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剑
3次休学,两次跨越式跳级,12岁进入高中,15岁作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20岁被学校免试保送攻读博士学位,24岁成为博士后。今年26岁的长沙女孩李路珂,其独特的成才之路实在令人惊叹,尤其让那些高学历的大龄女青年羡慕和疑惑不解:按照常规的学校教育,她们20岁才读大二,怎么李路珂就大学毕业免试读博了呢?她的家长在培育她的过程中到底用了什么好方法?近日,记者采访了李路珂的父亲李永生,为大家揭晓了答案……
儿童智力开发最关键
今年54岁的李永生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名机械制造工程师。工作之余,他把精力都放在对女儿李路珂的教育上。他试图打破中国传统的学校常规教育模式,根据孩子的潜质和智力发展情况,进行“家庭作坊式”的跨越教育。他的妻子梁修裴原是衡阳供销系统的一名干部,由于他独辟蹊径的“家庭教育”志向,妻子不得不提前退休,回家照顾女儿。
李永生认为,儿童教育在3至6岁时最关键,如果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对于孩子的成长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在李路珂3岁时,他就用两种识字方法教女儿识文断字。一种是“结构识字法”,即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混合结构的字分门别类地教女儿,使她根据字结构相近的特点产生联想记忆。第二种是“手指描红识字法”,此法与练习书法相似,只不过用手指代替毛笔,强化识字记忆,简单又方便。当一篇课文的生字全部学完后,李路珂便能熟练地将全篇课文朗读出来。用这样的方法,不到5岁的李路珂就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全部生字学会了。6岁时,她已掌握了3000多个汉字,可以独立阅读初级读物。
在此期间,李路珂没有看过一本算术课本,但她每天都在做算术题——不是在作业本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李永生有意不让女儿过早地接触数学课本,以免给她造成“数学枯燥无味”的印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她的数学兴趣。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后带李路珂去买菜,从离开家门到买菜回来,她一路都在做算术题:路边有多少棵树,多少根电线杆;一支冰棍、一斤韭菜、两斤黄瓜,每一样是多少钱,加起来又是多少钱,都要算出来,而且是心算。算不出来,她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如果实在算不出来,李永生才对她进行辅导。5岁时,李路珂对数和量的概念就非常清楚了,心算也很快,已经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
李永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孩子不容易领会,过早地接触数学课本会让她觉得数学枯燥乏味,无形中给日后学数学制造了心理障碍。如果让孩子在生活中结合具体的物品来学,就有了趣味性,容易接受和牢记,为下一步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招果然奏效,后来李路珂对数学非常着迷,学起来也轻松多了。
休学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学
1994年9月,6岁的李路珂该读小学了,此时李永生正在办理由衡阳调往长沙的工作手续。等安好家,学校已开学两个月了。李永生和妻子把女儿送到长沙郊区的一所小学,要求插班。老师要李路珂参加班上的考试。由于李路珂没有按照学校教材上的单元进程学过算术和汉语拼音,估计难以应考。李永生便对她进行了一周的强化补习,然后进行模拟考试,结果考试为满分。参加学校考试后,李路珂的成绩是:数学100分,语文78分。李永生感到纳闷:女儿的语文成绩怎么会这样呢?一查女儿的考卷,错的22分全是汉语拼音的听写试题。原来是李路珂听不懂老师的口音。老师讲长沙普通话,她讲衡阳普通话,发音上有差异,而且她是第一次听老师讲课,肯定听不太懂,成绩不理想情有可原。就这样,李路珂成了小学一年级的插班生。
可学了不到半年,老师就向李永生告状:“你女儿上课不守规矩,做作业不规范,有时还被留校。”李永生问女儿是怎么回事。李路珂说:“老师要求我们听课时把手放在背后,一动也不能动。我用心听课时,手就不记得放在背后了。”李永生摇头苦笑道:“这种姿势怎么听课呢?坐姿僵硬,注意力全在保持姿势上了,哪里还能集中精神听课?”他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老师把一年级学生当作不懂事的“淘气虫”来管教了。
李永生拿出两道小学三年级的试题让女儿做,李路珂很快就做出来了。“让她跳级到三年级去!”李永生找到三年级的班主任,提出跳级的要求。班主任没好气地说:“你女儿我没能力教!”一句话戗得李永生半天说不出话来。既然老师不收,那就自己教。他决定让女儿休学,自己来教她。就这样,李路珂第一次休学回家了。
这次休学,除了李永生和李路珂高兴外,其他所有亲人包括妻子在内都持反对意见。他们众口一词:“哪有孩子不进学校读书的?在家里像什么学生?”李永生却说:“孩子在学校这大半年都学到了些什么?不就是一些生字生词和简单的算术题吗?这些小路珂早在5岁时就学会了。现在要她再去学这些东西,浪费时间事小,万一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事情就大了。不如我在家教她,在别人认生字做加减乘除法的时候,我让她读古今中外名著,学绘画、乐器,增加人文素养,陶冶性情,不是又走在同龄孩子的前面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讲,休学正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学。”妻子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于是转变了态度。
李永生白天工作,晚上给女儿辅导功课。他为女儿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小提琴一周学一次,每天抽半个小时练习;素描临摹荣宝斋画谱;语文采取泛读与精读两种学习方法;数学则只要好好阅读教材,记住公式,理解原理,做完第一道习题就行了,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快满8岁的李路珂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并涉猎了数学、英语、绘画与音乐艺术,知识量和人文素养已大大超过同龄的孩子。
1996年9月,新学期开始了。李永生打算将女儿送到学校去,一是让她适应一下集体生活,二是检验一下她在家学习一年的效果,但他要求女儿连跳三级直接进入四年级。在了解了李路珂的情况后,校长说:“跳级可以,但要经过考试。”结果,李路珂考试排名年级第一。校长有些不相信:一个在小学只读了半年书的孩子,考三年级的知识怎么考了个年级第一名呢?他换了试题对李路珂进行了第二次考试。李路珂仍然考得很好,成绩超过了同龄的三年级孩子。就这样,8岁的李路珂连跳三级直接进入四年级学习。
