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浅析

2014-11-15 16:08王翠菊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7期
关键词:解题探究能力

王翠菊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时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实际应用能力都尚未成熟,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以加强引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删繁就简,贴近生活实际,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掘取生活实例,以此为切入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素材相对于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来说,更具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等特点,在乏味的数学课堂中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它就像一味调料剂,给单调的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一成不变的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几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图形,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各类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室中直观的图形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各个图形差异性的比较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了解。另外,还可以以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出发点,让学生对图形性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为什么大多饮料都选择圆柱形的瓶子,而不用长方体形的呢?为什么在巩固木凳的时候选择钉成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形状?教师运用生活中实际的案例,达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

2.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掌握知识的最大用途便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数学教学在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有效改善学生“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等现象,弥补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在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时,必须注意信息的整合,即怎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具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比如,数学计算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货比三家”,挑选最便宜的商品来购买,教师可以以这一现象为背景来设计题目。例如:某一产品实行促销,A超市推出了买一送一的活动,B超市实行七折,如果你要购买这一产品,你会去哪家呢?生活问题数学化,一方面能够贴近于生活,接“地气”;另一方面能够发挥数学真正造福于生活的作用。

数学回归于生活最普遍的形式便是应用题,这一类题型将生活问题抽象、总结、概括出来,并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为学生掌握、巩固数学知识服务。例如: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孙亮跑步的速度。在对这一类追及问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掌握基本的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对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

数学重在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新课改中也明确地提出了对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为新课程改革的宗旨,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1.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掌握课堂,学生一味依赖教师,“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自主性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的现象。课堂数学中的自主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探索而获取新知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其在切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素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在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探索性的学科,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着畅通和谐的交流渠道,使得双方之间具有意义的思考能够及时地得到反映和讨论,体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师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定位鲜明的角色性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积极创造机会,实现双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来达到互动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深化知识点。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先以“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进行提问,接着提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两个图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提出“你可否用数学公式来表明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问题深化“你可从中得到哪些启发”。这样,一步一步地提问能够有效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状态,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的思考,从而及时纠正学生思考方向的偏差并剖析出错原因。

课堂之余,教师要拓宽交流的渠道,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将交流的“主战场”从课堂转到课下。一方面,教师可以就教学上的问题找学生谈谈,比如课堂节奏是否适宜、授课方式是否需要改变等,以轻松的交谈形式来听取他们的意见,立足于学生实际,不断做出教学上的调整,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与教师约定某一特定的时间,将一星期中整理出来的知识点和题目中可能存在迷惑、似懂非懂和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集中的讲解。这一种参与性的教育过程,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学生主动评价,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活力的不竭动力。”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探究能力。教学在强调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同时,要在探究式过程和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以敢于质疑、敢于询问的科学精神面对数学问题。endprint

第一,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够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发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小猴子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小猴子舒服吗?为什么?你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会提出将正方形的车轮换成圆形。教师可以继续创设情境:经过大家的帮忙,车轮已经换成了圆形,可是小猴子依然很颠簸,可能哪里还存在问题呢?大家能不能转动脑筋,一起帮小猴子解决难题呢?学生在对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始对圆的性质做进一步的探索。

第二,教师要重视操作实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才能明白所以然,数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行猜测、实践、探索和发现。在各种探究活动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实现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目标。特别是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从个别规律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摆连接的三角形,摆1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10个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寻找小棒数量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践中将直观的画面抽象为数学公式,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概括、总结出一般规律,这一种能力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提升探究效率。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它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学生在讨论、交流、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起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作用,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下面这道应用题中: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世博会知识宣传,宣传小组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求宣传小组女生有多少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先进行自由讨论,尽可能地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一名小组派一个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写到黑板上,看哪个小组解题方法更多,并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讲解,补充学生思维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最后,教师要注意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列出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通过及时地总结和概括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充分感知,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责任编辑 刘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题探究能力
设问引导探究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