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2014-11-15 21:36姚岚周军崔怀飞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景观规划

姚岚 周军 崔怀飞

摘要:沙家浜湿地公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规划功能与景观分区,彰显湿地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芦苇荡风光湿地景观格局与“幽、野、秀、古”的景观风貌,创造了生态系统稳定、旅游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环境。同时,根据功能定位和现场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休憩娱乐和科普教育项目,保证该公园真正发挥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作用。

关键词:沙家浜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62-06

收稿日期:2014-04-10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312808010Y);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提升计划(编号:PPN201313)。

作者简介:姚岚(1980—),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工程师、农艺师、讲师,从事风景园林、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及教学工作。E-mail:30314691@qq.com。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地处北亚热带沿海区域,季风季候明显,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空气湿润,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为15.4 ℃,平均日照数为 2 130.2 h,平均降水量为1 052.3 mm,全年平均雨日(日降水量0.1 mm)为127 d,全年平均无霜期242 d。该公园始建于1999 年,属于淡水沼泽地,初占地约66.7 hm2,公园内大部分是水面,水网稠密,地势低洼,湖荡密布,湖荡水深多在1~3 m,水浅处芦苇丛生,随风摇曳,自然风景极佳,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沙家浜镇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开展水乡游击战的重要场所,是新四军伤病员疗伤养病的“后方医院”,因而湿地公园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湿地公园逐渐向东、向北扩张,其中东扩工程占地80 hm2,北扩工程占地266.7 hm2,皆以水面为主,使公园总面积达345 hm2,成为华东地区较大的生态湿地公园之一。2009年12月,该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复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3年10月,正式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1景观总体规划

1.1规划理念与目标

沙家浜湿地公园根据自然状况和地理现状,坚持湿地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理念,综合运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基本理论,以“生态绿肺、栖息天堂、芦荡火种、田园风光、水乡记忆”为主题,努力创造生态系统稳定、旅游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环境,实现现代城市空间与湿地公园协调发展,景观生态系统与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自然过渡,形成鲜明独特的芦苇荡风光湿地景观格局与“幽、野、秀、古”的景观风貌,打造一个集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十分典型的生态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1.2规划思路与原则

以“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放、合理利用”为原则,协调规划区域内部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注重整理场地肌理,强化场地水陆相依的自然地形结构骨架,大力营造稳定的生态群落,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沙家浜生态系统,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湿地各项功能的发挥;坚持湿地景观多样性,大力创造沼、泽、滩、湖、溪等多样的湿地景观;协调景源之间的发展关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为补充;错位发掘其历史人文渊源,延续继承沙家浜历史文化脉络,利用沙家浜资源优势塑造特色环境,强调空间和景观的乡土性、趣味性、艺术性;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科普功能,注重现代科技应用,借助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通过构思沙家浜新颖的现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创造全新的具有科技含量的景观,体现时代特征。

1.3功能分区

城市湿地公园对城市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除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类型公园所不具有的优点。一方面具有自然生态特质,蕴含自然特色浓郁、景观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显著、功能复合全面特性,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效益特质,蕴含游憩活动性质明确、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和教育功能突出以及经济效益特性[1]。因此,沙家浜在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自然生态与旅游文化开发的需要,将湿地公园划分六大功能区域,即湿地保护保育区、水绿植被恢复区、宣传教育展示区、革命文化传承区、拓展休闲游览区、绿色服务接待区(图1)。

1.3.1湿地保护保育区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东扩区域以及部分北扩区域,是沙家浜湿地完整呈现的生态区域。在保护基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种植大片的多样林地,建立完善的湿地构架生态系统结构。该区东部保证成规模的滩湿地的存在,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结合沙家浜数十种鸟类的栖息,成为沙家浜湿地公园的鸟类天堂。西部结合浅滩湿地局部设置栈道、棚架,提供观鸟设施、构筑,成为一处科普观鸟基地,同时也是湿地科普、水生生物科普以及水体环境科普等的基地。