1996年寒假,李永生在家强化女儿的数学与英语。他知道女儿通过大量的阅读,对语文和文学艺术有了极大的兴趣,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但越学数学就显得越难,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调动女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女儿对数学也像对语文那样热爱起来呢?李永生有意识地给女儿讲了数学中“合并同类项与因式分解”的奥妙,引得李路珂直说:“有趣,有趣!”李永生又说:“等你学了代数,就会觉得更有趣了。”“那我什么时候学代数呢?”李路珂立刻来了兴趣。李永生说:“今天晚上就学!”于是,父女俩摆起了桌子,一边画一边研究代数。就这样,李永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带着女儿学习了代数。结果,这个寒假李路珂学完了小学全部的数学教材。
1997年9月,进入小学六年级的李路珂觉得,现在的功课对她来说太简单了,学起来没多大劲儿。李永生多次对女儿进行测试后,觉得女儿基础知识扎实,眼下在读的教材已经满足不了她的学习需求。他想到了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能挑50公斤重担的人,你让他挑10公斤,他就跑不起来,如果给他的肩头压上50公斤甚至更重一点,他的步子就必定快起来。因为人往前跑的时候,重物也跟着往前冲移,形成惯性,肩上自然就感觉轻了。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物理现象。这种现象同样适合于孩子的学习。于是,他决定让女儿直接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
可是,初一的两个班学生都爆满,坐不下人了。李永生便向校长提出:“干脆让路珂读二年级吧!”校长吃了一惊:尽管李路珂成绩好,但从小学五年级跳到初中二年级,这也太离谱了。他提出得考考李路珂。结果,李路珂的数学考了95分,语文考了90分,英语(从未学过初中的课程,只学了许国璋的大学英语第一册)考了70分。就这样,9岁多的李路珂又连跳三级进入初中二年级。
1999年8月,李永生决定让女儿第三次休学。他想,以目前女儿的知识水平看,其“超前量”已不多了,需要再次加大“超前量”——在初中阶级学习高中教材。这次休学是李路珂休学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有成效的一次,给她以后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她连获全国数学和化学两个奥赛奖,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中学长沙市一中“理科实验班”。
心理减压助孩子取得好成绩
12岁的李路珂成为长沙市一中“理科实验班”年龄最小的学生。与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起,她觉得自己也是个大姑娘了,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圈,于是她向爸妈提出住校。李永生同意了。
一段时间后,李路珂发现,自己的成绩在班上40名同学中排在第25名,属于中等偏下,她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感。那个周末,她回家后一反常态,神情黯然地往床上一躺,闷闷不乐。当李永生听说女儿的化学只考了27分后,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女儿进入重点班后遭遇的首次失败,但李永生并不担心。他想,如果女儿总是一帆风顺,反而会出问题,这个挫折来得正是时候。这次化学考试失利正好是一剂强心针,让一直学习顺利的女儿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知道哪方面是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果然,经过一番努力,李路珂在以后的几次化学考试中都取得了好成绩。
2003年初,学校的保送生名额出来了,李路珂榜上有名,而且名字还靠前。但她拒绝了保送,决定参加高考,由自己选择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李永生有一个“心理减压法”。他说:“有压力就有动力,在平常学习和制订计划时是适用的。但考试时特别是面对高考,必须减压,以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状态。”李路珂的老师劝她填志愿时不要填低了,说她极有可能拿到理科状元,上清华大学没问题。李永生赶忙要老师千万别提“状元”和“清华”这两个词,他怕女儿背包袱。临近高考时,李永生对女儿说:“现在你不要做任何试题,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好是去玩。”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几乎所有家长都把子女送到考场。李永生没有这样做,他若无其事地让女儿一个人去。女儿走后,他才远远地跟在后面,看着她走进考场。
高考成绩出来了,李路珂以657分的好成绩夺得了湖南省理科高考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事后,李路珂说:“我一想到爸爸说只需要我考上湖南大学,心里就没有一点压力,考试特别轻松。”
15岁的李路珂来到清华大学后,始终保持着高中阶段那种亢奋的学习劲头。2008年6月,20岁的她被学校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一代名师傅熹年教授的门下弟子。2014年,她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后,又进入博士后的学习研究阶段。目前,她正在和她的合伙人专攻中国古建筑研究,一项即将轰动世界的建筑学理论很快就会问世。到那时,人们一定不会知道,创建人曾经是一个不断休学、由“家庭作坊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
就李永生的“家庭教育”实验案例,记者采访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徐晨光。徐教授认为,李永生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道理:“首先,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教育的渠道、形式、方式是多方面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其次,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将其兴趣引到学习上来,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成长大有好处。这也许正是李永生家庭教育的成功之处。但学校的系统教育、基础教育同样不可忽视。”
【编辑:刘波】