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富
摘 要: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最鲜明的时代文化。高等院校要发挥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在中国梦这一时代信仰的引领下,发掘校本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壮心志和不懈实践的拼搏精神。
关键词: 中国梦 校园文化 校本文化 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
八十多年前,西班牙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奥尔托加·加塞特应马德里大学学生联合会邀请就高等教育改革问题进行讲演,在讲演中加塞特指出:“文化是每个时代固有的生命体系;不过更好的提法是,文化是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始终根据构成其生活方式真正基础的某些明确思想而生存着。我把这些思想称为‘生命性的,意思是指,那些指导一个时代社会生命活动的思想简直就是我们各种积极、主动的信念的集合……当然,任何一个时代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信仰体系,而有些只是其他时代的遗留物。但是,总是有一种最新的思想体系存在,一种富有时代本质特征的思想体系,它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境界和层次,这种体系就是时代的文化。”
不过,加塞特所说的这种最新的、最高境界的思想体系亦即信仰体系要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接受,必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可能还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要加快其进程,就需要人为地干预,而最有效便捷的途径莫过于学校教育,所以加塞特又指出:“把大学‘启蒙的功能归还给大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
当下,中国社会最新的、最高境界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将其高度凝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的这一表述志存高远、催人奋进。鲜明的时代文化已然形成,接下来便是对它的学习、领会与践行。高等院校在时代文化的宣传与推进过程中,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自己神圣的使命。高等院校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而在它的所有功能中“人才培养”居于中心位置,因为其他功能许多时候要借助或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所以,高校要实现其传播时代文化的功能,首先要把立足点放在人才培养上,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时代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最后经由毕业生将先进的文化辐射至整个社会。于是,如何将中国梦的时代文化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实际行动中,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为现实的课题。
2013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指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可见,将中国梦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刘云山同志的讲话其实已经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两条途径:一是借助教材、课堂等直接显在式途径,一是借助校园文化等间接隐在式途径。直接显在式途径是主导的、主流的,已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热烈探讨。本文针对间接隐在式途径中的“校园文化”展开论述,探讨校园文化在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中可资利用的资源。
一、中国梦语境下校本文化资源的再阐释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知识的摇篮、文化的高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其中许多内容都饱含了催人奋发的励志因素。
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竢实扬华”的学校精神,其中“扬华”就是扬我中华的意思,即总书记所说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竢实”更是指出了“实干兴邦”乃是中国梦实现的唯一路径。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校训所指向的四个方面亦是中国梦最为重要的内涵。
清华大学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西南交通大学校歌:“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两校校歌中均提到了“大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乃是儒家先贤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自从提出之日起便令无数仁人志士拳拳服膺、奔走不辞。今天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正可看做对响彻亘古的“大同”理想的现代回应。
另外,中国农业大学校歌《金色的希望》:“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南京农业大学校歌:“钟山挺秀是你的风骨,长江浩然是你的雄魂。荟萃五千年华夏文明,推出一代代神农传人……人民的衣食铭刻心中,祖国的强盛身当重任……”其间蕴蓄着中国人肇自神农的“温饱梦”。中国药科大学老校歌:“巍巍我校,屹立江东,志在起废振癃。古剂改良,新药求精,保健民族任重。济济多士,药学专攻,存心以仁,任事以诚,共同继续,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其间蕴蓄着中国人同样肇自神农“起废振癃”的“康健梦”。河海大学校歌《水之子》:“华夏水利千秋业,河清海晏民安康……大哉河海奋前程,禹鼎更辉煌。”其间蕴蓄着中国人肇自鲧、禹的“清晏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歌:“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越重关,秉琴心剑胆,御风行。”其间蕴蓄着中国人追踪羲和、向往苍穹的“飞天梦”……上述这些校歌的重新演绎,必定会加深莘莘学子对于中国梦博大内涵与丰厚积淀的理解,进而激起他们同心戮力完成往圣先贤们未竟之事业的担当精神与雄壮心志。
所以,在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应当以中国梦为引领,对大学精神、校训、校徽、校歌、校园景观等校本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对其中蕴含的契合时代精神与时代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与阐释,以达到陶冶学生性情、熔铸学生品格的教育目的。
二、中国梦语境下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
如前所述,国富民强的梦想并非始自当下,儒家的“大同”、“小康”、董仲舒的“大一统理想”、洪秀全的“人间天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都可看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梦的不同版本。先贤们不仅有梦,更有矢志不渝的追寻,他们在立梦、追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圆梦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高等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着力梳理、发掘这些文化资源。
借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梦篇。
诸如《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礼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曹操《对酒歌》:“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张载《张子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皆是立梦之言。
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梦篇。
诸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致邓泽如及南洋国民党人函》:“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又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等等,皆是追梦之言。
经过了志当存高远的立梦和精神贯注、猛力向前的追梦之后,必将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梦圆的喜悦。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回顾与梳理,定能将其间蕴含的昂扬精神力量灌注到广大青年学子的血脉当中。
三、中国梦语境下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
中国幅员辽阔,在地理、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区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每个地域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地域文化包括历史遗存、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长久的浸淫,地域文化必定会对区域内居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情趣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地的高等院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区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吸收地域文化营养,使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下实现创新和发展。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语境下,高校进行文化建设更应当注意将地域文化中健康的、积极的因素引入校园。
比如,北京作为近代学生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历次运动中积淀了以“科学、民主精神”和“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代表的鲜明地域文化,北京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注意汲取这些丰厚的营养。当然,北京许多高校在地域文化引入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文章。如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和校歌《燕园情》中“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等,即可看做对“五四”精神的呼应。
近年来河南正在着力打造以“焦裕禄”、“红旗渠”、“愚公移山”为旗帜的中原精神,其核心即“无私奉献、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实干兴邦”,这是河南人民加快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应有的精神状态。河南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把这些颇具时代特色的中原精神融入其中,以这三种精神为引擎,激发青年学生报效祖国、奋发有为的壮志豪情。
另外,像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代表的延安精神之于延安高校,以“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为代表的特区精神之于深圳高校,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精神之于唐山高校……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各地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将这些如同空气一般围绕在周遭,师生们无时无刻不呼吸领会的地域文化引入校园,并借助物质的(如雕像、石刻、纪念馆等)、精神的(学校精神、校训、校歌等)载体加以传播,必定会收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所以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中要不断从校本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锤炼出契合中国精神的大学文化,并以之作为精神旗帜,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戮力同心地投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清]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西班牙]埃尔加特·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中央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项目基金:唐山学院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4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