1.3.2水绿植被恢复区该区位于公园北扩区域以及湿地公园西侧,之前为鱼塘及农村住宅,通过设置各种水生植物的采撷净化区、大片芦苇林以及大面积的乔木林地,形成湿地雏形,恢复成天然湿地,同时结合村民就业发展芦苇产业与水生植物培养生产。

1.3.3宣传教育展示区该区位于湿地保护保育区与革命文化传承区之间,是为游客提供认识和体验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核心功能以湿地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是湿地公园自然精神的提炼与凝聚。通过多种湿地类型、植被、水生生物、鸟类等的室内外多种空间的展示,使游人认识湿地、了解湿地,进而尊重湿地、保护湿地,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1.3.4革命文化传承区该区域主要以一期工程的湿地公园区域展开,展现“文化双环”,外环为民俗文化环,经过横泾老街,串联江南小渔村、芦花村、第一代春来茶馆、阿庆嫂大酒店等,内环为革命文化环,串联革命历史纪念馆、文昌阁、土地庙等。该区种植高大的乔木,创造绿化占主导的景观,并对过多的建筑进行局部遮挡,形成与湿地相容的生态文化景观。

1.3.5拓展休闲游览区该区域紧靠公园接待服务区与文化传承区,通过沟通港汊河道水体,培育河滩湿地的生境基底,营造菱荷飘香、蒲苇苍茫的丰富水岸空间,设置丰富的观赏性、参与性活动,满足市民、游人不同旅游活动需求。

1.3.6绿色服务接待区该区位于沙家浜湿地公园的入口,具有沙家浜传统文化与风情特色,主要提供各种特色餐饮、住宿、购物、会议等服务,与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葱茏芦苇景观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采用人工景观与生态景观尽量互不干扰的布局方式,建筑以传统民居形式为主,融合地方民俗风情,与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统一。

2湿地景观规划

2.1景观分区与景点设置

湿地公园结合6个功能分区,将湿地景观主要分为6个景观区域,分别是芦鸣摇影区、苇甸织景区、浜释情怀区、观游智学区、芦汀拾趣区、访青问茶区,共计55个特色景点,具体见图2、图3和表1。

2.2植被景观设计

2.2.1植物配置沙家浜湿地公园内河湖相连,河网稠密,稻田菜地、藕塘鱼池随处可见,其中也不乏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地块,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土壤和水体污染。而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湿地的富氧化和污染程度,以及水体污染物质的种类、位置与季节的不同,进行综合评价,选用适合的湿地植物,这样有利于水体净化,有利于湿地植物生长,有利于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2]。沙家浜湿地公园基于生态保护、植物多样性及季相变化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坚持植物造景观念,吸取国外植物配置的优秀手法,根据绿地类型和特点选择特色植物,引入常熟乡土植物,采用常绿结合落叶、阔叶结合针叶、色叶多样组合,乔灌草地被灵活多变,创造充满活力的区域,使植物景观不仅各具特色,又与沙家浜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慎重引种适宜于常熟地区生长的优良植物,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总体上遵循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由岸到水、由高到低)的规律进行配置(图4)。

2.2.1植被景观分区湿地公园根据地形地貌和水体基底,在景观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芦苇为特色的区域景观群落。整个湿地公园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征和规划景观效果共分为湿生沼泽保护培育区、芦荡灌丛景观区、外围生态抚育区、常绿落叶混交背景林、文化游赏植被区、缓坡疏林草地区、环集中水面林带等7个植被区(图5)。

在芦苇荡风景游览区内,在宽阔水面及狭长水道两岸及木质栈道、桥边成片栽植芦苇,适当以乔木林带分隔,同时为增加景观多样性,丰富水陆景观,补充栽植水芹、黄菖蒲、再力花、香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紫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围合芦苇或点缀芦苇的下层,作为芦苇的配景[3],形成以大片芦苇湿地景观为背景、视野开阔、花色缤纷、清香飘溢的草本植物特色景观,形成“蒲苇苍茫,鱼鸟翔跃”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 形成一个个迷宫,形成“芦花放,

