:45例患者表现情感爆发、行为紊乱失常、激越、兴奋、同时,22例患者伴有抽搐、癔症痴呆、失音,另有11例患者肢体瘫痪等症状;④所有患者入院均接受过巫医治疗,治疗无效。

1.3 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盐酸氯丙嗪(批号:H31021061 ;规格: 2 mL/50 mg)肌内注射:25~50 mg/次,2次/d,待患者合作后改为口服。静脉滴注:从小剂量开始,25~50 mg稀释于500 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每隔1~2 d缓慢增加25~50 mg,治疗剂量100~200 mg/d。不宜静脉推注;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推注阿托品(批号:H41023676;片剂:0.3 mg/片)0.5 mg,然后以适当速度推注肌松剂(氯化珀酰胆硷,浓度0.2%,16~60 mg),接着固定牙垫与下颌,通电治疗,完成后将牙垫取出,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患者仰卧、静睡30 min,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按照能量百分比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以症状消失为止,治疗期间禁止使用任何精神药物。

1.5 评价方法

以PANSS、HAMD及BRMS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1.6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5,P<0.05(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评价分析[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5,P<0.05)。

2.3 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0%,而观察组治疗依存率达97.7%,其在改善患者不合作、控制患者兴奋症状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因素是引发癔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间的一种治疗方法,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咱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接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MECT通过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的应用,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骨折、关节脱臼、心脏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发生,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全身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如该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这也与范俭雄等[5]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这充分说明了MECT治疗的有效性,而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另外, MECT的应用在改善患者治疗不合作、兴奋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0%,而观察组治疗依存率达97.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不仅充分说明了MECT的临床效果,而且突出 MECT临床治疗的人性化,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该结果与张之丹[6]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的研究结果保持基本相似。

综上,引发癔症的主要原因就是精神因素,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采用MECT治疗,安全性高,起效较快,且无并发症,可靠,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全面提升了患者癔症治疗水平和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会堂,刘桂英,于宏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30例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4):424.

[2] 李晓芳,徐保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2011(9):48.

[3] 张会堂,刘桂英.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138-139.

[4] 张菊英,施忠英.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家属焦虑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研究,2005(20中旬版):1807-1808.

[5] 范俭雄,高小宁,徐敏.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6):329-331.

[6] 张之丹.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98-99.

(收稿日期:2014-03-30)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效果良好,且无并发症,起效快,有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

[中图分类号] R74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12-03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患者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传统医学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不仅达不预期治疗效果,而且在治疗中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康复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无抽搐电休克得以开展,但是由于地区差异性,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而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MECT)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咱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接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明确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价值,随机抽取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所有研究资料均源于该院在收治的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癔症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54例,女34例,对照组44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27例,女17例,观察组44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5岁,男27例,女17例,临床表现:32例情感爆发、行为紊乱、激越、兴奋,其中,同时伴有抽搐6例,癔症性痴呆26例,癔症性精神病20例。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善;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精神癔症临床表现症状;③临床表现:45例患者表现情感爆发、行为紊乱失常、激越、兴奋、同时,22例患者伴有抽搐、癔症痴呆、失音,另有11例患者肢体瘫痪等症状;④所有患者入院均接受过巫医治疗,治疗无效。

1.3 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在收治的88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盐酸氯丙嗪(批号:H31021061 ;规格: 2 mL/50 mg)肌内注射:25~50 mg/次,2次/d,待患者合作后改为口服。静脉滴注:从小剂量开始,25~50 mg稀释于500 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1次/d,每隔1~2 d缓慢增加25~50 mg,治疗剂量100~200 mg/d。不宜静脉推注;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推注阿托品(批号:H41023676;片剂:0.3 mg/片)0.5 mg,然后以适当速度推注肌松剂(氯化珀酰胆硷,浓度0.2%,16~60 mg),接着固定牙垫与下颌,通电治疗,完成后将牙垫取出,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患者仰卧、静睡30 min,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按照能量百分比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以症状消失为止,治疗期间禁止使用任何精神药物。

1.5 评价方法

以PANSS、HAMD及BRMS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1.6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5,P<0.05(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评价分析[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5,P<0.05)。

2.3 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0%,而观察组治疗依存率达97.7%,其在改善患者不合作、控制患者兴奋症状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因素是引发癔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精神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间的一种治疗方法,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咱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接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MECT通过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的应用,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骨折、关节脱臼、心脏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发生,且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全身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如该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注射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观察组患者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这也与范俭雄等[5]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这充分说明了MECT治疗的有效性,而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另外, MECT的应用在改善患者治疗不合作、兴奋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0%,而观察组治疗依存率达97.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7.7%,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不仅充分说明了MECT的临床效果,而且突出 MECT临床治疗的人性化,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该结果与张之丹[6]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的研究结果保持基本相似。

综上,引发癔症的主要原因就是精神因素,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采用MECT治疗,安全性高,起效较快,且无并发症,可靠,疗效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全面提升了患者癔症治疗水平和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会堂,刘桂英,于宏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30例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4):424.

[2] 李晓芳,徐保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2011(9):48.

[3] 张会堂,刘桂英.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138-139.

[4] 张菊英,施忠英.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家属焦虑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研究,2005(20中旬版):1807-1808.

[5] 范俭雄,高小宁,徐敏.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6):329-331.

[6] 张之丹.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98-99.

(收稿日期:2014-03-30)endprint

猜你喜欢
癔症治疗临床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大学生癔症急性发作时的护理及复发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