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黎
根据杨黎在他的回忆性著作《灿烂》里介绍,他于1962年8月3日出生在中国四川成都的一个工人家庭。杨黎说因为父母只有他一个子女,生活勉强能过。除了那该死的古巴白糖(其实非常的黑)吃得他差点失去幼小的生命外,其他也还正常。
杨黎早慧。但是和其他早慧的人不一样,他的早慧并没有得到学校的欢迎和家庭的接受。相反,无论是教师、父母还是社会上其他的“大人”,都对他批评有加、指责有加、甚至讨厌有加。除了一些大操妹小操妹喜欢他外,他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孤独的。有专家认为,这对杨黎反叛的性格的形成,应该有一定的作用。虽然这样的作用并不很大。
真正影响杨黎思想和性格的,应该是在他的诗歌《对话》中被他引为题记的一句话。那句话在中国非常有名: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坚决拥护。少年时代的杨黎,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感知、认识和成长。当然了,那是杨黎小时候,他现在看问题已经比较平静。
复杂的思想纠缠着16、17岁的杨黎,杨黎说是性生活拯救了他。它的真实、鲜活,它的快乐和肮脏,没有使杨黎胎死在知识的腹中。生命中不可压抑的欲望,煎熬着黑暗的夏夜。那个时代普遍对性生活的反对,更使杨黎表现出超乎于其他同龄人更多更强的性要求。1978年,他开始写小说。这些被他文字化的某一个部位,在他的同学中悄悄流传。
到了1980年,杨黎成了真正的男人,并且开始写新诗。那一年8月他满18岁,和中学同学魏国、王镜、童柯、铁蛋等人成立“鼠疫文学社”,创办地下文学刊物《鼠疫》。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始终坚持一个立场:那就是要和所有的主流保持距离。如此,到今天,在许多的同类诗人和作家均被国内和国际主流社会认同和欢呼时,杨黎依然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国际地下诗人和作家。有人认为,杨黎的拒绝并不是姿态上的拒绝,而是思想(灵魂)深处的拒绝:坚持反对在此(他自己)之前的所有写作,是杨黎写作的前提(参见《杨黎说:诗》等文)。这样决绝的观点,可能也是阻碍杨黎进入世界文学大同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
参与第三代人的写作,参与《非非》的创办,并是它们当然的代表诗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杨黎又和更年轻的诗人们一起,创建了“橡皮先锋文学网”,并且提出“废话写作”。与此同时,杨黎也恢复了中断10年的小说写作。2008年,笔者最新了解到,杨黎创作出版了《一起吃饭的人》、《错误》等诗集,以及一直从事着新的长篇《废话1》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