稻谷香, 岸柳成行”的独特江南水乡田园风光[4](图6)。

在湿生沼泽保护培育区非常注重特色植被芦苇保护,主要以现有芦苇植被景观为蓝本,以芦苇景观为主导的恢复种植,保留原有芦苇野生的效果,在中心湖区外围充分利用现有低洼沼泽地,种植水松、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等水生乔木,以及紫花地丁、堇菜、小毛茛、麦冬、何首乌、芦苇、芦竹、水芹、苔草类、菹草、金鱼藻、泽泻、慈姑等草本及水生植物,实现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形成郁郁葱葱的湿地森林景观,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对中心水体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图7)。

1.3.5拓展休闲游览区该区域紧靠公园接待服务区与文化传承区,通过沟通港汊河道水体,培育河滩湿地的生境基底,营造菱荷飘香、蒲苇苍茫的丰富水岸空间,设置丰富的观赏性、参与性活动,满足市民、游人不同旅游活动需求。

1.3.6绿色服务接待区该区位于沙家浜湿地公园的入口,具有沙家浜传统文化与风情特色,主要提供各种特色餐饮、住宿、购物、会议等服务,与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葱茏芦苇景观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采用人工景观与生态景观尽量互不干扰的布局方式,建筑以传统民居形式为主,融合地方民俗风情,与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统一。

2湿地景观规划

2.1景观分区与景点设置

湿地公园结合6个功能分区,将湿地景观主要分为6个景观区域,分别是芦鸣摇影区、苇甸织景区、浜释情怀区、观游智学区、芦汀拾趣区、访青问茶区,共计55个特色景点,具体见图2、图3和表1。

2.2植被景观设计

2.2.1植物配置沙家浜湿地公园内河湖相连,河网稠密,稻田菜地、藕塘鱼池随处可见,其中也不乏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地块,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土壤和水体污染。而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湿地的富氧化和污染程度,以及水体污染物质的种类、位置与季节的不同,进行综合评价,选用适合的湿地植物,这样有利于水体净化,有利于湿地植物生长,有利于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2]。沙家浜湿地公园基于生态保护、植物多样性及季相变化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坚持植物造景观念,吸取国外植物配置的优秀手法,根据绿地类型和特点选择特色植物,引入常熟乡土植物,采用常绿结合落叶、阔叶结合针叶、色叶多样组合,乔灌草地被灵活多变,创造充满活力的区域,使植物景观不仅各具特色,又与沙家浜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慎重引种适宜于常熟地区生长的优良植物,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总体上遵循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由岸到水、由高到低)的规律进行配置(图4)。

2.2.1植被景观分区湿地公园根据地形地貌和水体基底,在景观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芦苇为特色的区域景观群落。整个湿地公园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征和规划景观效果共分为湿生沼泽保护培育区、芦荡灌丛景观区、外围生态抚育区、常绿落叶混交背景林、文化游赏植被区、缓坡疏林草地区、环集中水面林带等7个植被区(图5)。

在芦苇荡风景游览区内,在宽阔水面及狭长水道两岸及木质栈道、桥边成片栽植芦苇,适当以乔木林带分隔,同时为增加景观多样性,丰富水陆景观,补充栽植水芹、黄菖蒲、再力花、香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紫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围合芦苇或点缀芦苇的下层,作为芦苇的配景[3],形成以大片芦苇湿地景观为背景、视野开阔、花色缤纷、清香飘溢的草本植物特色景观,形成“蒲苇苍茫,鱼鸟翔跃”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 形成一个个迷宫,形成“芦花放,

稻谷香, 岸柳成行”的独特江南水乡田园风光[4](图6)。

在湿生沼泽保护培育区非常注重特色植被芦苇保护,主要以现有芦苇植被景观为蓝本,以芦苇景观为主导的恢复种植,保留原有芦苇野生的效果,在中心湖区外围充分利用现有低洼沼泽地,种植水松、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等水生乔木,以及紫花地丁、堇菜、小毛茛、麦冬、何首乌、芦苇、芦竹、水芹、苔草类、菹草、金鱼藻、泽泻、慈姑等草本及水生植物,实现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形成郁郁葱葱的湿地森林景观,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对中心水体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图7)。

1.3.5拓展休闲游览区该区域紧靠公园接待服务区与文化传承区,通过沟通港汊河道水体,培育河滩湿地的生境基底,营造菱荷飘香、蒲苇苍茫的丰富水岸空间,设置丰富的观赏性、参与性活动,满足市民、游人不同旅游活动需求。

1.3.6绿色服务接待区该区位于沙家浜湿地公园的入口,具有沙家浜传统文化与风情特色,主要提供各种特色餐饮、住宿、购物、会议等服务,与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葱茏芦苇景观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采用人工景观与生态景观尽量互不干扰的布局方式,建筑以传统民居形式为主,融合地方民俗风情,与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统一。

2湿地景观规划

2.1景观分区与景点设置

湿地公园结合6个功能分区,将湿地景观主要分为6个景观区域,分别是芦鸣摇影区、苇甸织景区、浜释情怀区、观游智学区、芦汀拾趣区、访青问茶区,共计55个特色景点,具体见图2、图3和表1。

2.2植被景观设计

2.2.1植物配置沙家浜湿地公园内河湖相连,河网稠密,稻田菜地、藕塘鱼池随处可见,其中也不乏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地块,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土壤和水体污染。而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湿地的富氧化和污染程度,以及水体污染物质的种类、位置与季节的不同,进行综合评价,选用适合的湿地植物,这样有利于水体净化,有利于湿地植物生长,有利于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2]。沙家浜湿地公园基于生态保护、植物多样性及季相变化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坚持植物造景观念,吸取国外植物配置的优秀手法,根据绿地类型和特点选择特色植物,引入常熟乡土植物,采用常绿结合落叶、阔叶结合针叶、色叶多样组合,乔灌草地被灵活多变,创造充满活力的区域,使植物景观不仅各具特色,又与沙家浜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慎重引种适宜于常熟地区生长的优良植物,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总体上遵循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由岸到水、由高到低)的规律进行配置(图4)。

2.2.1植被景观分区湿地公园根据地形地貌和水体基底,在景观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芦苇为特色的区域景观群落。整个湿地公园根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征和规划景观效果共分为湿生沼泽保护培育区、芦荡灌丛景观区、外围生态抚育区、常绿落叶混交背景林、文化游赏植被区、缓坡疏林草地区、环集中水面林带等7个植被区(图5)。

在芦苇荡风景游览区内,在宽阔水面及狭长水道两岸及木质栈道、桥边成片栽植芦苇,适当以乔木林带分隔,同时为增加景观多样性,丰富水陆景观,补充栽植水芹、黄菖蒲、再力花、香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紫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围合芦苇或点缀芦苇的下层,作为芦苇的配景[3],形成以大片芦苇湿地景观为背景、视野开阔、花色缤纷、清香飘溢的草本植物特色景观,形成“蒲苇苍茫,鱼鸟翔跃”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 形成一个个迷宫,形成“芦花放,

稻谷香, 岸柳成行”的独特江南水乡田园风光[4](图6)。

在湿生沼泽保护培育区非常注重特色植被芦苇保护,主要以现有芦苇植被景观为蓝本,以芦苇景观为主导的恢复种植,保留原有芦苇野生的效果,在中心湖区外围充分利用现有低洼沼泽地,种植水松、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等水生乔木,以及紫花地丁、堇菜、小毛茛、麦冬、何首乌、芦苇、芦竹、水芹、苔草类、菹草、金鱼藻、泽泻、慈姑等草本及水生植物,实现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形成郁郁葱葱的湿地森林景观,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对中心水体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图7)。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